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以杭州市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受个体特征、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预期等因素影响,其中性别、年龄、帮带小孩、学习距离、收费标准、教学内容和有益健康等因素影响显著,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状况、师资和家庭和谐等因素影响不显著。应依据老年人的主客观需求,构建多方支持的老年教育平台,建立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模式,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教育;参与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5—0050—07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兼具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于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老年人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家庭延续做出巨大的贡献,无论政府、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关心重视老人晚年生活质量。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重视老年教育”正式写入未来发展规划。但现实情况是,当前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教育关注较多,对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关注远远不够,甚至在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教育工作的“老少不均衡”问题突出。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关心老年教育,了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与意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在老年教育的发展中,社区老年教育因其便利、低成本和灵活多样等特点,备受老年人青睐,参与其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成为目前发展最迅速和最重要的老年教育形式。此外,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传统的单位体制逐步弱化,社区成为社会管理与整合的新单元及载体,逐步取代了原有单位的社会职能。退离职业岗位回归家庭后,老年人的主要社会生活场所从职场转换为社区,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对于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社区角度关注老年人的教育问题,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对于了解和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主要有:①老年教育的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依托社区组建自我管理模式的老年教育(Boud,Keogh,& Walker,1985),日本采取委托的方式在都道府县福利部门开办老年教育(Weaver,1999)。在我国,目前老年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网上老年大学、老年学历教育和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 (蒋晓红,2006;王志梅,2007;王英,2009)。②老年教育的运作。Stan(1980)和Katz(1990)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多元化办学等方面,分别对欧洲及英国的老年教育运作进行阐述。我国学者付兵(2001)和司荫贞(2001)从老年教育的特点来分析老年教育的运作。王雯(2012)指出采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教育这种模式具有可行性。③老年人参加教育的作用分析。Browning (1992,pp.75-117)和Victor(1992)认为对老年人开展生活适应方面的教育,有助于老年人的精神和身体福利。Arling(1976)和Rook(1987)认为,老年教育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交能力,并有利于各种资源交换的实现。Katz(1990)认为,老年教育能够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有益于老年人社会处境和地位的改善。Anderson (1999)指出老年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学者陈乃林(1998)和王颖(2007)认为老年教育具有多种功能。④老年教育发展趋势。王志梅(2007)指出老年教育应走向社会化,向社区教育靠拢。洪娜(2007)和李洁(2007)认为信息技术应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另有一些学者对老年人参与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Seong和Chul(2005)指出,性别、文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对韩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参与高级 中 心 活 动 影 响 显 著 。 Syamsul 和 Akehsan(2015)认为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们参与职业活动的积极性,应鼓励老年人从事职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 有 研 究 者 (Khoon, Sally, Wenru, & Katri, 2016)基于一种健康本源学可行性自理程序对社区老年人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有益老年人健康的方法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国内学者李宗华等(2011)对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的意愿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社区组织活动的频次对其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刘溪萍(2014)在对承德市市区老年人参与社区英语学习的分析中指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孙晓双(2015)指出,老年人参与社区学习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肖阳阳等(2016)在分析杭州市老年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时提出,帮忙带孩子、教育机构、离家远近和师资力量对老年人是否参与教育有影响。
综上,国内外对于老年教育的研究已涉及多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老年人参与教育的意愿是老年教育的研究起点,只有先完善这项研究,后续研究才更有意义。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现状,原有文献大多从理论或主观判断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缺少客观验证。少数几项实证研究的成果,影响因素的选择也比较零散、片面,难以得出充实、有效的研究结论。因此,本文从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出发,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构造影响因素理论架构,并引入相关的特征变量,从数据计量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扩展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满足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需求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2015年下半年,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联系杭州市多城区社区学院工作人员,向参加社区培训的老年人发放问卷250份,返回问卷237份,问卷返回率为95%。剔除信息缺失较多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20份,问卷有效率为88%。调查问卷共有31道题,题型全部为选择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意愿、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涉及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共计13道题,本研究以这13道题目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基础。
对于参与意愿的分析,根据相关研究的经验,采用逻辑回归模型。针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问卷问题设计了三个有序分类:愿意、一般和不愿意,从而将研究方法设定为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这与现实情况更加相符,有别于前期研究多数采用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李宗华,等,2011;琚向红,2013)。除被解释变量的问卷问题外,其余影响因素变量的问题设计,各选项也基本遵循有序分类,从而提高了模型分析的可行性。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的综述,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学习的具体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的因素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学习环境特征和学习预期,各维度下又具体细分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状况、帮带小孩、学习距离、收费水平、师资状况、教学内容、预期参与社区教育有益身心健康和预期参与社区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共12个影响因素,形成问题分析框架,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个体特征假设
