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邵维增
这里没有和尚,只有喇嘛。大殿因缺少光线,显得肃穆陈旧。大殿里黑魆魆的,唯有大殿深处佛龛前的一排酥油灯发出安静的光芒,指引我前去参拜。脚踩在厚厚的地毯上,似有脚踏祥云的意境,让人心生无限的悲慈。大殿内充满着芳香略带焦煳的味道,这味道,许是人间不食烟火的真味。佛不食烟火,香烟还是缭绕的。只不过,现在的香火钱接济不上平日供奉所需的酥油,只有游客参禅膜拜的时候,喇嘛桑吉才会点燃酥油灯。因为保护庙宇建筑和游客稀少的缘故,大殿内没有电灯,也远去了喧嚣,难得人世间这少有的一方净土。
这庙就是圣佑庙,又叫“喇嘛昭”,这殿就是大雄宝殿。
圣佑庙坐落在新疆西部边陲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西北2公里处,巍峨的天山脚下大洪纳海河从圣佑庙东畔流过。圣佑庙是伊犁一带广大蒙古族农牧民求神祈祷的重要场所,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1984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的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来昭苏视察工作,曾专门到圣佑庙参禅。2001年6月25日,昭苏圣佑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说起圣佑庙,不得不提昭苏县的来历。昭苏,取“喇嘛昭”的“昭”字和“六苏门”的“苏”字而得名。在汉语中,“昭”有光明的含意,“苏”即万物复苏萌发,昭苏又可视含“昭然复苏”和“重获生机”之意。蒙古语称“蒙古勒库热”,意为“蒙古族庙宇所在地”。
据《汉书》记载,昭苏地域属乌孙,其地寒,多雨,应该说和现在的气候相差无二。早在西汉时期,昭苏就是塞族人、大月氏、乌孙人的游牧区,此后王朝更迭历史变迁,至清朝初期隶属准噶尔部管辖。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新疆建省,昭苏县属宁远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圣佑庙,形成聚落。民国时期,于1932年析置巩留县,昭苏属巩留县,1937年从巩留县析置特克斯县。1938年,在六苏门喇嘛昭建昭苏设治局(当时的汉、锡、回族都称喇嘛昭)。1942年建立昭苏县。那时候,昭苏是新疆军阀盛世才养军马牧牲畜的重要基地。
传说蒙古族左翼厄鲁特营组建之后曾多次迁建寺院,经过几番周折后,选址从昭苏县察汗乌苏蒙古民族乡确定到现在的昭苏洪纳海沟口,并从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请来李照福等80名能工巧匠,于1889年动工,耗银10万两,历时4年,才修筑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庙。
圣佑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整个布局严谨有序。庙内古木参天,松杉蔽日,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站在圣佑庙前放眼望去,八座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除照壁、山门、前殿、大殿、后殿按中轴线建筑外,左右还有硬山顶配殿(药师殿、密宗殿)和八角形双层双檐阁(钟、鼓楼)。
圣佑庙主体建筑殿宽17米,七开间,平面正方形,大出桅,高举折,陡屋顶,四角飞檐呈龙头探海之势,檐下斗拱,为多层挑枋肩之,工程精细,鎏金沥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正壁还绘有二龙戏珠、凤凰比翼、子牙钓鱼、苏武牧羊等壁画。巨柱擎起的殿廊上绘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猛虎雄狮、金鹿麒麟、凤凰猕猴,千姿百态,实在令人惊叹。大殿前,高悬汉文书写的“敕建圣佑庙”匾额。
