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绿色中国

关于都昌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思考

作者:李 跃 石水平

文|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李 跃 石水平

都昌县滨临鄱阳湖,地处“五水汇一湖”要冲,南联五水、北通长江,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1/3,具备典型的、完整的内陆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是江西全省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县份。得天独厚的湖泊湿地资源不仅造就了都昌县候鸟王国的美誉,成为东北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中继站,而且对调蓄长江洪峰、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促淤造绿、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发挥着多重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强力推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日益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内容和时代要求。为此,笔者对都昌县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进程中如何加强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作了一些思考。

一、都昌湿地的基本情况与工作现状

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幅员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79.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390.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81.67万人,其中21个乡镇60万人沿湖而居。湖岸线长185公里,占整个鄱阳湖湖岸线1200公里的近1/6强。吴淞水位22.48米时,都昌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185万亩,占鄱阳湖总面积538万亩的1/3强,九江水域面积297万亩,占整个鄱阳湖总面积的60%,都昌占九江水域面积的2/3。都昌地形地貌呈明显的梯形结构,这在全省罕见,从湖水—岛屿—草洲、滩涂—丘陵、坡地—山地,尽显滨湖生物、种群资源的多样性。鄱阳湖岛屿41处,都昌湖区就有37座,都昌鄱阳湖湿地主要分布在蚌壳湖、矶山湖、千字湖、新妙湖、马影湖、南溪湖、泥湖、南岸洲及环鄱阳湖洲滩、岛屿等地方,境内有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区内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以白鹤、东方白鹳为代表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以小天鹅、灰鹤、白额雁为代表种群,2012年4月都昌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小天鹅之乡”。区内省级重点保护鸟类69种,候鸟资源呈现“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壮阔的动感景观。保护区总面积411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200公顷,实验区面积32900公顷。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都昌县坚持“生态立县、开放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与时俱进推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从2010年开始至2015年连续五个年度分别被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或江西省林业厅授予全省鄱阳湖区越冬候鸟与湿地保护先进县。一是成立了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负责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及项目建设工作;二是通过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强化湿地、候鸟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湿地、珍爱候鸟的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支持保护的热情;三是严厉打击在湖区周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非法采砂、开垦、烧荒、放牧、取土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资源行为;四是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周溪、多宝、矶山建立了三个保护管理站,有专职人员13人,在沿湖聘请了21名农民护鸟员,并有一批热心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农民加入了义务护鸟行列,成立了西源乡“小天鹅”护鸟协会、多宝乡“大雁”保护协会,首创了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保护网络初具雏形。同时湿地保护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都昌湿地面积大,范围广袤,湖泊、洲滩、沼泽众多,越冬候鸟资源丰富,管护任务繁重。而都昌县是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县财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拿出了一定的经费用于保护事业,但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实施各项湿地保护项目建设,难以配备必要的宣教、监测、管护、科研等设施设备,与日益发展的湿地候鸟保护工作不相适应。二是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都昌湖区人口密集,周边社区经济不发达,人为活动量比较大,农牧渔业方式没有根本性调整转移,湖区群众“靠湖吃湖”思想较深、因素较多、程度较大,一部分人为了谋求利益,尚存在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同时都昌与鄱阳、余干、新建、永修等多县交界,湖区人员往来较为频繁,不合理、不合法的挖砂、取土、侵占、开垦湿地时有发生,用“迷魂阵”、“沉底网”、“吸螺机”等有害渔具捕捞作业现象难以杜绝,“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矛盾客观存在,受利益驱动,乱捕滥猎珍稀候鸟资源事件偶有发生,尤其是在湖区布设的“天网”对候鸟的安全环境带来威胁或危害,给候鸟和湿地保护事业带来不少压力。三是栖息地亟待科学修复。从多年来候鸟监测数据分析,候鸟越冬与鄱阳湖区的水位、水生动植物资源量等环境因子有直接关联,都昌湖区的湿地面积大,候鸟的承载量大,但是湖区湿地存在萎缩、退化、破坏现象,湖区地下水位降低,枯水季节的湖中湖逐渐减少,遇干旱的年份,蓄水功能自然下降,湖区草洲、泥滩缺水就会严重,给候鸟栖息造成大的影响,不少候鸟甚至到生长农作物的田地来活动。


鄱阳湖越冬候鸟


湿地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栖息地

二、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为指导,以“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为主战略,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要求,不断加强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越冬候鸟安全,为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目标:围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强优措施推进湖区核心资源保护,通过加大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使都昌湖区95%以上的湖泊湿地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使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和引导湖区群众生产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以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其能力建设水平,着力提升资源监测、保护、管理、宣教档次,在湿地敏感区域和湿地脆弱区域强化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我县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重要窗口,擦亮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形象。

