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品质的塑造和保障,人是决定性因素。基于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了“首席专家”制度。文章介绍了“首席专家”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探讨了其对出版品质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首席专家 制度建设 出版质量 出版人才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出版品质的塑造和保障,人是决定性因素。和相当多高度依赖机械化的行业相比,以内容生产为主业的出版社,人是最主要的依存因素,人力资源在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位置,是最重要的资产。人才强企,是出版企业的核心战略、基础战略。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开发、配置和使用,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面。
一、“首席专家”制度的缘由
从2007年以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下简称“百科社”)建立了“首席专家”制度,先后有多位专业人才被任命为首席编辑、首席印制、首席工程师等,长期活跃在出版社的关键岗位上。这一制度的设计并实施,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出版社的性质和所处时代环境。百科社成立于1978年,一度全部任务是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全面反映所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代表国家最高的出版水准。国务院确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启动之时,便将之作为国家基础性、标志性文化工程。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当时通过各个渠道,包括落实平反政策,以及从全国各地选优抽调等,组建起一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齐全的专家型编辑队伍。他们才华横溢、专业过硬、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在历时15年的第一版编纂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及时的智力支持;推动了众多学科的研究发展,促进了民族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制订了一大批标准和规范,在社会和行业得以推广。一版完成后,出版社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一方面,继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纂、修订,同时适应形势需要,面向市场,开发相关出版选题,出版种类逐年增多;另一方面,老编辑大量离休退休,大批年轻员工入职,编辑队伍的构成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百科社是文化出版企业,其文化使命与生俱来,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严酷考验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势下,要继续保证出版物的高标准、好品质,如何发现、培养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领头、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组织的高效运转需要各类适用人才。“首席专家”制度旨在在干部职务晋升之外,为专业人员探索一条较为合理、有吸引力的成长通道,拓宽专业人员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出版社人员晋升主要是两条通道:一是职称系列如编辑、编审等;二是管理系列如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而管理人员岗位毕竟有限,同时,有些专业人才,可能并无管理兴趣或能力,但职称已经到头。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培养专业领域的特殊人才,挖掘、调动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作用,凸显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百科社的崇高地位,可以正确引导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精品战略,确保出版品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首席专家”制度的主要内容
选拔程序:社委会根据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设计“首席专家”配置的领域、主要目标和任务等。“首席专家”候选人采取推荐、自荐,经过评聘、公示后上岗。“首席专家”的任职条件、职责、权限、评聘及考核公开透明。
任职资质:高级职称,扎实的学术素养、丰富的出版专业经验、较强的策划和实施能力,与学术界良好的沟通能力,企业核心价值、文化理念的认同和契合。
职责职权:参与重要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重要选题出版的咨询、论证,为决策提出建议;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发挥领军作用,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自主研发、策划并组织实施有显著效益的品牌出版物、重点项目等;担任导师,培养新入职员工;研究思考,撰写发表出版专业论文。
考核评价:每年度对其履行职责、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荣誉表彰上和其劳动业绩成果充分挂钩,政治上有地位、舆论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不仅要让优秀专业人才有位子,还要让他们有“票子”、有“面子”。
三、“首席专家”制度的特点
首先,个人和组织的追求一致,目标相同,利益契合。出版社是一个有机运转的组织,是活跃的社会细胞,而每个员工生活在这个组织中,并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个人的工作和组织的需要相结合,个人的努力满足组织的发展,个人的职业生涯才能得到提升。同时,组织也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工作绩效、心理需求,重视个人潜能的挖掘、能力的发挥、素质的提高,为个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发展机会。“首席专家”制度力求将个人和组织两者的追求、目标、利益紧密结合,同步发展,这是出版社人才规划、人才机制的重要原则,也符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愿望。其结果是相得益彰、互惠双赢。
其次,“首席专家”人员专业水准和职业化程度更高。他们不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且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理等方面,即素养、行为和技能方面更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自律,做事有章法,胜任工作。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一个团队职业化程度高的出版社,必将成为一个不断推出精品、刷新佳绩、创造卓越、基业长青的企业。
最后,关注个人需求与心理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类需求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即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方面,个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需要不断创造和收获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期盼不断更新自我、超越平凡、创造卓越,攀上事业的巅峰。“首席专家”制度观照个人的需求和心理动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机会,促使和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和学习,激发潜能,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大提升。
四、“首席专家”制度提升出版品质
