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材是指供大学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作为教科书使用的文本,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教材的编辑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教材编辑不仅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编辑学知识的编辑专家,还应该是对所从事学科具有相当学术修养的学者,同时为了符合教学实际需要,高校教材编辑还应该是一个了解教学规律和课堂需求的教师。为此,编辑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学者 教师 编辑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中国编辑界发生了三件新闻事件:一是盛大文学旗下的中文编辑团队集体出走,二是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自掏腰包设立了首个针对编辑的专门奖项“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三是启动了“中国好编辑”的评比和颁奖活动[1]这三大聚焦于编辑群体的新闻事件,让一向置身于作者身后的编辑走向了前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编辑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当前人人编写的自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编辑的角色问题。本文将以高校教育类教材为例,讨论编辑的角色和定位,借以明确高校教材编辑所需要的专业素养。
高校教材是指供大学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作为教科书使用的文本。和一般的出版物比较,高校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它是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但和中小学教材相比,国家和社会对教材内容的期许又是宏观的,虽然有大致确定的教学科目,却无具体的课程标准和内容规定。怎样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转化成教材中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呢?它需要作者和编辑运用专业能力进行判断和设计。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仅要求编辑具有丰富的编辑学知识,也要有相当的学术修养,同时,为了符合教学实际,高校教材的编辑还应该熟悉教学规律,了解课堂需求。
一、高校教材编辑应该是术有专攻的学者
高校教材的理论深入,学术性强,教材编辑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科有总体的把握,了解发展状况和研究前沿,熟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某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以学者的身份从事学术活动。
(一)术有专攻的学者型编辑有利于高水平作者的遴选和组织
与一般图书极其重视选题策划相比,高校的各个专业有大致固定的课程设置,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类教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相同教学科目版本多,不同版本大同小异。要在学校和教师的选择中胜出,优秀作者和优质内容是关键。
编辑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负责学科的研究状况,当前的研究进展,从事本学科研究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有潜力、有前途的学术新人,才能为自己提供优秀的作者资源,在心中建立一个潜在的作者资源库。潜在作者确定后,再基于自己的学术功底选拔出写作者。目前我国教育界可谓专家众多,这些专家们水平不同,特点各异——有的擅长讲,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组织,有的擅长实干。另外,现在很多高校专家忙于应付各种会议和讲课,空余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导致一些有名气并有能力写作的人不愿意编写教材。这时,编辑的学术影响力和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能为请到优秀作者提供帮助。因为一些有研究、有思想的专家愿意和能与自己进行学术交流的编辑合作,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能使他们的作品进一步提高。
(二)术有专攻的学者型编辑能够对教材的内容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学者型编辑有利于制订科学、严谨的教材编写方案,向作者渗透编写理念。虽然每个学科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基本结构,但不同的作者和编辑团队在不同的编写理念指导下,呈现出的教材却是不同的内容水平和结构特点。正如一位老编辑所说:“作者的著述,只是个人知识产品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作者根据他个人的条件按他个人心目中的标准进行写作的。而出版社生产的商品性图书,则是社会性的产品,是出版社根据全社会范围内可能取得的条件,按社会的先进标准来要求书稿的。因此,个人的著述要达到出版的要求,有一个筛选和升华过程。”[2]优质适用的高校教材需要编辑基于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解和实际教学需求,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向作者提出科学、可行的编写要求,共同确定编写提纲。一本好教材的提纲需要经过由作者、编辑以及任课教师等多方人士参与的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和精心打磨。编辑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要求、督促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学术功底作基础,将难以引导讨论的进程。
其次,学者型编辑有利于在编写过程中监控教材的内容质量,及时指导修改。对于教材来说,即使精心挑选了作者,反复讨论了内容,详细列出了提纲,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走样”或拖延等各种情况,因此必须加上监控和检查的环节。如果检查发现样章内容没有完全体现出版者的意图,编辑需要及时提出适当的建议和要求,以保证编写工作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高校教材的内容量大,一般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如果任由作者去发挥,其间不作评价和监控,待书稿全部完成后又推倒重来,那对出版社和等着用书的学校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最后,学者型编辑能更好地对教材文稿进行审定和修改。编辑的重要任务是对文稿做出恰当的评价,指出优点和问题,指导作者修改,甚至帮助修改。如果编辑不熟悉本学科的内容并有一定的研究,以上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一个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材编辑,是对稿件具有灵敏嗅觉的人,只要浏览完书稿的内容框架,就能迅速从专业的角度对其做出价值判断——书稿的质量如何?能否使用?有无修改的基础?等等。除了识稿具有灵敏的嗅觉外,学者型编辑还善于发现书中的知识性错误或内容疏漏,能创造性地对文稿进行深层次内容加工。
与一般学者对某个较为窄小的专题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同,学者型编辑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具有整体的把握。比如,高校教育类教材编辑需要做到对教育领域基本问题的把握,对教育领域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对教育改革整体思路和发展趋势的把握。最重要的是,编辑需要把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发展趋势贯彻和运用到教材出版中来。这是学者型编辑与单纯学者的不同点,也是教材编辑的专业性所在。
