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杨贵妃东渡”与“源义经西行”

作者:赵晓晖

撰文/赵晓晖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日本人更将其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以及日本平安初期的女诗人小野小町并称为“世界三大美女”。关于“杨贵妃东渡”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在日本还流传着一个与此极为类似,但是方向相反的“源义经西行”的传说。

根据历史,杨贵妃应该是死于马嵬兵变。然而,很多人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由别人代替,真正的杨贵妃则出逃了。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说她东渡日本,并老死于此。有人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中国的文学作品及影视剧以此为题材的不胜枚举,在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一书中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漂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杨贵妃,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此时,杨贵妃心已成灰,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在日本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 “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有两段记录:

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

这两段记录说明:杨玉环没有被缢死,她缓过气来,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栌舟,在舟里放了可以吃几个月的粮食,然后把舟放到海里,杨玉环上舟漂流,最终漂到了山口县的久津。

日本著名女影星山口百惠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后来,经中日双方学者考证,出生在山口县的山口百惠不仅姓杨,而且是浙江三门杨明州在日本山口一系的后裔。但浙江这个杨家,和杨贵妃到底有无血缘上的关系,就没有再考证下去了。

历史毕竟不同于传说,中国的历史学界,大多认为杨贵妃的确死于马嵬坡了,其结局当然是凄婉而哀伤的。事实上,杨贵妃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杨贵妃之死,虽说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她毕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对于这个凄凉的爱情故事,人们就用一个死而复生、东渡日本的美丽传说,寄以无限的同情和追念。而白居易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则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创作空间。据《旧唐书》记载:“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埋葬)于驿西道侧。”第二年,唐玄宗回銮,那时候他已经成为太上皇了。他曾下令,将贵妃的遗体改葬他所。但开坟以后却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宋代欧阳修等人在根据《旧唐书》编写《新唐书》时,将“肌肤已坏”删去,只留下了“香囊犹在”。这就再一次给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留下了想象空间。日本人时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自况,于是在白居易诗文大举进入日本并在日本留下深远影响的背景下,创造出杨贵妃东渡来日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反映出的是日本人对于那个中日密切交流时代的无比向往和对于这位绝代佳人的深切同情。

无独有偶,在日本还流传着相反的“源义经西行”的故事。

源义经(1159-1189)为日本平安朝末期的名将,家系乃清河源氏一支。12世纪的日本,源平两家势力最强,不断在朝廷和全国范围内争权夺利。关于这段历史,在号称“日本的《三国演义》”——《平家物语》一书中有深刻的反映。

平治元年(1159)发生“平治之乱”,平清盛取得京都政权,源义经之父源义朝战败逃亡,翌年1月4日在尾张被谋杀。接着,平清盛大肆搜捕源义朝的子女,欲斩草除根。源义经为源义朝第九子,义朝之妾常盘怀中抱着牛若(义经,一岁),手牵今若(七岁)和乙若(五岁),为保存源氏的一脉血统,冒着大风雪潜逃。她好不容易逃脱平清盛的搜索,来到大和宇多郡龙门,投靠伯父。但是后来老母被捕,逼她说出常盘的下落,常盘为母免于拷问,毅然向京都当局(六波罗)自首。平清盛早就闻得常盘美貌,这次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要想纳她为妾并进行劝说。为了三个孩子的性命,“即使肉体的节操交给仇人,内心的节操还是属于义朝的”,她这样想着便答应了。她向平清盛保证,三个孩子分别养育,长大后做和尚。义经在母亲身边养到四岁,因其非凡的智慧使平清盛感到害怕。正好此时他和常盘养的女儿廊出世,平清盛便说“和敌人的儿子一起抚养总觉不好”,遂将四岁的牛若(义经)送到山科的乡村。义经在山科养到七岁,常盘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将义经送到山城国鞍马山寺出家,但没有削发。在鞍马山寺,义经白天用功读书,夜里到僧正谷跟大天狗学武艺,还跟鬼一法眼学“六韬三略”。至十六岁时他已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俊青年。之后,义经投奔奥州,受到奥州藤原氏当主藤原秀衡的庇护。及长,源义经和兄长源赖朝相见,并一齐举兵讨伐暴逆无道的平家。在“一之谷”“屋岛之战”“坛浦会战”等一次次著名的战役中,源义经战功彪炳,威名显赫。但是终因功高盖主而不善于自保,为源赖朝猜忌痛恨,兄弟终于反目成仇。源赖朝在得到后白河法皇的院旨后,在全国范围内通缉追捕源义经。义经走投无路,再度投靠东北的藤原秀衡,然而可怜的义经在奥州平泉遭到秀衡之子出卖,而于衣川被讨伐,力战后自尽。

