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谁为“工匠精神”买单?

作者:文/刘春雄

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两个市场正在到来:一个是稳定的高端市场,另一个是中产市场。这两个正是有溢价的市场。这说明,中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土壤正在形成。

文/刘春雄


我们不应该期待过去的工匠精神复活但应该期待基于工业文明产生新的工匠精神 图 东方IC

现在谈工匠精神似乎很时髦。当很多人在谈工匠精神时,我特别想问一句:你为工匠精神买单了吗?如果没有人买单,那么工匠们靠什么活下去,凭什么这个社会出现工匠精神。

市场原则的一个核心,就是用消费来奖励或强化一种行为,没有人为工匠精神买单,工匠精神就没有消费市场,工匠精神也就不会产生。

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敬业和对精益的追求,而是社会对这种价值的尊敬、欣赏,并愿意为此付费,形成工匠精神的消费市场。

我们前几年还在欢呼屌丝逆袭,现在却又在谈论工匠精神,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冲的吗?

呼吁工匠精神无可厚非,但不能据此指责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中国这样一个文明进程不断被打乱的国家,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的。

工匠精神有时代性

泛泛谈工匠精神没有价值。

我认为工匠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农业文明的工匠精神,另一种是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他们依托的社会体系是不一样的。未来可能还有基于信息文明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定是与某个时代文明结合的,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

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是有工匠精神的。比如老北京,就有那么多传世的老牌子。

然而,在工业文明面前,农业文明的工匠精神抵挡不了工业文明的侵袭。我曾经说过,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代表农业文明最高峰的中国,抵抗不了工业文明最幼稚阶段的侵略。同样,代表农业文明的工匠精神,抵抗不了工业文明的竞争。

工匠精神的历史进程被打断了

有很多资料说,日本、德国有多少传承数百年的品牌,这是事实,但还要考虑历史背景。比如: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交叉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不到30年,以至于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清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完全有可能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时代的过渡而不中断。

日本的工匠精神,最传神的是农业文明保留下来了,主体则是工业文明的。

中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费了多长时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工业文明进程不断被打乱,基于农业文明的工匠精神丧失了。工业文明一直没有建立,当然就没有基于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即使有一些,也在后来的“公私合营”中消失了。中国真正的工业文明体系完全建立,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文明进程被朝代更替和外强入侵所打断,始终没有建立真正的工业文明,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历史现实。

不考虑历史背景,只提过度要求,中国人一直有这种普遍强烈的倾向。比如:不切实际地过早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名牌,为什么在世界500强没有位置。现在,这些不是成批量地到来了吗?我一直是反对提超越历史“过度要求”的,社会的发展一定是水到渠成。

提到工匠精神比较多的国度,德国、瑞士基本上是基于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有些特殊行业是农业文明传承下来的,比如酒类制作等。

我们期待什么时代的工匠精神?有些东西是民族的,受时代文明影响较小,但中国100多年来的政治进程可能影响比较大,比如公私合营,多少老品牌都消失了?现在有人想还原老品牌,已经中断多少年了,还原得了吗?

总体上讲,我们不应该期待过去的工匠精神复活,但应该期待基于工业文明产生新的工匠精神。

新工匠精神在崛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真正复制、浓缩西方超过百年的工业文明进程,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历史任务是模仿、复制,还不具备打造工匠精神的社会经济基础。

比如:中国现在的整体消费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差,我认为不是。中国制造业出口数量居世界之首,满足了世界的主要需求,但主要是OEM模式的,OEM是与西方主流国家的消费品质对接的。但是,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则普遍低于OEM品质,这不是制造能力,而是消费能力决定的。

中国的内需一直呈现两极结构:一方面是占绝对份额的低端,另一方面则是奢侈品(主要是国外品牌),唯独缺乏中端产品,所以称之为“中端塌陷”。在一个饥渴的市场,不能指望消费者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

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两个潜力市场正在到来:一个是稳定的高端市场,另一个是中产市场。这两个正是有溢价的市场。这说明,中国产生工匠精神的土壤正在形成。

为工匠精神买单

工匠精神,既反映出品质的提升,也会反映出价格的溢价。这个与品牌是一样的,品牌是有溢价的。

工匠精神产生溢价,就需要有人为溢价买单。过去,以数量满足为主体的中国市场,鲜有人为工匠精神的溢价买单。

我为什么要问那些提倡工匠精神的人,“你为工匠精神买单了吗?”如果连提倡者都没有买单,何况普通人呢?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工匠精神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能凭空提倡一个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不能提倡超越时代的要求。

当然,愿意为工匠精神的溢价买单的人正在日益普及,可以说,催生工匠精神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催生工匠的土壤

据说,很多德国男学生的第一职业倾向是当汽车修理工,这说明德国有产生工匠精神的土壤。

有人愿意做工匠,并非什么精神力量支配或者普遍的个人偏好,一定是职业回报。

工匠精神,产生于社会对于工匠的职业回报。职业回报,取决于工匠精神形成的溢价,溢价回馈给工匠,就形成工匠的职业回报。

中国现在愿意当技工的人有多少?什么样的人愿意当技工?相信很多人心里是清楚的,目前,技工的职业收入刚刚形成对其他职业的反超,但反超还远不够,没有达到批量催生工匠精神的程度。

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才会形成溢价;溢价反馈到技工们身上,形成职业趋向,这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我认为产生工匠精神的时代即将到来,但工匠精神氛围的形成仍需时日。管理

(本文作者系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朱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