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中国企业“时代化”的三个命题

作者:未知

在去年探讨北京古城墙时,我提到过:一个领导者是不是自信,对一个组织的决策和命运都至关重要。而我们的自信以及信心,则来自于我们对于转瞬即至的未来,也就是跟上时代的节拍,是否有深入的思考。

在今天,怎么看明天?对于广大决策者而言,我们是拆古都,还是建新城?抑或者,如何让新都与旧城之间交相辉映、互通有无?而不是割裂违和,各成孤岛?这些对于我们,依然是个问题。我一直相信:联系产生价值。而这也是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基于此,我这一段思考后有三个命题,或说是猜想,这里与大家分享。

命题一:供给侧+互联网思维=?

供给侧改革,成为当下举国热点。据统计,习近平主席已经至少7次公开提到了供给侧,可见中央对于通过供给侧改变中国当前经济困境的决心。不管各界对于供给侧的理解是否一致,供给侧改革都是箭在弦上了。而“互联网+”,则是去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而点燃的举国热点。

问题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这两个要素虽然都很现实、很重要,但如果它们都是各自割裂独立的,可能都无法有效解决我们当前的棘手问题。诚如在供给侧概念火爆之前,我就提出的:“互联网思维”如果始终只在消费端和销售端发酵,而不能尽快延伸渗透到中国实业的制造、研发,也就是我们工业企业生态圈里,形成供给侧的整体变革,那么我敢说:互联网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不仅无益,反而是有害的。

另一方面,我同意任正非的观点: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提升供给的品质。事实上,如今中国经济如此低迷,消费者依然在海外疯狂采购,就很说明问题。但如果,我们仍只是采用过去的行政手段简单去产能、去冗员,也不可能真正改善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减很容易,增更容易。一减一增,举国双重倒霉。

那么,如果在我们企业的微观层面,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会对我们企业的转型意味着什么呢?

命题二:工匠精神+品牌意识=?

这个命题,或许更微观,但或许更具根本性。这一段,我也接触了不少知名企业家,他们也大多对这一条共鸣强烈。“工匠精神”,去年开始在企业界悄悄流传,今年就第一次进入了我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其重要,也可见其稀缺。工匠精神,是一种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日本和德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根本。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只能说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的原因之一。我们骨子里缺少工匠精神,或说缺少诞生工匠精神的土壤。

而我们的另外一个痛点,就是品牌。而做品牌,是美国人最擅长的。其实很多行业,最精致的产品都不一定是美国人做的,但最强势的品牌,往往都是美国人做的。

那么,我们中国企业有没有可能,利用中国在互联网时代下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将日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美国人大胆创新的品牌意识结合过来呢?——又特别是在我们更为广括的工业B2B领域?其实本刊上一期封面文章,已经在尝试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工业品如何将品质与品牌统一起来?

命题三:阿尔法围棋+马桶盖=?

这带有一点展望味道,但其实已经走到眼前。阿尔法围棋今年很时髦,我上一期卷首语做了专述。“他”在人类最复杂、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围棋领域打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就意味着真正的人工智能,已活生生地出现!人工智能时代已不再是科幻小说。

而吴晓波更早的博文,更揭开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新时代!因为中华子民此前的海外扫货,主要是奢侈品。它多半是虚荣的,甚至是灰色的。因而它既不说明问题,也不解决问题。但是当中国百姓都排着队去国外买大块头的马桶盖和电饭煲时,就说明中国社会开始真正进入了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阶段!

而这,与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又息息相关。没有对高品质产品的刚性需求市场,怎么可能出现和支撑一个真正而可持续的高品质供给呢?而高品质的供给,在看得见的未来必然和智能化,又特别是人工智能紧密集合。但具体在何时?又以什么形式如何结合?结合出来的,又会是什么东西呢?

这三个命题,只有未来能给出答案。但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和行动。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因此,变革的意义,从不在于它本身,而都在于还来得及。

 

经营会成功“三部曲”

热议 重振金融纪律需用“重典”

陈向东领导力炼成记

把琐事做得与众不同

被追随者陈向东

陈黎晖:喜欢改变的长跑型选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