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公布恋情时,只发了两个字“我们”。自此,范冰冰实现了“我”到“我们”的关系进阶,和李晨几乎形影不离,一起回家,一起逛街,一起……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期待这样的“我们”,甜蜜,快乐,但真正的“我们”并非只有这些。你遇到困难时,“我”不会横加指责,“我们”一起面对;你伤心难过时,“我”不会袖手旁观,“我们”一起承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够给予彼此理解和宽容,对彼此的处境感同身受,让彼此感受到力量和支持。这才是真正的“我们”。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一遇到难处就分你我,对婚姻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
本刊策划,我们带你一起学习正确地建立“我们”的概念,从“我”好好地走到“我们”,收获满满的幸福。
“我”和“你”以及“我们”的减肥二三事
1 “我”和“你”是这么减肥的
丽娜生完孩子,体重直线飙升,为此,她没少挨老公晓东说,“太胖影响形象,知道吗?”“这么胖多不健康啊!”这些道理谁不懂啊,可问题是,长膘容易瘦身真的很难哪。“能有多难?我给你定减肥计划!”很快,晓东给丽娜送来了“礼物”:一张健身卡和一个“完美”计划。“你每天按这个吃,再按这个单子运动,一年准能瘦……”又是节食又是运动的,而且还要坚持一年,听得丽娜头都大了。这么大的压力和挑战,谁还有信心和勇气把减肥进行到底啊?!
苏苏比丽娜好点,倒是没人给她制定如此残忍的计划,但却有个很催命的老公,“该跑步了!”“只能吃两个西红柿!”苏苏稍有放松,老公就会更催命:“你不是要跑两圈吗,还差半圈!”“你不是说不吃主食吗,给我,别吃了!”看老公一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苏苏很崩溃:“你试过一个月不吃主食饿到心慌吗?你试过每天跑步跑到头晕目眩吗?你什么都没做,有什么资格说我?”
有人强势介入,变着法施压,让人喘不过气;也有人各种贬损不看好,让人感觉很泄气。一听张航要减肥,老婆丽阳一脸怀疑:“就你?小心越减越肥!”张航好不容易坚持了两个月,遇到了瓶颈,丽阳趁机一通挖苦:“被我说中了吧,你减不了!”“我好歹瘦了几斤,她怎么总是泼冷水呢?”张航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在沙发上,减肥大业任重而道远。
不管是强势施压,还是贬低指责,好歹也是参与到伴侣的减肥大业中了。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对伴侣的计划视而不见,一心想着“你爱干吗干吗,别影响我就行”。筱筱减肥,想让老公陪着跑步,他回答:“我又不想减肥,你自己跑吧。”难得陪着去一次,却甩下一句:“你跑吧,我在后面看着,等你跑远了,我再跟几步。”除了跑步,筱筱还在节食,可他坐对面胡吃海喝,完全不理会筱筱只能吃清水煮菜的痛苦,逼得她直喊:“你能不能别在我面前大吃大喝?”
这些失败的减肥案例虽然表现各有不同,但骨子里却很像,那就是:一方减肥时,另一方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是要和对方一起面对的事。无论是高高在上或冷嘲热讽,还是事不关己,他们在乎的都只是“我如何如何”,而完全不在乎对方正在面临的心理和生理的巨大挑战,使得对方孤立无援,压力倍增,要么减肥作罢,要么越减越肥,更有甚者引发了更多的冲突和争吵。
当婚姻中的 “我”过于自我和强势时,就无法感受对方,也无法给予对方力量,减肥效果不佳。如果从“我”“你”变成“我们”,结果又会如何呢?
2 “我们”是这么减肥的
所谓“我们”减肥,就是当一方减肥时,另一方能够知道TA面临怎么样的难处,需要怎样的陪伴和支持,和TA一起面对。肥胖的原因不同,一方减肥所需要的支持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天生的,可能面临屡战屡败的挑战,需要伴侣的鼓励和打气;有的是因为后天的不良习惯,意味着和旧有的生活习惯对着干,可能需要伴侣的配合和加入;有的是生娃发福,更需要伴侣的宽慰和接纳;还有的可能是遭遇了变故,如感情危机或亲友离世,最需要伴侣的爱和关怀。无论哪一种,减肥那一方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气,付出很多努力和艰辛,决心改变那一刻都值得伴侣点赞。具体要怎么做,或许这些“我们”可以给出很好的示范。
1.准备减肥?我听你的!
工作调动后,李国压力大,体重也随之飙升。为此,他决心每天快走两小时减肥。妻子觉得这个量可能有些大,不太容易坚持,但她并不打算阻止。因为丈夫能下决心改变已属不易,而且她相信他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决心有计划,我举双手支持,需要我帮忙做些什么吗?”“不用,我能搞定!”“我相信你!不过,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随时都在。”“有你这句话就行了!”
