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洋
少数企业存在失联、超杠杆经营等问题,约有七成企业因为缺钱、缺人而沦为空壳公司……3月底收官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风险排查,让融资租赁行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尽管暴露出的问题不少,但业界人士对融资租赁行业的评价多是“总体风险可控”。那么,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走向怎样?政府部门、企业又面临着怎样的发展考题?
发展太迅速 问题可不少
融资租赁上一次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还是在2015年8~9月间。彼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融资租赁业务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大,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显著提高,成为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并明确了“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出台融资租赁行业专门立法”“完善财税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扶持措施。
决策层的重视,既是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也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考量。租赁,可以说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种金融形态。在发达国家,租赁与信贷、资本市场形成了社会融资的三足鼎立局面,租赁资产一般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30%。以美国为例,2015年融资租赁额超过5000亿美元,在2.29万亿美元固定投资中的渗透率为21.8%。我国的这一数据是多少呢?6%左右。对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而言,无论是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国际产能合作,都意味着工业、基建等领域将产生庞大的设备融资需求,而融资租赁恰恰能够打通资本与产业的连接通道。同时,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缓解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谓良方。
如此好的发展前景,也使融资租赁备受上市公司、私募等各方资本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2014年之前年增速超过80%,2014年后增速有所放缓,但也达到了30%~40%。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商务部监管下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和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企业有4000多家,资产总额超过2万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空壳化与融资租赁行业此前高速、粗放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本蜂拥而至,人才队伍没有跟上,业务开展缺乏规划,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在炒作概念。
如果说空壳化反映了融资租赁行业阶段性的发展特征的话,假以时日可吹尽黄沙始到金,那么“e租宝事件”所呈现的风险却是实打实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上线融资租赁产品的P2P平台就有约50家。但不少P2P机构只是把融资租赁作为吸引投资者的噱头,特别是“e租宝”打着融资租赁的旗号非法集资,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融资租赁行业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误解。
综上所述,受益于国家战略和经济新常态,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谓广阔,空壳、融资风险等现实问题可谓“成长中的烦恼”。如何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健康成长,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正向作用,对业界、政府部门、研究者而言是一道必答题。
方向待明晰 模式待探索
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一员,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近忧当解、远虑当有。
对融资租赁行业而言,最大的近忧就是一个字—钱。融资租赁是基于资产的类金融服务,资金可以说是发展的基石。据中国租赁联盟、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4.44万亿元,达成这些租赁合同的最主要支持是银行资金。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但需要指出的是,融资租赁多是中长期业务,与银行贷款的匹配性较差,隐藏着很大的流动性隐患。而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得很多融资租赁企业难以承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在“e租宝”事件爆发后,很多银行收紧了信贷渠道,使得不少融资租赁企业遭遇融资难。
为了支持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人民币跨境融资业务”“研究保险资金投资融资租赁资产”“支持设立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措资金”。而为了增强融资租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流动性风险,一些融资租赁公司早已自发探索融资方式。对有具体“物”的标的的融资租赁项目而言,上市、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以及互联网等渠道都是较好的融资选择。
在通过上市渠道融资方面,除了直接上市,上市公司设立或参股融资租赁公司的热情也很高。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截至2016年2月底,共有111家上市公司设立或参股融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企业期望通过上市公司开拓融资渠道、扩大业务规模,上市公司意图通过融资租赁公司提高融资效率,改善资产结构和财务状况。
而将租赁资产项目进行评估,到证券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的“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也为一些公司所采用。据Wind统计显示,2015年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金额达627.95亿元,而2014年仅有61.31亿元。得益于2015年年初落实的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这一渠道的融资效果尽显。丰汇租赁涉足这一领域较早,并持续推动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行工作,2015年连续发行3期,总金额达28.88亿元,有效扩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通过互联网融资方面,虽然“e租宝事件”造成了负面影响,但风险的充分暴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融资租赁类P2P业务将迎来“回归”,优质融资租赁类资产将成为激烈争夺的对象,而针对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设计权益型融资租赁类P2P产品,也是一种好方案。当然,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发展,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等较多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融资租赁企业而言,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到哪里去”,即厘清这一行业的本质属性。事实上,无论是上市、发行基金,还是资产证券化、发债,都是意图获得资金推动产业发展,但获得资金后做什么更为重要。融资租赁最本质的属性在于支持实体经济。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只有成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者和助力者,助推国民经济各门类的发展,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而成为优秀服务者的基础便是专业化、细分化,途径便是在所涉及的行业深耕细作,实现企业的差异化发展。