二、高校教材编辑应该是了解教学实践的教师
高校教材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文本,为了使教材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编辑应该像教师一样,了解自己所负责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规律。
(一)了解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教材编辑必须了解国家和社会对自己所负责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既有本科和专科的层次区别,也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类别差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师资条件和生源质量也不同。比如一些重点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强,学生素质高,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其教材应该理论深,容量大,有必要的拓展阅读信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而一些专科学校、专升本学校或独立学院则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像以培养一线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其教学目标通常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懂得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初步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面向这种高校的教材,重要的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不宜过多,以够用为度;并增加应用性案例、课堂实录的观察和分析等。编辑还需要多了解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向,高校对教材建设的要求、对现有教材优缺点的评价,等等。
(二)熟悉课堂教学规律,了解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材编辑虽然不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但其产品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因此必须站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立场来组织教材的编写和编辑工作。教育教学是一项让人明白的事业,当代教育家顾泠沅先生说过:“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3]虽然这里说的是教师,但对教材编辑同样适用,因为我们所做的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要让教师清清楚楚地教,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我在组织编写供幼师专科学校使用的《幼儿心理学》教材时,考虑到学生多是入学考分较低、擅长形象思维的女学生,教材要亲切生动、图文并茂,少生搬硬套空洞枯燥的理论。因此给作者提出了如下写作要求:
我国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适用的幼儿心理学教材是一份特殊的心理学文本,它的读者是稍高于高中水平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学生;课程的安排往往偏早,学生还比较缺乏前期的知识准备,包括对婴幼儿的直接经验;人们对这门课程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带有高度的实证性,不容许我们感情用事。
我们要编写的新教材,应该是观点和材料能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应该是严格贯彻理论与实际统一、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应该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应该是学生肯读而教师肯用的;应该是图文并茂、亲切可爱的。切忌搜罗各种版本的教材加以随便剪辑,每句话都有来历,但每一段都读不通。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会议上一再强调要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表达的原因。文字写好后首先请朗读几遍,大凡自己念不通、读不懂或念着念着音量突然降下去的地方,学生也一定是读不懂的。除自己多读几遍外,还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改到大家都不疑惑为止。
在以上的编写要求下,《幼儿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团队在写作完成后,反复朗读书稿,多次打磨文字,使得这本教材一面世就受到教师和同行专家们的广泛好评,也创造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三)做了解教学实践的教师有利于教材的宣传和维护
宣传和培训是增加教材影响力、扩大发行量的重要手段,而编辑是最了解自己所负责教材的人,是宣传和维护的最佳人选。从选题策划到编写要求,从框架结构到体例设计,从文稿修改到排版印装,都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心血。在教材的前期宣传和推广阶段,编辑可以较好地给选用教材的学校和教师们进行宣传和讲解,有时还需要进行使用前的培训。编辑只有了解教学,才能做一个好的培训讲师。教材成功推广和使用后,为了维护和完善教材,还需要经常走访学校或随堂听课,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不断修订。
教材这种特殊的文本,还需要帮助学生点明学习目标、归纳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精选准备思考和练习题目,设计实践活动项目,以及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材料,等等。所有这些基于教和学的内容设计,都需要编辑对课堂教学实践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高校教材的编辑应该是一个熟悉教学实践的教师。
三、高校教材编辑应该是一个编辑专家
高校教材编辑除了需要较高的学术修养、了解教学实践外,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编辑学知识的专家。编辑工作是一项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学问,特别是对编辑规范和标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教材来说,更需要将内容准确、标准、规范地传递给受教育者。
(一)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知识
图书是凝聚人类文化和教育成果的精神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特征和思想政治倾向,而教材更是图书中的特殊品种,不管是中小学教材还是高校教材,它们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4],需要向学生传播符合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材编辑还需要熟悉国家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及其他政治方面的政策,《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与出版工作关系密切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使我们编辑的书本不出政治性差错,不侵权,不引起法律纠纷。