妻子看似什么都没做,却给了李国最好的支持。一句“我随时都在”向李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不是一个人在减肥,我和你同在,一直陪着你,支持你。
2.减肥没坚持住?我知道你不容易!
晨晨立志节食减肥,可不到一周就破戒了。东阳知道媳妇已经很自责了,绝不能再添堵,“挺牛啦,换做我,一天都做不到。”得到认可后,晨晨再次节食,这次一口气坚持了一个月,足足减了5斤。然而,很快又反弹了。“你说我是不是不行啊?”东阳知道媳妇此刻很沮丧,很没信心,需要给她力量,“减肥本身就不能一蹴而就,反复很正常,而且你能对抗美食这么久,我知道你有多努力多不容易。所以,反弹了别怕,咱们一起努力打败它不就得了!”
看到她的努力,体会她的不易,给予她积极的回应,让备受挫败的她感受到肯定和支持,重拾信心,相信反复之后,她可以坚持更久,减得更理想。
3.我陪你一起减肥
因为一场大病,徐荣胖了不少,身体恢复后,他决心运动加节食双管齐下瘦回来。小玉知道这个计划不容易,于是主动配合,坚持不在老公面前吃鱼吃肉,以免刺激他。此外,徐荣每天跳绳,小玉一定会加油助威,有时也跟着跳,累了还会不自觉地抓起丈夫的衣角。邻居开玩笑说:“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腻味,真行!”小玉却甜蜜回应:“这有什么呀,我们一起减肥呢!”
一起吃减肥餐,一起跳绳,在行动上和他保持一致,给予最直接的支持,把减肥这件苦差事变成了增进感情的加速剂,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专家说,幸福离不开“我们”
文| 张丽
当相爱的男女步入婚姻时,就建立起了比其他人际关系更亲密的关系,一方面确认了“我有所属”的归属感,一方面达成了“不再是我自己,有人和我同舟共济”的自我价值感的延伸,也就是夫妻间的同在感。就像两个齿轮相互啮合成为更有效能的齿轮组,我凹你进,我进你凹,我对你很重要,你对我也很重要,我们组合在一起一致对外发挥功能。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就是这个意思。
但正像减肥这件事所呈现的不同景象一样,实现“我”到“我们”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不断强调个人独立意识、自我价值感的今天,许多人都会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还是依赖对方之间挣扎。我曾接待过一对夫妻,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职业生涯都很像,但婚后仍发现了彼此的很多不同。他们都在极力宣示自己的独立主权,期待着对方的认同,期待对方向自己靠拢。妻子哭诉:“他不让着我,还跟我较劲!”丈夫也不爽:“她不听我的,还老对着干!”两个人不肯放下“我”,都在努力确认“我更重要”“我更优秀”“我更有权力”,生怕“我”在“我们”中变得不重要,不值得被爱。
很显然,从“我”到“我们”,放大了的“我”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放大了的“我”坚持自我中心,强调自己的经验和自我的感觉很重要,仿佛一旦放下了自我主张,就丧失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其实内心有一个极大的恐惧,就是害怕在成为“我们”时迷失了自己。只是,当“我”凌驾于“我们”之上,痛苦就会随之而来。比如妻子想要减肥,丈夫觉得“那是你的事,别影响我”,那么,妻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关注,争吵在所难免。比如丈夫对一个东西很感兴趣,开心地分享给妻子,结果妻子毫无反应,甚至回应“有什么好的啊,我不感兴趣”,既否定了对方的审美,更阻断了和对方交流的桥梁。这种“我是我,你是你”“我比你好,你不如我”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试图用“我”战胜对方或只想满足“我”。不仅不能让对方感受到接纳和理解,更让彼此无法感受到婚姻本该有的亲密和连接,这也就决定了婚姻中的很多问题是以伤害结束,而不是更亲密。这样的影响在遇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时尤为明显。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夫妻一方的职业生涯或规划发生变化。丈夫小张遇到了瓶颈,想换工作,“因为每天工作都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没什么价值,研究生的专业都用不上。”本想得到妻子的安抚,却反被骂了一通,“我当初就是因为你的铁饭碗才嫁给你的,你现在却要换工作,想过我的感受吗?”妻子觉得小张太任性,不在乎她,而小张则觉得妻子太自私,不理解他的苦衷。两个人都认定自己当初看走了眼,吵着要离婚。夫妻是一个整体,一方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对方,但这需要双方的协调和妥协。妻子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受损,忽略了小张的困境,不可取;而小张在沟通时也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考虑妻子的担忧,也不妥。如果两个人都坚持“我”至上,就会导致“我们”的联盟无法达成,最终使得共同的利益受损,甚至解体。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不能达成一致,给孩子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我就见过一个孩子,虽然只有六七岁,但却早早学会了迎合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细探究才发现,这是父母教育造成的。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很强势,在育儿上,爸爸说必须这么做,妈妈说必须那么做,而且常常在孩子面前争夺权力,“你是爸爸的儿子,当然得听爸爸的。”“你是妈妈的宝贝,必须得听妈妈的。”其实,夫妻双方在不断强调“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时,忽略了他们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整体,作为父母,他们需要达成一致给孩子一个确定的信息。否则,父母都不肯让步,孩子夹在中间,只能两边讨好,在得到双份奖励后,孩子就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当然,也有的孩子遇到这样的父母时会很无措,长大后往往很没自信,做事犹豫不决。