在欧美成熟的融资租赁市场,行业巨头大都是多年来专注于某一领域深耕细作,比如世界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马士基船舶租赁买卖公司。在美国,租赁公司倾向于一个行业地深耕,比如GATX专注于铁路运输领域超过100年;GE金融设立若干子公司,每个公司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世界第一航空租赁商GECAS专营飞机租赁,拥有1300架飞机。这样的专业化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核心竞争力——拥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比的对行业现状及未来和企业优劣的认知能力。凭借这种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租赁公司才会得到优质客户的青睐。同时,深耕一个行业也有助于风险控制,一旦一家企业因经营不佳而无法按时交纳租金,拥有庞大且稳定客户的租赁公司便可第一时间收回设备并交给下一个承租人使用,使设备没有空窗期。
当然,服务实体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简单跟着行业、企业的需求走,融资租赁企业更要参与、引领所涉行业的创新性发展。丰汇租赁涉及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医疗设备等领域,志在成为产融结合的先行者。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智能制造时代,丰汇租赁早已站在了“机器人革命”的风口,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机器人融资租赁的服务机构——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推动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吸引了川崎、库卡等多家世界机器人顶尖制造企业,并与中国电子学会等签订“机器人成果转化平台”合作协议,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引领产业发展的维度上,从“资金为王”走向“资产为王”,抓取优质资产以及通过对优质资产的管理,也是租赁公司需要考量的。受制于企业能力、资金约束等因素,目前租赁行业的主流业务以债权类事务性管理为主。对于股权投资,丰汇租赁已开始试水,参与的几单并购业务已经落地。从长远看,从债权转向股权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战略设计、投资理念转变、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
随着更多资本进入融资租赁行业,优胜劣汰是每家企业都面临的竞争法则,即使是那些拥有国企背景、资金不愁的大型租赁公司,也不能逃脱,因为“不进则退”。
制度需完善 扶持需到位
回顾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已有30多年的发展进程,但近几年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直接动力便是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政策的引导。特别是2015年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扶持融资租赁行业的举措,《指导意见》给出了行业发展顶层设计,河北、安徽、重庆等多地政府也出台了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融资租赁业的新发展。
在美国,出租人被允许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租赁公司的对外租赁交易可以获得出口信贷、出口担保等保险;在日本,融资租赁公司可以获得银行的优惠贷款;在韩国,租赁公司可以直接发行租赁债券融资……因政策而兴,是各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共同特点,因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需要信贷、保险、财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是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四极”,与政策支持息息相关——上海、广东、天津在税收政策、融资渠道等方面扶持融资租赁企业,依托自贸区等区位优势,鼓励发展飞机、船舶等交通设备租赁业务;北京则是依托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科技租赁。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急需助力、金融改革尚在推进,融资租赁市场仍在发育中。融资租赁行业需要的外部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法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融资租赁法,立法进程亟待加快。同时,我国在动产的产权保护上缺乏相应法律规定,《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对租赁的设备机器无法登记备案,存在设备被转卖、租金无法按时回收等风险,这让以动产物品交易为主的融资租赁业陷入尴尬境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融资租赁物所有权登记机关。
其次,是以财税扶持为主体的扶持政策体系。《指导意见》对融资租赁的重点支持领域给出了详细指导,既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又要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租赁服务。如此的政策预期要想实现,必然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政策要有精准指向,特别是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和农业领域。国家寄予融资租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厚望,那么相应的支持政策要更定向,比如支持设立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公司,积极开展面向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租赁业务,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农机的实际使用者发放补贴。
最后,监管和服务力度需要加强,以防范风险、优化环境。要转变融资租赁行业管理方式,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要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统筹管理,建立内外资统一的融资租赁业管理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现经营范围、交易规则、监管指标、信息报送、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统一。
企业空壳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融资租赁行业真正的风险,即很多企业不是真正做融资租赁业务,而是沦为资本炒作工具或者单纯的融资平台。有鉴于此,商务部等监管部门可以实行分类监管,对正常做业务的公司给予引导、扶持,对不真正做融资租赁业务,甚至沦为融资平台或资本炒作工具的空壳公司,该整顿的要整顿,该取缔的则要取缔。特别是对于已经暴露的融资租赁与网贷平台合作的风险,需要给予彻底地解决。
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方面,在发展配套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培育人才队伍等方面,政府部门均可发挥引导作用。比如,加快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高效运转的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支持建立融资租赁公司租赁资产登记流转平台;引导建立平台或机构,为融资租赁产业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服务、评估鉴定等服务。
“到2020年融资租赁业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指导意见》提出了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给出了发展的原则,即“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结合、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实践这样的原则、达成预期的目标,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一起努力,因为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而言,融资租赁是一枚不可缺少的重要拼图。
(作者为丰汇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