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寨卡病毒简介
寨卡病毒是一种再出现蚊媒病毒,它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体内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确认该病毒已出现在人间。并有记录显示,寨卡病毒病疫情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已经有所发生。
类型:黄病毒
媒介:伊蚊(通常在上午和下午晚些时候以及晚间咬人)
宿主:暂时不明
2、寨卡病毒病的特征
寨卡病毒病是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寨卡病毒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可持续2-7天。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疫苗。
避免蚊子叮咬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该病毒目前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流行。
3、症状和体征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可能仅为几天。疾病症状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类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
4、寨卡病毒病可能的并发症
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发生的大型疫情期间,两国国家卫生部报告,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近期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部门发现在普通民众中寨卡病毒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同时有所上升有关联性。并且在寨卡病毒病疫情较重的巴西东北部地区出生的婴儿,患有小头症的婴儿数量出现明显增多的现象。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的卫生部门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但这种关联性仍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5、传播
寨卡病毒通过感染的伊蚊属蚊虫叮咬传播到人类,它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途径相同。2007年和2013年首次在太平洋报告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分别在雅浦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2015年在美洲(巴西和哥伦比亚)和非洲(佛得角)报告发生疫情。此外,美洲逾13个国家报告发生散在寨卡病毒感染,这表明寨卡病毒在地域上呈快速扩大之势。
6、诊断
可以根据症状和近期活动史(例如:寨卡病毒疫区居留史或旅行史)疑似寨卡病毒感染。进一步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对疑似病例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如尿液或唾液)进行检测。寨卡病毒核糖核酸阳性,才能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
7、预防
蚊虫及其滋生地是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预防措施包括灭蚊和消除、改造蚊虫滋生地,避免蚊虫叮咬。建议旅行者主要预防措施是: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衬衫和长裤,尽量多地减少皮肤的暴露(最好是浅色衣服);门窗紧闭及使用纱网等物理屏障;在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废弃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地方。
应当特别关注那些不能对自身进行适当保护的人员。如幼儿、患者或者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