多年来,“首席专家”在岗位上发挥所长,潜心钻研,为实现百科社“4+1”战略,打造核心品牌和重点项目,提升出版品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业务不断精进,影响日益扩展。品牌和人才相得益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内容精益求精。百科社在产品上的“4+1”战略,主要围绕“五重三特”产品线展开。“五重”即《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其他相关工具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DK”百科全书、学生工具书、知识读物;“三特”即学术著作、科普读物、数字读物。“重”指做出规模和影响,“特”指做出特色和亮点。从整体布局看,核心还在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百科全书的特质就是权威、准确、标准、规范,号称知识的衡器。这一方面要依靠“合适的人写合适的条”,找权威专家撰稿,另一方面编辑的作用不可小觑,从总体设计、组织学术力量、宣读体例、试写样条,到编辑加工、观点权衡、学科交叉、资料核对、相互参见……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都要由编辑完成,编辑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百科全书的品质。例如,过茜燕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中心的首席编辑,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已入职百科社31年,是具有冷思维、冷眼光,坐得住冷板凳的“三冷”编辑。她平时不苟言笑,可工作中却是有名的较真儿,业务能力一流。她先后领衔完成多项百科全书编纂任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品牌维护、品牌系列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带头作用。过茜燕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这些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导弹百科全书》等先后获得国家出版奖项,“DK”系列、“学生工具书”“百科史学”“中华文明史话”等一大批精品力作问世,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好评,屡创销售佳绩,出版物的品质说明了一切。
2. 选题原创发力。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出版大国,现如今,据媒体报道年出书已达40万种以上,但究其成色,却存在大量重复出版、拼凑出版,甚至抄袭出版,出版物品质良莠不齐,情势堪忧。坚持原创,坚持高品质,是出版社应有的追求。然而,原创,需要资金投入,需要艰辛努力,同时,更需要相应的人才。《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是百科社坚持原创,坚持适才用人的一个成功典范,曾经长期主持、领衔此工作的首席编辑程力华功不可没。程力华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创始人之一。她带领的团队,创新编辑理念,即培养孩子们了解知识的兴趣、学习知识的习惯、寻找知识的方法,确立以儿童为本,蹲下为孩子们编书。她潜心研究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行为,有针对性设计框架,制作样张,带领编辑走出社门,活跃在孩子们中,是孩子和家长心中亲切可信赖的“百科妈妈”。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目前已拥有十几个系列上百个品种,成为百科社的创收大户。《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五届国家辞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大奖。程力华获得“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及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百科社近年来有《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幼儿百科全书》《儿童安全百科全书》《分子共和国》等多部出版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书目。
学术出版,是百科社这些年来开辟的新领域。我们认为,百科社应该在理论和学术上对时代、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从出版资源的储备和配置考虑,我们自身也需要这方面的积累。这一领域,我们亦着重原创。在人力配备上,由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劳动模范、专业素养突出的郭银星博士主持,以及两名首席编辑于淑敏、李玉莲博士坐镇。这些年,她们大显神通、开疆拓土。“百科史学”一炮打响,声名鹊起,“新闻传播学”系列、“中国发展道路”系列、《阿米巴经营》《黄慕兰自传》《丁玲传》《我们三代人》等精品迭出,品质优良,影响巨大,2015年多种图书入选各种好书榜50多次。
3. 科技创新融合。出版品质保障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出版流程各环节的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容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已经成为打造精品的必要途径和有力支撑。尤其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上马,按照总体设计,首先要建立编纂平台、存储平台、发布平台和运营平台,建立若干综合和专题性数据库集群,为编纂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以提高编纂效率和提升出版品质;其次要尽快推出由专家和编辑把关、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网络百科,而纸质版也要考虑尽可能多地采用新媒体技术。目前,百科社主要在标准制订、自然语言处理、互联网、媒体融合等方向建立了与高校、研究院所等的深度合作。百科社鼓励技术人员参加与大百科业务发展相关的学术组织、技术研讨会,为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条件。在技术人员中选拔出的首席工程师田野,成为原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入选的领军人才。在他的带领下,百科社陆续开发百科术语数据库、百科术语数据库跨介质出版系统、通用文本处理系统、知识元数据库、问答式百科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等,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平台设计,并承担原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项目版权保护系统的应用示范。百科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项目,获原新闻出版总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百科在线项目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百科社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4. 导师助力青年成长,品质保障后继有人。出版品质的保障是出版社的根本大计,是一项全面、系统、长期的工作。优良的出版品质需要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还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形成良好的品质意识和工作氛围。编辑出版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实践证明,对于新入职员工来讲,老员工的言传身教、贴近示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百科社“首席专家”就担负这样一项重要职责,即担任新入职员工的导师。导师的具体职责有三:第一,帮助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宣讲“百科精神”,介绍百科传统、企业文化,使新员工能尽快、平稳地走好从校园跨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一关。第二,带领新员工做一个出版项目,从选题、开题到联系专家、组稿、编辑、审校等全流程指导,培养“百科意识”,掌握“百科标准”,提升“百科技能”,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百科人。第三,指导新员工完成一篇出版论文。从2008年迄今,已有80多位学员进入百科社导师制学习体系,其中近50位已顺利毕业,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团队正在形成。他们的使命感、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各项百科业务技能也大大提升。新员工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内容创新、质量保障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