(1)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更强烈。
(2)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能够正向预测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
2.家庭特征假设
(1)独居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更强烈。
(2)帮子女带小孩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更低。
3.学习环境特征假设
(1)家庭住址距社区学院的距离(学习距离)、社区教育收费水平能够负向预测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
(2)社区教育师资状况和教学内容能够正向预测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
4.学习预期特征假设
(1)老年人预期参与社区教育有益身心健康,能够正向预测其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
(2)老年人预期参与社区教育促进家庭和谐,能够正向预测其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
四、样本数据分析
(一)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研究中各有关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被解释变量y(参与意愿),选择不愿意的仅占9.1%,选择愿意的占40.9%,拿不定主意选择一般的占50.0%,可见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同时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符合有序分类。为建立更为合理的回归模型,将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学习距离四个变量作为连续性变量处理,即选取每个选项的平均值作为变量值输入回归方程。在对变量的每个选项均作了有序排列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每个解释变量的选择百分比和均值:各变量选择的集中度比较分散,即每个变量选择集中度比较高的选项各不相同,但各变量的标准差均较小。因此,从描述性统计来看,数据选择与客观现实情况是较为符合的,但分散的结果不能体现其中的规律,需要建立计量模型来验证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
i之间的因果关系。(二)信度和效度
为验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测量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克朗巴赫
α系数来观察问卷各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本文的调查数据中克朗巴赫α系数为0.65,说明问卷的可靠性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效度方面,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与研究主题吻合,均有理论作为依据,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相关专家的认可。五、模型验证
根据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分类有序逻辑回归,并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计量模型结果,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0
a表示参照变量。从表2中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学习环境特征和学习预期对于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影响情况不一,各变量的具体影响解释归纳如下:
1.个体特征变量影响
(1)性别和年龄对于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影响显著。男性与女性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女性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的意愿比男性老年人更为强烈。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观察到女性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人数更多、积极性更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年龄与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觉得孤单寂寞,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个体特征中,性别与年龄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假设得到支持。
(2)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在老年人群体中,虽然每个人原来的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也有高有低,但他们参加社区教育的意愿没有明显的差别。
2.家庭特征变量影响
(1)帮带小孩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帮助子女带小孩,在时间安排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或者说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有时在时间上会有冲突。因此,帮带小孩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假设得到支持。
(2)居住状况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影响不显著。无论独居、与老伴生活,还是和子女一起生活,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只要愿意,老年人都可以去参加社区教育。
3.学习环境特征变量影响
(1)学习距离、收费水平和教学内容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影响显著。学习距离是他们到社区教育中心的路程远近,通常情况下,老年人会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地方,这样来回方便,也节省时间。因此,学习距离对其参与意愿影响显著。收费水平也是一个影响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因素,因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比较节俭,如果收费过高,会影响到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老年人的需求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教学内容一点都不具有吸引力,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这三个假设得到支持。
(2)师资状况对参与社区教育意愿影响不显著。在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的访谈中,老年人表示,参与社区教育并不在意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而更在乎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能够走出去和其他老年人交流,以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4.学习预期特征变量影响
(1)预期参与社区教育有益身心健康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影响显著。老年人退休后通常更关注身心健康,而参与社区教育正好可以与老年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这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因此,对其参加的意愿有较显著的影响。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调查数据与统计分析,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学习环境特征和学习预期特征4个维度,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意愿是一种倾向,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感受,但在做出具体决策时又要受到外部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4个维度的研究假设都只得到了部分验证,12个解释变量中性别、年龄、帮带小孩、学习距离、收费水平、教学内容和预期有益身心健康对参与意愿影响显著,而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状况、师资和预期促进家庭和谐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理论研究和实际尚存在差距,定性研究存在短板,对于具体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实证分析,才能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当然,本研究在取样方法上还存在不足,未来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普通老年人群体进行抽样,以了解一般老年人群体对于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水平以及影响因素。此外,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也可以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对比不同研究的结果。囿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研究的结果,谨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老年教育的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重视并均衡发展老年教育是当务之急。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需求不受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阶层的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是无差异的。