“我们”的概念形成不仅会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到两个家庭的相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婆媳矛盾,如果“我们”的立场和力量足够坚定,这就不是个大问题了。隽隽刚入门,婆婆嫌弃她做饭不好吃,丈夫力挺妻子,“她每天工作那么辛苦,还能做饭,已经很不容易了,您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婆婆觉得儿媳教育孩子太散漫,非要把孙子接过来住,丈夫再次站在了妻子这一边,“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的职责,这种方式是我们早就达成的意见。”丈夫和妻子始终站在一起,以“我们”来处理婆媳关系,婆婆自然知道那是人家小两口的事,容不得自己插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丈夫没有“我们”的概念,只顾“我”和“我的父母”,妻子就会被孤立,不仅婆媳关系处不好,更会影响到夫妻关系。
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基础,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当一方出现问题时,另一方的宽容会成为其改变的动力;当一方遇到困境时,另一方的支持会给予其力量;当一方寻求关注时,另一方的积极回应会让其感到被爱;当一方感到痛苦时,另一方的感同身受会让其感到不孤单……只有双方互相体谅,及时回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互相促进,感受到爱与被爱,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让婚姻越来越健康和美满。
“我们”很重要,不只是心理专家这么说,就连科学家都有研究和数据作证呢!
科学家说,“我们最幸福”
除了这些难处,生活中很多小事都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好处理。相信很多夫妻都面临过家务活的难题,家务该你做还是我做,做什么怎么分配,做多少怎么安排等等。结果无论怎么公平,还是问题多多,特伤感情。怎么办呢?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夫妻一同做家务,婚姻美满的程度要比公平分担、各自做家务的夫妻高。因为各自做家务意味着各自为战,而一起做则更能感受到另一半的共同承担和面对,一起为这个家庭而付出。
不仅一起“辛苦”会让婚姻幸福,一起“玩乐”也会让婚姻关系更牢固。美国丹佛大学婚姻与家庭研究中心发现,夫妻两人在一起尽情玩乐的时间越多,婚姻越幸福,这一点对男性尤其重要。当男人将自己的另一半当成“最好的朋友”时,未来5年发生离婚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如果男性认为妻子仅仅是照顾家庭的女性伴侣时,未来5年婚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高达50%。一起玩乐其实就是夫妻一起感受彼此的欢乐,不把对方隔离出自己的世界,互相给予理解和包容。
除了日常琐事,一些重大事件的抉择和处理也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容易。很多夫妻结婚时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买房子,买在哪儿?现在不用纠结了,因为一项研究表明,夫妻双方上班方向一致,会增加婚姻的幸福感。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研究表明如果已婚夫妇的工作单位在同一个方向,他们感觉婚姻更幸福,因为这让夫妻双方感觉到他们有共同的人生奋斗目标。这种幸福感不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结婚时间的长短、几个小孩、工资水平以及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等。这不禁让人想起 《小王子》的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爱情不在于彼此凝视,而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当然,没有谁的付出和理解是理所当然的,谁都希望被看到和感受到,如此才能够让“我”被看到,也让“我们”的基础更牢。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468名已婚人士,发现感受到伴侣对你心存感恩和尊重,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婚姻的感觉、忠诚度以及是否相信自己和伴侣会白头偕老。此外,经常对伴侣表示感谢还有助解决两人之间的分歧、融洽关系。感恩伴侣的肯定,也是感受对方,与对方同在的重要方式。
可见,无论大事小情,“我们”都无可替代。美国“生命科学”网站报道称,有研究显示,那些平时总爱说“我们”的伴侣,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和平解决,且生活更幸福。你我分明的夫妻更自我,不善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而说 “我们”的夫妻则更容易体谅和包容对方。
意识到“我们”有多重要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想要真正从“我”走到“我们”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我”到“我们”,你要这么修炼!
