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伶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三年级,曾获评中南大学优秀博士生,发表SCI四篇,参与课题两项。主要方向为高度近视与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
“本科毕业时,成绩刚好能保研,没想到就一路读到了博士。”刘彦伶出身于博士硕士扎堆的书香世家,喜欢科研,大概是遗传使然。她说:“谈不上改变世界,但我现在做的事情也很有意义。”
遗传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发现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建立疾病相关基因库。基因库能帮助产前诊断或筛查的开展,根据基因检测,可以推断新生儿甚至胎儿患某病的可能性。“这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主要体现在减少疾病的发生,请不要自行脑补生化人、改造战士、X-MAN之类的。”
她所研究的孤独症,为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意义重大。为了采集孤独症患儿的血样,到现在为止,她已经去过包括青岛、广州、南宁在内的15个城市。“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很多家庭将孩子患病的责任推给母亲一方,可我们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疾病的贡献等同,甚至新发变异的可能性更大。”通过健康宣传让更多的人理性看待疾病,成了她继续科研的动力。
如此天南地北地来回奔波采样,仅仅占据科研工作的5%,剩下的呢,“25%用来写标书看文献,70%泡实验室”。在她看来,做科研最大的压力,不是出成果太难,而是确定方向堪比赌石,“选题决定了你跳进的是深坑还是浅坑。对博士而言,毕业是道坎,选题超过你的能力范围,那就得在深坑里慢慢熬着。”
“古板、丑、书呆子,这是外界对女博士的偏见。”不可否认这样的学究确实存在,但并非刘彦伶这样的。她热爱旅行、电影,本科时在外事办做助理赚外快,还趁机去了美国交流。作为英语小能手的她不仅能够胜任国外专家的接待翻译,从出国订酒店到市场上讨价还价她都毫无压力。“作为新新女博士,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大众对我们的印象。”在实验室里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小刘你这都知道,真是一点都不像女博士啊。”
而问到女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劣势,她说:“女生做科研,最大的劣势是生孩子,一个人工作30年,生孩子浪费掉5年(两胎),比人家生生少了1/6的时间。投入少,自然就产出少,毕竟孩子不算科研成果啊。优势可能是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吧。”
读完博士,她不打算再继续科研工作,脑洞大开的她一瞬间又冒出了好多想法:“去投行或者投资公司,生物医药领域投资评估,或者去《SCIENCE》这种顶级学术杂志做学术相关的推广和普及。去知乎、果壳也不错啊。”
番外:刘彦伶的科研三答
1.走上科研道路最重要的素质?
身体好!身体好!身体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开玩笑,我亲眼看到过有大好前途却得癌症的,精神压力大半路休学的……加分素质就很多了,情商很重要,科研圈里面智商高的人一堆一堆,但是情商高的真的不多。
2.作为博士,大家最常问的三个问题?
第一,你要读多少年啊?——不多不多,大概10年能拿到博士学位;第二,你有男盆友么?——没有啊,你有好的介绍?第三,遗传学是什么科啊?——就是研究遗传病的,我们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来我们实验室门诊看病的都没得治,你们以后生小孩注意点。
3.科研给予的伤害和糖?
伤害是——腰椎间盘突出算么?久坐的工伤。给我的糖是——比较充实,让我每天都有事情做,比闲在家无所事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