这就需要对老年教育中存在的城乡失衡、干群失衡、区域失衡等问题进行反思,多方位的教育失衡阻碍了老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导致了老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老年人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群体,社会各界理应为他们的教育服务提供人文关怀和支持帮助,以体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社区教育是解决老年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上学距离的远近是老年人参与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别不同,老年人对教育师资并无较高要求,更重视的是参与学习带来的快乐。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条件并不具备优势,但作为“家门口的大学”,社区将是未来普及并发展老年教育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老年教育的发展基础。目前,老年教育的资源相对有限,办学模式也比较单一,办学资源开发不够深入,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办学经验。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自助式”社区办学模式,教者和被教者是伙伴关系,让老年人自己管理自己。又如天津的“章鱼式”社区办学模式,通过学员媒介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把优势资源辐射到更多社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办好社区老年教育的关键在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社区养老”是一种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在服务模式上有所创新,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老年人大多比较节省,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比较在意,而且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存在偏好,因此,老年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丰富多样并且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收取的教育经费保本经营即可,甚至可以不收费,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另一方面,社区老年教育还应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老人越愿意参与教育,有些老年人还承担了帮带小孩的家务。那么,社区在提供老年教育服务时,就应该考虑到配套的服务措施:高龄老人需要更好的卫生医疗保障,在老人上课期间,社区可以考虑提供帮带小孩等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的一个趋势,“第三年龄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社会、家庭和其他办学机构应形成合力,关爱老年人,支持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为老年人打造“没有围墙的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乃林. 2002.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方旭. 2013-10-13.天津老年人大学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优质教育资源送社区[EB/OL]. http://roll.sohu.com/20131013/ n388062415.shtml
[3]付兵. 2001.老年教育的特点及组织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8):38.
[4]洪娜. 2007.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20-21.
[5]蒋晓红. 2006.浅谈我国老年教育发育不足的现象[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12):106-107.
[6]琚向红. 2013.农民工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J].远程教育杂志(3):87-92.
[7] 李洁. 2007. 解读老年教育信息化[J]. 中国成人教育(17):106-107.
[8]李宗华,李伟峰,高功敬. 2011.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3):112-117.
[9]刘溪萍,杨润华. 2014.中老年人参与社区学院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S2):97-98.
[10]司荫贞. 2001. 开展老年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1):65-68.
[11]孙晓双. 2015.社区老年居民学习参与的障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79.
[12]王雯. 2012.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10.
[13]王颖. 2007.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J].成人教育(9):62-63.
[14]王英. 2009.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1-167.
[15]王志梅. 2007.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成人教育(9):60-61.
[16]肖阳阳,项莹. 2016.杭州市老年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市场开发研究[J].经营管理者(1):113-114.
[17]养生专家. 2013-07-10.国外的老年大学是怎样的办学宗旨呢?[EB/OL]. http://www.cndzys.com/lnsh/51238.html.
[18] Anderson, T. B. (1999). Aging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Gerontology, 25(6), 571-579.
[19] Arling, G. (1976). The Elderly Window and Her Family, Neighbors,and Friends. J Marriage Fam, 38(4), 575-681.
[20] Boud, D.,Keogh, R.,& Walker, D. (1985). Promoting Reflection inLeaning: A Model. in D Boud,R Keagh,D Walker (Eds). Reflection (pp.18-40). London: Kogan Page.
[21] Browning, C. (1992).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eing. Sydney:Prentice Hall.
[22] Katz,R. (1990).Interdisciplinary Gerontology Education: Impact on Multidimensional Attitudes toward Aging [J].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Education, (10), 91-101.
[23] Khoon, K. T., Sally W-C. C., Wenru, W. & Katri, V. J. (2016). A Salutogenic Program to Enhance Sense of Coher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Process Evaluation.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99), 108-116.
[24] Rook, K. S. (1987). Reciprocity of Social Exchange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2(52), 145-154.
[25] Seong, H. Y., & Chul, S. K. (2005).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equency of Senior Center Participation in Kore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Development, 15(1), 63.
[26] Stan, G. (1980). Education for Retir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5(2), 191-199.
[27] Syamsul, A. S. I., & Akehsan , D. (2015). Engagement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 and Purpose in Life amongst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and Institution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2), 263-272.
[28] Victor, M. (1992). Meeting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ten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38(4), 403-416.
[29] Weaver, J. W. (1999). Special Issue: Aging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5(6), 475-477.
收稿日期:2016-02-16
定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王正东,博士,副研究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琚向红,博士,副教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院长(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