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连环画报

画由心造  妙笔自然——尼玛泽仁

作者:振迪 \/ 文
振迪 / 文

尼玛泽仁(七十二岁)1944年,尼玛泽仁出生于在四川省巴塘县,自幼随父母流落到雪山环绕的文化古城——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那里不仅有纯洁的雪山和草原,还有气势恢弘的德格印经院、绚丽多彩的壁画和庄重生动的铜雕泥塑。这里色彩斑斓的颜色和厚重的宗教艺术氛围强烈地印在小尼玛泽仁的心灵深处,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尼玛泽仁的审美情操。1957年,他被保送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五年的苦读使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外美术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藏族画家,不仅仅要学好美术理论与技巧,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在丰富人类文化艺术的事业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尼玛泽仁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深入基层,努力学习藏族文化艺术知识,在浩瀚的雪域文化艺术海洋中汲取养料,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1973年,尼玛泽仁被调入到四川省甘孜州报社任美术编辑。为了工作需要,他经常背着行囊走访民间、寺庙,临摹壁画、唐卡,积极搜集和研究藏族故事,同时在艺术的技法上从构图到线条、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研究。所到之处,他无不为藏族的传统绘画感到兴奋和震撼。自1974年,他相继创作出了《哺育》《草原新曲向北京》《雅鲁藏布江畔》《绿色的冬天》等版画作品,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中国》等报刊。版画创作的积累,促使尼玛泽仁开始尝试连环画的创作,在1980年出版了连环画《失踪的王子》《魔术大师》等。经过多部连环画的创作锻炼,使尼玛泽仁在对故事和画面的呼应关系的处理上更为完善,使他理解到连环画以画面讲故事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藏族绘画类似,他就越发执着地研究这些精湛的艺术,激发了他更多更广的创作灵感,逐渐找到了苦寻多年的艺术道路,即在传统唐卡画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延展,创作出新时代的唐卡画。1982年,他深入藏区文化古城德格县各大寺院与仁真朗加、梅定开等人合作首次创作新唐卡画《岭·格萨尔王》《扎西德勒》和《朱德会见格达活佛》三幅大型作品。这三幅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藏族广大僧俗群众和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赏,其中《岭·格萨尔王》参加了1982年的法国秋季沙龙展览,被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优秀作品首奖和佳作奖(为当时的金奖、银奖级作品)。著名美术理论家王朝闻评论道:“这些新作品体现了艺术的民族形式的发展规律——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关系,对传统既体现着创造性的突破,在形式风格方面又有所继承,以突破为继承,在继承中发挥了创造的自由。新时代的藏族艺术家,在艺术上辩证地处理着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关系,保证了绘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以后,他继续创作了大量的新唐卡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引起中外文化界的关注。

此时,尼玛泽仁更为深刻地领悟到要继承和发展藏画传统并使之走向世界,必须下大功夫学习民族历史和文化,包括学习和研究佛学经典、藏戏、舞蹈……从大文化的角度把握藏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在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生活中探索藏族的精神解放和发展走向。期间,他被调入四川省甘孜州群众艺术馆工作,并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班进修。为此,他有机会再次走向雪山深处,拜寺院画僧为师,与藏族学者广交朋友,像朝圣者一样走遍了敦煌和西藏等地的各大寺院。他将所见所闻与在实践中的思考进行整理,写出了很多有质量的论文,如《藏族唐卡画的历史及其艺术特色》《敦煌宝库中的藏族壁画》等。他又研究了中外美术史,穿梭于藏族古老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他意识到传统唐卡大都以宗教为内容,无法传达新时代鲜活的文化信息。所以,他在自己的绘画中既保留了藏画特色鲜明、造型夸张和超时空的特征,又融汇了中国画的线条和西方艺术的立体造型手段,拉开了与传统唐卡画之间的距离。尼玛泽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十世班禅大师的赏识,大师曾经鼓励他说:“你既懂佛教文化,又懂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发扬光大藏族文化。”并赐封他为“班禅画师”。之后他有幸参拜了西藏各大寺庙,接触多位佛学与藏学界专家学者,观摩研究他人不易见到的历代艺术珍品。这使他大开眼界,艺术上得以飞跃。他又相继完成了《藏传佛教故事》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尼玛泽仁吸收了藏族传统唐卡画的艺术形式,画面的构成也各具特色。在将文字的抽象故事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时,很好地配合了故事的发展,做出了将独特的民族绘画审美样式转化为连环画的尝试。