(二)语言文字功底
教材编辑的最终成果,是具有一定标准和规范的文字出版物,责任编辑的重要工作就是对书稿独立进行审读和加工,即对书稿内容的文字润色、规范化处理。对书稿的规范化处理不仅包括文字的准确和规范,还包括数字、图表、格式、注释、引文等的规范。发现巴金、丁玲的“伯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编辑同志在审稿子的时候,既要严格,又不要求全责备,哪怕作品只有一点儿长处,一点儿新东西,就要想办法帮助把它改好。这种修改能力是需要相当的文字功底作基础的。
(三)组织和沟通能力
编辑不仅是教材选题的提出者,也是教材出版全程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挑选合适的作者,组织合理的编写团队,监督作者按预定的提纲编写,要求作者按时提交书稿,初审稿件并就内容的修改与作者沟通,发稿后与设计、排版、印制人员的沟通,以及教材使用后和使用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沟通,等等,这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都需要编辑去落实。所以,教材编辑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沟通者,其中合理组建作者团队是教材编辑的独特之处。因为教材非专著,为了能全面总结和反映学科发展的成果,为了使教材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以扩大影响力和发行量,一般都需要组建由多所高校、多个作者参与的作者团队。怎样确定主编?哪些参编者能和主编较好地配合和协作?怎样既使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又能保证教材的高质量?这些都需要编辑高超的组织能力去实现。
(四)出版和营销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工作的外延不断拓宽。最早对编辑工作的界定似乎只是对书稿进行审读和加工,相当于国外的desk editor(文字编辑),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加剧,编辑的工作外延扩展到了对市场的调研,对读者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甚至售后服务等综合性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也从出版的中心环节扩展到了出版的全过程。编辑工作外延的扩大要求编辑必须学习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图书的码洋和毛利,图书的设计,纸张的品质和价格,市场可接受的定价,等等。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中,光有坐冷板凳的苦功和文字编校的案头功夫,已经不能说是一个全面的好编辑了。
(五)数字出版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以数字化和多媒体为支撑的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教材产品也由单一化、平面化的纸质教材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教材发展,使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比如配合纸质教材的课例光盘,适时补充和链接新资料、新信息的网络配套资源平台,适时答问的互动交流平台,等等。数字出版的发展给教材编辑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手段的增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出版理念的更新和变化。教材编辑不一定强求做一个数字技术专家,但必须了解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教材内容设计的新手段、新要求。比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可能不仅仅考虑单独的一本或多本纸质图书,而是以纸质图书为核心,配合出版多媒体、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编辑要思考哪些内容应该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出现,哪些内容适合用声像或视频呈现于配套光盘,哪些资源可以链接于相关的网络平台。另外,随着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多媒体教室的逐渐普及,教师对于教学辅导资料、优秀电子教案等配套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正好能发挥内容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出版技术还会给高校教材出版带来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深刻变化,编辑必须要了解相关的形势和知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在教材策划和编辑营销中发挥创造性。
四、高校教材编辑的专业成长途径
通过上面对编辑在高校教材中不同角色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高校教材的编辑既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和教师,也应该是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编辑学专家。有观点认为,“编辑是出版的灵魂”[5]“编辑是产品研发者,是出版机构运营的发动机。”[1]而高校教材编辑的灵魂则是由专业学识和实践能力来支撑的,一本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优秀教材必定倾注了编辑的智慧、思想、信仰和责任。专家型的教材编辑是出版社的优质资源,是教材出版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既然高校教材编辑的专业性极强,地位如此重要,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高校教材编辑?有哪些实用而有效的专业成长途径呢?笔者试着提出一些初步想法。
(一)入职前的专业学习是成为专业高校教材编辑的基础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高校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文本,它承载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和要求,对内容和结构等具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对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应该是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且要时刻了解该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6]要具备这一素质,入职前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至少是本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以及与之相称的英语水平。比如,要从事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类教材的编辑工作,就必须经过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这既是入职的门槛,也是对教材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多种形式的编辑技能培训和实践是编辑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般的高校教材编辑都具有相应学科的专业学习背景,却并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要从一个学科研究者变成具有学科背景的专业编辑,必须借助入职后的各种培训和实践。
1. 新编辑的入职培训和不同岗位的见习实践。目前不少出版社都会对新编辑进行一段时间的入社教育和不同岗位的见习实践。其主要任务是让新编辑初步学习图书的编辑出版流程,了解不同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内容,以便对出版社的工作有一个概貌的认识。
