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煮:是将原料放入一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旺火煮开,再用温水煮烂的烹调方法。采用此方法,汤液中溶解了许多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矿物质钙、磷等。糖及蛋白质在加热中部分水解,而脂肪无显著变化。蔬菜采用此方法,尽管不损失或很少损失胡萝卜素,但约30%的维B1和约60%的维C受破坏。煮沸时间长短,煮沸前食物处理方法对营养素的损失也有影响。烹调时间越长,维C损失越多。对大多数蔬菜来说,维C的损失随烹调时间延长而增加。
食物的表面积愈大,食物溶解在汤汁中的水溶性营养素就越多,食物切细切碎,增加了食物的表面积,且使食物中的一些酶释放,增加了食物与酶接触的面积和机会,而这些酶对一些营养素产生分解作用。
2、蒸:将主料经加工改刀,加调料上屉蒸的烹调方法。食物与水接触比煮沸要少,可溶性物质损失也就较少。如时间加长,因加热引起的维C分量也会增加。
3、炖:将原料在开水内洗出血污后,放入锅内,加上调味品和水,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移到温火上炖到酥烂的烹调方法。这是一种慢速的烹调方法,产生的变化与煮沸时相似。不过速度较慢,使用的温度较低,蛋白质温和变性,处于容易消化的状态。坚韧的胶原蛋白在沸水长时间接触中变成了可溶的白明胶,使汤具有粘性,食物变得柔软。特别适合畜肉类烹调。如果水果在炖煮前必须要浸泡。炖煮时,纤维素、蛋白质轻微变性,可溶性物质溶解在沸水中,由于采用低温,且由于果酸的存在使煮水的PH值低于7,这样维B1和维C的破坏较少。
4、焖:将主料经煎或炸后,放入辅料、调料、高汤,用小火焖到一定时间勾芡出勺而成的烹制方法。采用该法,先要将主料经煎或炸,所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焖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维生素的含量减少。但食物经焖煮后,人们消化率会增加。
5、烤:将主料经过腌渍或加工或加工成半熟制品后,放入烤炉,利用辐射将原料烤熟的烹调方法。分明火烤和暗火烤。明火即在火上直接烤原料,因火力分散,时间长,使维生素受到较大的损失。暗火又叫烘,炉内保持高温,原料四周均匀受热,易烤透。此方法对营养素破坏小些。
6、卤:将原料经焯水后,放入卤汁中烹制适当时间,使味道渗入原料内的烹制方法。卤菜原料大多采用肉类及内脏或豆制品。原料放入卤汁中,使原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部分溶解于卤汁中,部分蛋白质也会入卤汁,所以应很好的利用卤汁,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7、熘:将主料经加工改刀,有的经挂糊油炸,有的经挂软浆滑熘,再另起油锅,放入少量油,先煽炒辅料,再加主料再勾芡翻炒而成的烹调方法。如在外面裹一层糊,再经油炸或油滑,因糊受热而成焦脆的外壳,使原料所含的汁液,鲜味不易外溢,这样不但保护了营养素少受损失,而增加风味。
8、爆:将主料加工改刀,经过油炸、油滑或焯水后,另起油锅,用葱、蒜炝锅,放入主料,勾芡出勺的烹调方法。这是一种旺火高油温快速加热的方法,所以营养素的损失较小,是一种较好的烹调方法。
9、炸:把原料加工改刀后,挂糊或不挂糊直接用油炸熟的烹调方法。炸时油温较高,营养素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维生素,油炸比沸煮的损失维生素更多些。而挂糊油炸是保护营养素,增加滋味的一种方法。
10、炒:是最广泛的一种烹调方法。锅内放少量油,用葱、姜炸锅,放入主料炒至半熟,再放入辅料和调料炒熟而成的烹调方法。要用急火快炒,即用高温短时间炒,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不要过早放盐,否则影响成熟时间,还会出现较多的菜汁,增加一些维生素的破坏。可用淀粉勾芡,使汤汁浓稠。绿叶蔬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因它是脂溶性的维生素,但用油烹制后能增加吸收率。
二、不同的生理状况人员也应采用不同烹饪方法。
如老年人可选用清蒸、炖、煮,使食物清淡、酥烂,水份含量高,适合老人的口腔咀嚼功能的下降,唾液分泌量和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功能退化的生理特点;孕妇特别是妊娠早期,有妊娠反应的,可据孕妇的爱好。对乳母为增加乳汁的分泌,烹调方法可选煨、煮等,使食物含较多汤汁,满足乳母分泌乳汁的需要;对疾患者,更应注意方法,患胆、胰疾病的应避免油炸以及令油脂量增加的烹调方法,这样会加重疾病复发,肝脏疾病患者应选食物清淡、易消化的烹饪方法,以增进患者食欲。菜肴以酥烂,不宜过分油腻,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应食用较软的食物,避免意外出血。以蒸、煮、烩为宜,若食用油炸等较硬食物,可能会使食管静脉破裂。
周志祥 中式特技烹调师,国家烹饪技师,从事烹饪工作33年,现任江苏省启东市公安局人民警察学校警务保障厨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