三、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主要工程

1、湿地保护工程:一是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加强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管护、监测、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强专业技术人员,配优行政管理人员,使都昌湿地候鸟保护与管理具有良好的设备和可靠的队伍,使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省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示范保护区。二是湿地公园建设。依托都昌县城湖边南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悠久的历史景观,建设一座“山—湖—岛—人文遗址一候鸟”五位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选择矶山湖、西湖等有代表性湿地景观,充分整合人文、渔村、湿地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都昌湖区特色的省级湿地公园甚至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湿地保护基础工程。加大投入改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湖区交通要道建设水泥巡护、旅游道路,完善路网体系,改善服务功能,并选择如万户、周溪、黄金咀等候鸟集中栖息地建设观鸟台(塔),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管护地段建立候鸟监测点,推进候鸟救护医院的升级改造,搞好疫源疫病监测建设。四是污染控制。在沿湖乡镇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严格控制对鄱阳湖水有污染的企业入驻湖区,凡是进入都昌的企业必须进行环评。

  2、湿地恢复工程:在渔民相对集中而对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产生影响的重要湖区实施禁渔工程,并启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拟在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的湿地生态脆弱区域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在输湖、西湖湿地等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恢复,栽种芡实、马来眼子菜等湿地植物,从多宝新妙大坝至马影湖建设一条控水坝,以水控措施推进该区域湿地恢复。

  3、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一是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扶持淡水珍珠养殖业,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大力推行网箱养鱼,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湖渔业捕捞。二是社区共管示范工程,在沿湖乡、镇设立湿地候鸟保护固定宣传牌,利用“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通过电视、标语、宣传栏、宣传车、发传单等形式,把湿地保护管理、爱鸟护鸟宣传工作做到千家万户,千方百计提高爱湿地、爱鸟类的社会化管理水平。多方筹资促进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硬化村、宅旁道路、并通过改建垃圾窖、沼气池等措施美化社区环境,成立义务护鸟队、举办湿地保护及专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民推进果树栽培、山地种植、农业养植及水产养殖的产业化,以减轻社区群众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三是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坚持保护利用双向驱动双赢战略,做活生态旅游绿色共享发展文章。都昌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称,沿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渔家风情,民俗文化沿袭至今,“沉枭阳、浮都昌”等历史故事,彭蠡开湖等神话传说,陶侃、江万里等人文典故相传千年;沿着185公里长的湖岸线,明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百余处,连缀成“百里古迹长廊”;瓷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候鸟文化等颇具特色和魅力,充分展示了都昌的鄱阳湖文化代表性,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众多,有江南最大的“戈壁滩”——多宝沙山,有被誉为“东方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有“小台湾”之称的朱袍山、马鞍岛、棠荫岛,古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历史与生态相得益彰。因此拟从多宝乡至周溪镇开辟一条水上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以此增强都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湿地保护工作造血功能。

4、能力建设工程:一是湿地调查监测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学生等科研人员,进行都昌湿地野外科考,全面掌握都昌湿地生态资源及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为保护、管理及科研提供详尽、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建立完善信息系统。二是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对沿湖各乡镇配备一名湿地监测、护鸟宣传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建立都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图谱资料室,添置必要的仪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沿湖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参观,使之成为一块展示保护成果,学习科普知识的教育窗口,积极参与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培训工作,不断掌握湿地保护的新知识和新能力。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及时更换网络信息,丰富网络内容,充实网络手段,使之成为对外宣传都昌湿地与候鸟保护的重要门户,在都昌县城新建湿地博物馆一幢,制作一批成果展宣教片及水鸟、湿地植物标本,以供展览参观。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组建科研室,吸收一批中、高级专业科研人才,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科技交流,为湿地候鸟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1、规划先行、引领建设。规划是做好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总纲。聘请国内、省内理念新、层次高、水平好、把握准的专家在对都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区湿地保护实际现场踏查、全面科考的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与恢复中长期总体规划。规划中应坚持保护优先、创新驱动战略,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原则,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措施。

  2、积极对接、项目支撑。掌握国家对湿地保护的宏观政策是关键,项目是推动湿地保护的动力和引擎。县政府、县林业局、县候鸟保护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大力争取国家和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倾斜,争取湿地候鸟保护重大项目注入,拓展保护资金来源渠道。

  3、做优品牌、展示亮点。充分考虑都昌湖区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主攻重点,着力把“中国小天鹅之乡”品牌做强做大,做美做优。精心建设湿地宣传教育中心和湿地保护博物馆,精心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使都昌湿地候鸟保护走进国际视野,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夯实发展软实力,把湿地候鸟保护打造成都昌生态建设主战场上一张靓丽名片。

  4、强化宣传、严格执法。延伸宣传触角,丰富宣传内容,以鄱阳湖文化、候鸟文化为载体,通过高端媒体、前卫宣传片广泛宣传都昌湖区湿地候鸟的美与特,反映都昌的魄力与活力。同时厚植生态保护制度,执行最严环保和湿地生态红线政策,建立联治联防、联查联管机制,多轮驱动、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湖区非法捕捞、非法猎杀候鸟、非法排污、非法围湖、非法侵占湿地专项整治,及时清剿“天网”,排查投毒,加强对市场交易候鸟及食用、运输候鸟的监管,强化乡村护鸟网络建设和志愿服务平台,在守住湖区、管住猎具、卡住车船、盯住餐桌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湿地候鸟保护工作长治久安。


 

关于都昌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思考

遇了缘,惹了你,多情的江南

好吧,我从了你(外一篇 )

劳动节劳模指路

在都昌观鸟

森林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道彩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