尼玛泽仁在画室进行创作由于尼玛泽仁在西藏画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后期尼玛泽仁应民族出版社之约,为“中国少数民族故事大全”系列连环画创作藏族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部分章回。《格萨尔王传》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藏族人民中间。通过对格萨尔所进行的大大小小战争的描绘,歌颂了他为民除害、统一国家的伟大功绩。由于作品篇幅宏大、卷帙浩繁,当时还没有整理出一套系统、完整的故事系统。尼玛泽仁在与出版社的编辑们商量后决定选取最为精彩的霍岭战役来改编绘画。他说:“作为一位藏族画家,创作这个题材使我感到十分神圣,主人公格萨尔王无疑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个。”这部作品以全彩的方式绘画,颜色绚丽多彩,人物塑造精美,力求体现藏汉融合的画风,将藏画的技法融入到故事的精髓中去。在艺术形式上,该作品将质朴绚丽、灵动雄浑的风格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一个英雄传说刻画得绚丽壮美,令人震撼。

20世纪90年代初,尼玛泽仁在四川美术出版社的邀请下,为描写西藏佛教起源与发展的插图本《藏传佛教故事》,他用两百幅线描描绘了这段迷人又深邃的历史,他将藏传佛教重要的事件都描绘出来,他吸取了藏画中叙事画的元素,柔韧的游走于多个民族间的各式民俗、建筑、服饰等刻画,体现出了他用线的深厚功底。在这之后,他又主攻于大型作品,相继创作出数十幅长度在一米五米以上的巨型绢画。其中既有歌颂劳动的《黑白世界》《暮晚深秋》,表现民俗风情的《遥远的回忆》《草原深处》,颂扬民族历史人物的《米拉日巴》《宗喀巴游学图》《文成公主入藏弘佛图》,也有表现藏族精神的《天地间》《最后的净土》《辉煌的遗迹》《天界》《极地的梦》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史诗般的画卷,气势恢弘,绚丽多彩,别开生面,极富想象力。《极地的梦》竟把岩壁佛像升腾于宇宙之中,与日月同行,这种奇思遐想来自于佛教信众的内心世界。《辉煌的遗迹》描画了古格王朝昔日的辉煌,黑色的无限空间更增添了古格王朝的覆灭之谜,加强了思古之幽情。把主题与天体宇宙相连,是藏族人精神的一种表现。

时至今日,尼玛泽仁仍然感谢创作连环画对他的磨炼,他说正是连环画使他尝试了“一个人的电影制片厂”,那段经历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构图能力。他将连环画体现出来的故事性,完美地融入到了日后的独幅画创作中,使独幅画的故事性更加丰满,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在面对各类创作题材时,他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对连环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尼玛泽仁认为连环画应该与时俱进,要利用这个时代所创造出的新条件来发展,要让大家重新阅读故事。

如今,七十二岁的尼玛泽仁的艺术创作之路又有了新的方向,他要做具有世界通用绘画语言的绘画尝试,为此他笔耕不辍。每到一地,他总是在别人熟睡时,就已经起身去写生。就是靠着这股子创作精神,尼玛泽仁积攒下大量的作品,即将踏上又一轮征程。

 

《长征·1936》《地球的红飘带》新书发布暨签售会

如日东升  发扬光大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举办多场连环画活动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柯增华(缩编)

佛国高僧法显(缩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