事实上,生活中不乏有人在努力地从“我”走向“我们”,但效果并不好。比如一方很积极地向对方靠拢,为达成“我们”而付出,但另一方始终不觉醒,
没有向付出努力的伴侣学习,而是认为理所当然,使得努力那一方失望。比如双方都试图付出努力向对方靠拢,但没有调到一个频道上,所付出的努力徒然增加了对方的压力。还有人觉得既然 “我们”很重要,那他就得是我肚里的
蛔虫,如果做不到就是不爱我等等,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迷失了独立的自我。所以,夫妻保持“我们”同在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和勇气。
首先,你要在心底里确认,我是不是真的爱TA,愿意和TA携手?我是不是真的要和TA组成最亲密的伙伴团队,彼此认同靠拢?我是不是真的要放下“我”,趋于“我们”,驾驶我们共属的船穿行游历于社会关系的江河湖海之中?在组成我们团队的过程中以及未来,会有恐惧、失落、畏惧、委屈、失望、悲伤等等情绪体验,我是否已经准备好,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阻碍,我都保持信任,我都要坚持!
好!确认完毕,接下来要增加智慧,在婚姻中学习修炼。
第一重修炼:我是谁?
认清“我是谁”是从“我”走向“我们”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需要和可以给予的能量,才能够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人在自己以往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从外界得到许多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一系列反映,爸爸妈妈及生命中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时会冒出来。现在,已成年的我如何看待自己:我的身体是怎样的?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怎样,在我收集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时,哪一个更倾向于占主导地位?我与外界如何互动?我的情绪在怎样的状态?我是否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是值得的?写出15~30个“我是……”看看自己怎样定义“我是谁”。
第二重修炼:放下自己,看看伴侣
“伴侣”是我们中的另一个重要基石,看清伴侣,才能够更好地知道伴侣的需求,然后做到按需给予,良性循环,让“我们”更团结、更有力量。
带着爱去了解伴侣的特质,体察伴侣的观点信念、情绪状态及表达,与外界包括与其家人的互动方式,尊重伴侣与自己有诸多不同,尊重伴侣在某些方面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如意。凭着对伴侣的了解,尝试着看看可以答出关于伴侣的一些问题吗?
1.最好朋友的名字
2.你们初次见面时穿什么样的衣服
3. 最大的梦想
4. 最喜欢的电影或哪一类电影
5. 目前最担忧什么
6.将来最希望取得哪些个人成就
……
第三重修炼:坦诚相见
真正维系一个亲密关系的要点,不是只给对方看到你有多么强大、优秀,而是能够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脆弱、有限性,愿意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阴影。这种坦诚会让双方感觉更贴近,感受到我们在一起互相补充、支持、照顾的重要。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会比较难。人越在意一份关系,就越容易在那份关系中体验到恐惧,因为太在意,太害怕失去,太希望让关系的那一方认定自己是最好的,最值得的。所以,经常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敢让对方看到自己又糗又烂的那一面,端着自己的身架。比如丈夫减肥时,不愿向妻子袒露自己的有限性及脆弱,如果他老老实实地告诉妻子“我对减肥心里没底,遇到瓶颈可能坚持不下来,心里很难过”,那妻子的态度会不会有变化?会有的,她听到了丈夫坦诚告知自己的有限和脆弱,也就接收到了“我们一起”的邀请,联盟就达成了。
第四重修炼:同在—彼此嵌入,也要有界限
同在就是,此时此刻,我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也体察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还注意到了我们共处的情境,我们一起面对。在一起面对中,彼此尊重,发挥己长,互相协作,在职业发展、亲子关系、与双方父母关系、娱乐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良好的沟通。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并不意味着放弃“我”的存在,还应该尊重各自的差异。你喜欢的东西,我可以不喜欢;理解各自的限制,比如在某一件事情上我确实无法理解你的选择;无法接受和包容对方的非原则性的错误,比如我只是一句话没说对,但无意伤害你等等。而且,不同的夫妻关于独立的理解各自不同,对于“我们”的定义也会有不同,关键是两个人都认可。只有适度地放下“我”,有条件地成就“我们”,才能两下心安,更加幸福。
本刊观点
婚姻让两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整体,在这段关系中,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但更多了一个“我们”。只有适当地降低 “我”的地位,才能提升“我们”的位置,才能够了解彼此的痛与难处,共同面对;感受彼此的喜怒哀乐,一起分享;做彼此最坚实的后盾,并肩作战。当“我们”足够强大,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和坎坷,都可以一起应对和度过,这样的婚姻也会更幸福、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