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海尔模式只能成为个案吗?

作者:文/刘步尘

文/刘步尘

近期,海尔官方发布的报道透露:2015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887亿元,同比下降6%;实现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20%。放在形势严峻的2015年背景之下看,这个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围绕海尔变革的疑问还有很多,有人直言:“海尔模式根本学不了!”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一个模式不能被更多企业复制使用,那么这个模式的社会价值怎么体现出来?

敢于让渡权力,是复制海尔模式的前提

据说,在海尔创牌大楼,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前来参观的人,有专家学者,更有EMBA总裁班学员、企业家,他们来到海尔只有一个目的:学习、观摩海尔管理模式。

有趣的是,专家回去后写成了商学院教案,而大多数参观者在一番唏嘘感叹之后不了了之。

海尔的解释是,在最关键的“放权”这一点,你没做到。如果说敢于并舍得让渡权力是海尔模式创新的前提,则意味着海尔模式很难在中国推广。须知在中国,最难让人放下的就是权力——从上到下,从企业到社会,无不如此。

海尔模式只能这样待在曲高和寡的殿堂之上吗?海尔模式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一个企业一旦成长为大公司就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性与创造力?这是很多大企业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说,“如何让大企业变得更有激情、更有创造力,适应性更强,这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海尔模式变革,其出发点就是要为海尔这样巨无霸型企业寻找到一条终极生路,从模式端彻底解决困扰大企业生存的病症。在张瑞敏的逻辑里,基于“人单合一”的模式变革,是解决一切“大企业病”的终极方案。

拆分,就意味着独立创业。于是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自己能做得很好,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公司放在海尔的平台上呢?这的确是个问题。

但仔细研究海尔管理模式,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在新模式之下,企业即“平台”经营管理成本大幅降低了,但是这部分成本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小微公司层面,笔者称之为“成本转移”或“风险下移”。当然,成本转移的同时激发了小微公司的内在驱动力。

为何海尔模式在西方“叫好不叫座”?

这么看来,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和当年小岗村发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分相似。小岗村因此而被写入中国现代史,海尔也会因此而被写入世界管理史吗?

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这是海尔式变革伴随人员大量流失的原因。2013年、2014年,海尔集团连续出现大量减员——这未必不是海尔希望看到的,变革就是一个瘦身的过程。因为多数管理者“恋栈”的原因,海尔模式很难在国内推行。因此,到海尔参观者众,但像海尔这么大力度推行变革的企业至今找不到第二个。

那么在国际上呢?实施海尔式变革,必须首先打碎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拆分成许多小微公司,将公司发工资变成“用户付薪”,必然伴随着大量人员流失。可以想象,在工会组织强大的西方企业,海尔式变革一开始就将遭遇工会组织的顽强抵制,尤其在那些高福利国家。

事实的确如此。张瑞敏说,他接触到的许多美国大企业的老板对他说,你这个方法是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很难改变。为什么呢?第一,受到华尔街方面的压力,对华尔街有利润的承诺必须实现;第二,将企业解构之后,几十万人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美国企业家担心的第二个问题,正是来源于工会组织乃至地方政府的压力。

所以,这一切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之前,海尔变革仍在路上,而不是已经到达终点。

(本文作者系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责任编辑:辛国奇

 

经营会成功“三部曲”

热议 重振金融纪律需用“重典”

陈向东领导力炼成记

把琐事做得与众不同

被追随者陈向东

陈黎晖:喜欢改变的长跑型选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