海面,就像是孩子的脸一样善变,一会儿是艳阳高照、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风骤雨、巨浪滔天。而海底,则不像海面那样善变,它的变化是漫长而深刻的。如果把浩瀚无垠的大洋比作一座宫殿,那么大陆架只是这座宫殿外的一条狭窄的走廊,大陆坡也仅仅是通往宫殿中的阶梯,大洋盆才是恢弘的殿堂。
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大洋底地形平坦而广阔,只有深入海洋到了那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大洋的深邃和广大。大洋底约占海洋面积的75.9%。地形坡度很小,大约在0 20 ~0 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边缘的2000米,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水深左右。
在大洋底,除了有广袤的平原外,还绵延着许多纵横交错的海岭。这些海底的山岭将海底分隔成一连串的海盆。在大洋底最常见的地形有海沟、海槽、海脊、海隆、海山、平顶山、高原等,千姿百态的地形,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世界。说其神秘,是因为这个世界藏匿于深邃的海底,是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说其熟悉,是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地形,在大陆上都能见到,只不过深邃的海水遮住了它的真面目。
在大洋底分布着许多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海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海沟的形态是长而窄的深洼地,两侧坡度陡急,横剖面呈V形,有的有狭窄的平坦沟底。
世界大洋共有海沟29条,其中太平洋19条,大西洋4条,印度洋6条。最深的海沟达到11034米,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最靠近我国海域的海沟是琉球海沟,它的最大深度达到7507米。大西洋最深的海沟为波多黎各海沟,深度达到8385米。印度洋最深的海沟为爪哇海沟,其深度为7725米。
海槽是大洋底常见的地形之一。海槽是陆坡上或洋盆底部长条形、比海沟宽和浅的洼地,海槽两侧的坡度较陡,槽底较平坦。横亘在东海的冲绳海槽,是我国大陆架与日本琉球群岛岛架的天然分界线。冲绳海槽南起我国台湾省东端,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北至日本九州西南部,呈舟形,全长800多千米,宽处达120千米,最狭处仅36千米,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最深处在西南部,达2710米,向北逐渐变浅,至北部边缘仅深800米左右。
海脊是大洋底分布范围最广泛、最狭长的地貌形态。海脊是在大洋底部分布着的狭而长的高地。还有一种深海底部长而宽的高地称作海隆。海脊与海隆同是海底高地,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海脊比海隆具有更陡的边缘和更为复杂的地形。因海脊、海隆在洋底分布范围广阔且像陆地上的山岭一样绵延伸展,故又有海岭之称。世界大洋中著名的海岭有大西洋中央海岭、东太平洋海隆等。大西洋中央海岭呈南北走向,北起北冰洋,南止好望角,与它两边的大陆海岸线近乎平行。印度洋中央海岭与东太平洋海隆相连接。
在大洋底分布着的孤立的或看来相对较为孤立的高地,称海底山。海底山在水深近1000米或大于1000米的深海底部。海底平顶山,顾名思义就是其顶部大致呈平坦的台地。海底顶山又称“盖奥特”,是发现海底平顶山的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于1 9 4 2年1 0月为纪念他的瑞士地理老师而命名的。海底平顶山大多分布在太平洋中,如瓦列里厄海底平顶山、约翰逊角海底平顶山、赫斯海底平顶山、林恩海底平顶山等,它们多是火山。在海底平顶山顶部可以采集到磨圆的玄武岩砾石以及反映浅海环境的化石。目前海底平顶山顶部的平均深度约为1300米。在有些海底平顶山的顶部还发现有珊瑚礁遗迹,珊瑚俗称石花。每一枝石花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小小的珊瑚虫构筑成,许多石花黏结在一起形成了能够抵御风浪袭击的瑚礁。造礁珊瑚一般只能生长在低潮面附近,不能在海面上生存,也不能在水深90米以下的海区生存。那么为什么有些水深在1300米左右的海底平顶山顶部还能发现珊瑚礁遗迹呢?这是因为海底平顶山在距今约500万年前时曾分布在水深只有几十米的浅海区,从距今500万年至今,由于太平洋海域不断下沉,致使其如今到达了水下1300米左右的深度。
孤立的海底平顶山顶部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削去一样,十分平坦,它们已经沉降了1 0 0 0多米。这一沉降过程并不是在原地进行的。科学家根据对海底扩张说进行的研究,认为海底火山一般从洋底的中央海岭(大洋中脊)顶部升起,然后随海底扩张向一侧漂移并逐渐沉降,因而上面提到的海底平顶山的沉降是边漂移、边沉降,很可能它们已漂移了约1000千米。
大洋底不仅有特征明显的海底平顶山,还存在着广阔且不太明显的高地,海底高地的顶部起伏较小,变化多端,这类高地也被称为海底高原。海底高原与我们熟知的我国的西藏高原、云贵高原的面貌相似,它们默默无闻地在洋底度过漫长的岁月。虽然没有西藏高原拥有的那种骄阳普照的景观,也没有云贵高原拥有的四季如春的怡人景色,但是深邃的海水赋予了它们奇幻而又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