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改变的视角

作者:文/ 丁小溪

作为一本侨刊,以“亚裔故事”为封面,其实从传统观点上说,并不十分贴题。

想说的是,早在十几年前或更早,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文字和口号中,但地球村的概念,或者说对地球村的感受,在现如今下的中国,仍然是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常穿梭于多国之间的人士来说,地球确实是村,信息连接起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紧密。而对于一些“偏安于一隅”的朋友,发出中国太大,世界更渺茫的慨叹,却也无可厚非。这其中的差异,都可以说是因视角不同而造成。

按照传统的侨刊视角,我们应该做“华裔故事”的传播,但事实是,华裔与其他的亚裔一起,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抱团成一个团体,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我想,作为媒体,应该好好用心去打量这个包含了华裔在内的群体:他们都来自亚太地区,都是黄种人居多,他们同样在同一片天空下,经受着同样的身份错位。

而当“视角”走近这个群体,我们又发现了更多的新的现象,新的思考。

比如,一个菲律宾籍的发型师,在欧美的街头剪发,这本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是看完这些图片,这些图片中出现的人,我们都觉得,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在其中,我们似乎嗅到了一些生活态度的味道。生活的节奏,生活的态度,这是最接近当地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你是否融进了这里的文化,就看你是否拥有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和融入这里的生活态度。

又比如,一个华裔女演员的自白,让我们感叹黄种人在异国他乡的不容易,而难能可贵的,是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许,我们应该停止寻找那种完全属于某一边的感觉。为什么一定要属于某一边呢?我在美国,看见中国同乡会觉得欢喜,在中国遇见美国朋友,又觉得亲切。

为什么,一定要固守于一个视角呢?改变,从视角开始。

 

陈宇晖: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

梅兰芳、梅葆玖父子两代京剧大师的美国情缘

令人沉思的故事

刘文健们的故事:我们是亚裔,我们在纽约当警察

越战后,这张亚裔面孔 

人文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