可以看出,源义经的经历,类似于中国的“赵氏孤儿”复仇,只不过他的下场很是悲惨。关于源、平两家的争霸,还有人将其比喻为中国楚汉战争的迷你版,从中国京剧里的项羽和日本歌舞伎中的源义经来看,认为源义经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的项羽。日本历史上的源义经和中国的项羽一样年少奋发,英勇善战,同样谙熟军略而缺少智谋,同样在与爱妻告别后自刎于三十一岁。但更有人认为,日本的“战神”源义经,更类似中国的韩信。韩信不如张良、陈平那样,功成弗居,言语谨慎,静若处子。《平家物语》中的源义经也如韩信一样,太过于正直坦率,常常言语无忌,露出“反骨”。

源义经死后,他的战功和人品得到京都贵族的赏识,他短暂的人生悲剧得到人们的同情。随着历史的推移,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以净琉璃、歌舞伎、幸若舞、谣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到大家的崇拜和歌颂,成了日本人典型的英雄人物。后来的典籍如《义经记》《吾妻镜》等,出于对义经的同情,慢慢地美化了这个人物,剔除了义经的许多人格缺陷。

或许正是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和悲惨的命运扣动了日本人的心弦,使大家对他的死寄以同情和不平,便出现了许多义经没有死的传说:当时义经将与自己面貌很相似的杉目太郎行信留在高馆当替身,自己则于1188年4月和辩庆等家臣逃到北方,渡海入北海道,成了阿依努民族的国王,甚至有的传说还出现了义经再经由库页岛到大陆,最后成为成吉思汗的情节。“义经未死传说”实际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义经传说的原型,被认为是《御伽草子》中“御曹司岛渡”的一段故事。故事实际讲的是青年义经在遇到他的哥哥赖朝之前,来到北海道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怪诞事情,被添加了阿依努传说的色彩。由此附会开去,北陆三县(石川、福井、富山)关于义经的传说和遗迹特别多。如果义经没有死,可能在这一带活动。北海道也有关于义经的传说,如《本朝通鉴》 (1670年完成)说,或许义经在衣川之战没有死,逃往虾夷岛(北海道),留下其子孙。新井白石的《虾夷志》、水户藩的《大日本史》里都记载着义经到过虾夷岛的传说。

现在所知的“义经即成吉思汗”之说,正式形成于大正时代。明治时期曾为伊藤博文内阁的大臣末松谦澄,在其剑桥大学的毕业论文中汇集了义经即成吉思汗的说法,后来它作为《义经再兴记》出版。大正十一年 (1922),出版了阿依努研究家小谷部全一郎的《成吉思汗乃源义经也》。虽然小谷部的观点在学术界没有被正面提及,但却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上谋划进攻中国大陆的风潮,因而广受关注,成为畅销书。及至战后,1958年在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上连载了高木彬光的《成吉思汗的秘密》,它后来作为文库本出版。高木彬光的主要论据是,“成吉思汗”这个名字中有秘密,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成吉思汗这个名字用日本式汉文来读可以读成“吉成思汗”, “汗”可以分解为“三点水”和“干”,即“水干”,而“水干”就是义经爱妾静所擅长的白拍子舞的衣裳。也就是说因“吉(吉野山)成”而想“水干”——因为在吉野山订立了山盟海誓,所以想念静,而静就是义经喜欢的情人即白拍子舞女。高木彬光还认为义经和成吉思汗出生年代几乎相同,而且衣川之战后约五年成吉思汗才开始活动,这在时间是合理的。可是,在史家看来,这只能说是一种巧合。

目前,关于成吉思汗的前半生及其父亲的名字早已有了定论,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说法被完全否定了。然而“义经未死传说”却永远留在了祈愿英雄永远活着的日本人的心中。“杨贵妃东渡”与“源义经西行”这两个传说,虽是产生在不同情境下,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现实,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一东一西”,相映成趣!


元·钱选《杨贵妃上马图》


《平家物语》书影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近思录》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意识

沉鱼落雁花愁颤

说“藞苴”

邮件社会学

“我与《文史知识》”征文启事

韩愈对儒学复兴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