大殿一楼现在供奉着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和成吉思汗的画像,柜橱里供奉着历代喇嘛圆寂后留下的遗物,墙上悬挂着从布达拉宫请来的数百尊佛像,张挂着来自西藏的帐幔、旗幅,绣工极其精美。殿内的壁画严重受损,一些发暗的壁毯悬在四周,绿度母和白度母的造像也罗列其中。主殿之内柱子林立,但经幡却稀疏。木质楼梯尚存,本来殿中建楼梯和其上围廊的目的是可以上去看佛的胸部和头部,这种风格是从印度石窟中借鉴来的,但殿中的佛像却不知所终。
圣佑庙始建于公元1889年,现存建筑8座,面积2000平方米,寺庙占地数百亩之多。圣佑庙的整体布局和中土汉传佛教相似,但细部处理仍透露出藏传佛教的特点。殿有重檐,汉式的大歇山顶,殿顶正中有银色金属法器装饰,但不是常见的法轮或莲花。主殿之前也有类似天王殿的结构,但此殿中空无一物。东角楼上挂有一口大钟,西角楼上放有一面大鼓,晨钟暮鼓,称为钟鼓楼。东西配殿为喇嘛休息的禅房。各殿均已无匾额,主殿前方两侧的殿堂应是药师殿和密宗殿。
青砖青瓦里,积存了数百年的阴晴风雨和香火熏染,沧桑的青苔,斑驳的瓦楞与屋脊。手工雕刻的木门窗、凹凸有致的花形,还保存着彩绘的颜色鲜艳。阳光照在殿前的转经筒肃穆无声,正襟危坐,正将安康祥瑞和五谷丰登的灵光播散。殿围砖砌的围墙,粉刷的墙体,在这一处古朴的安宁里独坐,护佑一方水土平安。抬头,即可发现寺庙建筑的特别,椽卯结构之外,那梁柱该是怎样的稳实,承载如此厚重的屋瓦遮盖?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和岁月更迭,经受自然界的地动山摇和风云雷电,圣佑庙依然稳健地藏身于这草原之外的一隅,掩映在森森古木之中,是昭苏草原的阔厚承载了圣佑庙的福祉,还是圣佑庙的祥瑞造化了昭苏大草原的安泰?踩在青石铺就的檐下走廊,耳畔没有准噶尔首领达瓦齐的叛乱喊杀声,却传来一个声音吟着唐诗……阳光多好,它照着大清朝的砖瓦,也照着我拉长的身影,泥味草香的古寺,一地的风清气朗。
圣佑庙现任主持是桑吉喇嘛,是一位40多岁的蒙古族。他也是有妻室儿女的人,平常的时候并不住在庙里,需要给游客和研究人员讲解圣佑庙历史的时候,经景区管理人员联系后他才到场。即使不在庙里居住,也不影响桑吉对佛祖的虔诚。用他的话说:心里有佛,何处天地。也许,佛祖赐予他的,不只是一颗博爱而慈悲的心,更是他宽广的胸怀。
我在电视上见过桑吉以前的主持喇嘛,他头顶几个叠摞的碗在跳蒙古族舞蹈,最上面的一只碗里盛满了清水,无论怎样舞动身体,他都能做到滴水不溢。不知道他是怎样圆寂的,也不知道他的修行怎样,只是听人说起,以前圣佑庙有位“哑巴喇嘛”一直不开口说话,别人都当他是哑巴。按时间推算,当时的那位“哑巴喇嘛”,不是我在电视上见过的那位,就是他的师父。
现在,听蒙古族朋友讲,在大殿的二楼,夜里经常听到断断续续的声音,有人说是讲经的高僧,有人说是菩萨显灵。总之,就是大白天,也没几个人敢上去。有人问桑吉可有此事,桑吉不置可否。出于大殿建造的时间和木质结构保护的需要,大殿二楼是禁止游客攀登上去的。
大殿里桑吉的眼神柔和,含而不露,温文尔雅,双目善良而显慈悲,颇有几分佛态。佛者,禅心。修行之人认为万物都是春华秋实的种子,有因有果,种因收果。一粒种子,经过阳光雨露,风吹雨打,朝朝暮暮,历经磨难才能修成正果。
“别小看那微小的一粒种子,上千年的参天古树,不也是由一粒小小的种子化作的吗?种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感恩这个世界,感恩大自然。”桑吉说道。
此外,对众生,桑吉皆是以爱与慈悲之心相对。在他心里,万事万物皆值得感恩。生活在都市的人太浮躁,寺庙禅房是一个洗涤心灵的地方。
桑吉是当地有名的蒙古族歌手,说话间,轻轻哼起长调:
行走在浮光掠影的世间,心有牵绊万千,情有离舍流连,阳光散落在雪域高原,一抹格桑静雅地绽放,纯粹的恍若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