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琦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博士五年级,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子课题,2015年赢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交流访学一年,目前手握四篇SCI论文,多篇EI论文。
长发大眼的萌妹子张天琦,目前读的是“核科学与技术”这种听上去吓死人的专业。她不仅人漂亮,学术成果也漂亮,还收获了优秀老公一枚,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完全羡煞旁人。
说到“核能”,不少人会想起“发电、顶尖科技、核心机密、国际竞争、人类未来的转折点”,不出意外也还会想起“辐射、泄露、切尔诺贝利、福岛”。张天琦俏皮地说,“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核裂变反应——就是初中化学课本上小乒乓球似的原子核被拆散——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奸诈的人类用来烧水——没错就是烧水——产生的水蒸气推动风扇叶子那样的转子轰隆隆地转动,最后就有了电。”但从原理到实践,中间还存在着“如何把水温提到更高、如何不让受热材料罢工、如何在此基础上更省燃料”等等一系列让人眩晕胸闷的问题,每一问都意味着千百遍单调重复的计算和测试,不容丝毫模糊。
起初,博一的张天琦刚接触到这一切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崩溃的,“一下子把五年最美好的时光砸进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的课题里,我懵了。”于是那一年,天琦也有过天天与室友窝在寝室看剧的阶段,特别不开心的时候,她干脆选择逃回家几天。
但是不逼自己一把,就不会知道真正的自己有多强大。
努力的天琦开始面对现实。最初学建模,实验室没有同方向的前辈,那些算法、数学模型、计算机语言,天琦必须自己捧着书跟着教程学起来。曾经一度,她奔走于电子系、微纳电子系、自动化系求外援。终于完成模型之后,要应用到具体实际中,涉及到精度、范围、简洁性的诸多变化,就又是一遍从头再改,天琦也记不清改过多少次了。压力永远悬在头顶,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那么几天情绪低落得一塌糊涂。
科研三大苦:孤独、未知、反复失败。日子看起来好像每一天都差不多,但变化已经悄然发生。“每过一个阶段回过头总结一下,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竟然做了那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如今的天琦已经修炼出几分风清云淡,“现在的我感觉很舒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这不是在外面挣几年钱能换得到的。”
更何况,二十来岁能站到人类文明在某一领域的最高峰,能亲手触碰到智慧极限的边界,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稍微地、哪怕一小点地把这个边界推出去一步——这不也是一件极奢侈、极酷炫的体验么?
日常里,张天琦的生活规律而纯粹:早睡早起,三餐规律,热爱运动。她的人生剧情是“学霸嫁给了学神”——天琦的老公比她还要优秀,表达浪漫的方式是手把手教会她一个牛逼软件,让她被导师和领导器重,又或者自己连续三年拿国家奖学金、照片被贴在展板上供往来学子膜拜,然后用奖学金给老婆买钻戒……
番外:张天琦的科研三答
1.科研经历带来的最大感悟?
这个过程让你不断去质疑自己、挑战自己最脆弱的那根神经,然后才能去好好思考、去与内心负面的部分作斗争。其实不在于专业知识多学了多少,而在于让你变得非常强大。
2.做科研的最大诱惑?
生命会消逝,但是署在论文标题之后的名字不会。不是每一个Ph.D.都能成为牛顿或爱因斯坦,但他们至少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后继学者记住,在20年后发表的论文末尾被引用,在100年后的阶梯教室里被提起。这就是科研最大的诱惑:一个不朽的机会。
3.核能发电究竟安全不安全?
是安全的。大众往往谈核色变,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但其实核事故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就像飞机失事,很多人有生之年根本不会经历。对于网络上横行的伪科学、谣言、煽动性言论,我们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