2. 一对一的导师制或师徒制对新编辑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了解教材或图书的编辑出版流程并不代表能真正做好一本书。因为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智力劳动,每本书稿的内容不同,不同作者的水平各异。新编辑一般没有作者资源,开始多被安排加工现成的书稿。虽然前期别人已帮助做了组稿、初稿讨论、样章修改等许多工作,但新编辑接手后仍难以对教材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拿不准一本教材的编辑和修改标准,多是做一些文字编校。这时就需要老编辑利用丰富的审稿经验,来指导新编辑了解教材审稿的标准和要求,帮助他们评判书稿内容的优劣,学习对稿件进行取舍,向作者提出详细、具体的修改意见或者帮助修改。目前有些出版社已在尝试这种“教学做合一”的导师制。导师不仅帮助新人制订培养计划和进行日常业务指导,还会结合具体书稿,新老编辑共同作责编,经历从约稿到论稿、审稿、改稿、编辑加工,甚至校对、付印的全部过程,至少持续两到三年。以后新编辑虽然开始独立作责编,但对教材的内容把控仍需要老编辑在复审稿件时进行精心的指导和协助,这种参与式培训还会持续三年甚至更久。
3. 集体的专题研讨是简便高效的专业成长途径。就像学校教师定期的教研活动一样,同专业或部门的编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针对具体问题的编辑业务学习,也是提高编辑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是结合某一重要书稿集体研讨和交流,也可以是集体解决某份编辑大赛试题中的疑难问题。这种小范围内的深度探究和合作攻关,集思广益,“对智力资源进行集聚和导流”[7],会使编辑的经验和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4. 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能帮助编辑不断了解国家政策、积累编辑知识、夯实基本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明文规定,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笔者供职的出版社来说,每年有数十场社内外专家报告,有不少于96学时的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线课程,有总编室为本社编辑定制的电子刊物《编辑视点》,有年度“中青年编校大赛”和“编校沙龙”,等等。通过长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磨炼,一批批具有丰富学科知识的新编辑逐渐被培养成了擅长某一学科的教材编辑专家。
(三)持续的专业学习是编辑了解学术前沿的保障
虽然高校教材的编辑一般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当今的学科发展极其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教材又是在各级教材中最具学术性、变化最快的。为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编辑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本专业领域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的追踪,例如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和报刊网络,在职攻读学位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最好有机会走出去访学或进修,特别是国外大学的访学或进修。因为优秀的高校教材应该是与国际接轨的,能反映国际国内学科发展的概况和前沿。以笔者供职的出版社为例,为了培养学者型编辑,每年都会选派多名编辑去国外的大学学习(同时也鼓励编辑进入国内重点高校访学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他们除了学习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外,还需要做教育或出版方面的调查研究,提交研究报告。此外,高校教材编辑还需要积极关注并参与专业的学术会议、聆听学术报告,加入社团活动,主动融入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氛围中去。
(四)专项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编辑学术水平的提高
虽然高校教材的编辑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研究性质,但进行与专业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会促使编辑在短期内收集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大量的阅读,从而大力提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写成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公开发表的论文,既锻炼了作为编辑必备的文字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审稿和改稿能力,避免在编辑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同时,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也是作为学者型编辑的资本,更是与作者,那些学识丰厚的大学教授或学者专家们进行平等对话的“筹码”。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对编辑的科研要求高,学术气氛浓厚,因此培养出了很多专家型编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很强势”,造成一些研究不多的作者不敢给人教社写稿。强势说明了编辑对自己负责的教材颇有研究,高水平的作者则是教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
(五)长期深入高校教学实践是编辑编好教材的重要实践手段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哪怕编辑和作者都是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教材如果脱离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也会“水土不服”。为此,教材编辑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实际、师生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高校听课,了解一线教师的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参加教研会议;甚至去高校挂职兼课,通过实际使用自己或他人编辑和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加深对教材针对性和适切性的认识。
总之,专业的教材需要专业的编辑来打造,专业的编辑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来培养。希望在目前出版商业化的背景下,各位年轻的高校教材编辑们仍能静下心,坐得住。心中有追求,终将编辑出成就。
注释:
[1] 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 编辑之友,2013(7):6-11.
[2] 冯国祥. 图书编辑力浅论. 编辑之友,1985(4):9.
[3] 原话出自台湾学者薛仁明于2012年3月29日发表在《东方早报》的文章。
[4] 钟边. 心有所畏,方能编有所成——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 中国编辑,2015(6):18.
[5] 吴平. 2013编辑出版学十大观点. 编辑之友,2014(1):14-18.
[6] 王艾英. 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增刊):249-250.
[7] 李东. 编辑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模式探讨. 中国出版. 2008(8上):37-39.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