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尝试梳理文人园林的起源发展脉络、内涵与特点,阐明文人园林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松江方塔园、苏州园林博物馆、上海世博会亩中山水园、北京亦庄京东总部4个文人园林的发展案例,阐明当代文人园的内涵,点明其当代性的要旨,以此来探索当代文人园的发展之路。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当代文人园;文人情趣;当代精神;亩中山水;方塔园
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4-0040-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1-31; 修回日期:2016-03-03
Abstrac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velopment,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lar's garden,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holar's garden. By the analyzing the four scholar's garden cases about Songjiang Fangta Garden, Suzhou Garden Museum, the Chinese Garden for Expo 2010 Shanghai and Beijing Yizhuang Jingdong Headquarters, i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 garden, and points out the ess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way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 garde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scholar's garden; scholar's temperament; contemporary spirit; Mu Garden; Fangta Garden
纵观古今,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目的,以此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沁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内蕴,亦是汉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更应是今人需要传承下去的伟大事业。近30年来,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与行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问题,伴随着不少的争议与迷惘。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无生命力的探讨与争议。由此而来,对传统造园艺术的传承探索也呈现出愈加多样化的趋势。
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爱好。萌芽于唐代,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清的中国文人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产生及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士的风骨和情趣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因此甚有必要对文人园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地梳理,既是为这1 000年来承袭发展的文人园林探索未来之路,也是对当代风景园林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造园精髓的探讨,更是对重建文化自信与回归本土价值的思考。
1 文人园林的发展脉络及内涵
1.1 文人园林的发展脉络(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园林的发展脉络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当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及时行乐甚嚣尘上时,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私家园林作为独立门类出现。文人参与造园,山水诗文和山水园林大量涌现,成就文人园林的起源。而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潮期,随着海内一统,科举取士,文人阶层形成,地位提升,造园活动兴盛,大批文人主导造园,文人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观因此也日趋成熟,由此萌芽,更促使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特征的基本形成。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前期,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文人园林的僵化流俗,注重形式而忽于精神内核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出现衰颓倾向的突出表征和内因。甚至是在前一时期,文人园林的造园艺术更早地侵染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出现了风格的变体。
凡此种种,正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为文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的叙事背景和起源条件,而文人园林则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动力和内核。
1.2 文人园林的内涵与特点
文人园林即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1]。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园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图1)等,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
文人园林最根本的特点如下。
1)文人主体,文人情趣。
文人是造园活动的主体,文人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过渡,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发展。园林格调清沁雅致,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
文人园林体现文人情趣。“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造就真正的文化差别。喜爱山水而融入其中,师法自然而彰显山水诗画意境,“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
2)文人活动,文人空间。
无论是文人雅士聚集的社交场所、还是退隐的归宿,文人园林都是为文人的活动而服务的,其空间由活动功能所决定。文人喜好雅集、琴棋书画、吟诗作赋、赏雪赏梅、烹茶品茗等均为雅集的传统内容。吹箫抚琴、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更是生活的写照。
仅以抚琴为例,弹琴的环境崇尚清旷与清寂,还需配有乔松修竹之雅、泉石之胜,以显琴声之清雅优美。琴室对着荷池,看到莲花与游鱼,闻到花香与草芳,听到松风与涧响,配合雅静自然的小调,正是一幅文人抚琴的美妙园林图画。
3)文人造园,文人创新。
文人造园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文人情趣,尤其是自然观融入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其成功的精髓在于创新进取、自我批判,而不是因循守旧,刻意保持某些代表性的符号和标签。
清末,文人园林最终因忽视创新而归于僵化流俗,其衰败则归于固守,因为固守的只是古典园林的外表形式,而非创新进取、自我批判的文人情趣。
文人园林自唐代出现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日臻成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其传统延续至今,现代风景园林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进行园林创作,把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宋代,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中叶以后,商贾聘请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市井气与书卷气结合的结果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从而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并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而影响及于当时的民间造园艺术。清初,康熙帝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园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文人园林的大发展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并且普及全国各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一种造园模式[2]。
另一方面,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文人园林通过在造园实践中不断批判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创新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来发展自身,进而影响中国古典园林。
因此,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文人园林所彰显的创新、批判的文人情趣延续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健康生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文人园林也不是某个完全独立发展的园林支脉和园林类型,而是代表着一种创新、进取、批判的精神和造园实践。
2.1 方塔园
方塔园占地面积11.52hm2,位于上海市松江城区,是为了保护场地中遗存的北宋方塔及明代影壁而建的公园。
方塔园的空间设计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启示,通过山体与水系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设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与景色[3]。同时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营造适合现代使用的开敞空间(图2),体现宋文化的典雅质朴、宁静淡泊,充满宋朝韵味。在传承古意的基础上用现代手段获得了新的空间体验,实现了古典空间经验和形式的现代化转换。
冯纪忠先生的设计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传统,得其精神实质和匠心意境,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园林的要素,而不是拘泥形式,抱残守缺。这是对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探索,符合时代的特征。
2.2 苏州园林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为邻,新馆建筑面积19 000m2有余,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体现了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更彰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博物馆的建筑风貌从色彩、形制、结构上虽继承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勇于创新。例如屋顶形制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屋顶,经过全新的诠释,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屋顶花岗岩的质感则给建筑带来了超前的、不同于传统的、带有时代变革性的气息;建筑色彩延续了江南所特有的粉墙黛瓦的特色,十分和谐地融入周围的环境[4]。
除了馆舍建筑,此处的置石与理水也没有完全固守传统的做法。中央大厅北边的创意山水庭院,独创了石片假山,用片石、沙砾等材料高低错落地排放在墙壁前,营造出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庭院水面的分割处理借鉴了传统理水的手法,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使水面有聚有散,桥面低平,亲水性好。池岸的处理也有创新之处,采用现代简约几何形式,由不规则长短直线围合而成,呈现明快、简洁的现代感(图3)。
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阐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博物馆带有简约、几何的现代主义风格同时又具备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特色,将两者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如一个现代版的苏州园林,是对传统苏州园林内在人文精神和美学思想的延续[4]。这种继承传统设计智慧和理念,又恰当运用当代手法的造园实践正是文人园林在当代的重要发展。
2.3 亩中山水园
上海世博会亩中山水园占地面积约2.7hm2,位于黄浦江南岸、世博会演艺中心以东、浦明路北侧水门广场以西,在世博会期间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在世博会后当大部分国家馆被拆除后,亩中山水园将与中国馆等为数不多的场馆存留下来作为会后文化遗产,继续为上海市民服务,作为世博会的园中园,会中会后的城市空间,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性不言而喻[5]。
1)展现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性,体现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源于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与土地之间产生的深深感情,体现在 “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意境中。“亩”作为中国最基本的土地计量单位延续了几千年,场地的规划设计将“亩”与“园”结合,用传统“亩”为单位来再现传统园林的精髓,通过现代场景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9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在庭院空间中畅想自然山水,小中见大,创造出富有当代魅力和传统园林精神的“亩中山水”系列(图4)。
2)展现中国的当代性特点,体现创新。
“亩中山水”园林系列,尝试创新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各种造园元素,设计语言更为简练、工程与材料更具科技含量。以叠石理水为例,既秉承了中国传统叠石手法,又结合现代设计元素,较之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处理手法更为简练:把假山构图简化、概括,把传统烦琐的水体景观用现代的简洁艺术语言进行抽象、提炼,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的节水型园林景观(图5)。
“亩中山水”园林系列中的9种意境,均结合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和元素,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思维。
“亩中山水”园林系列将传统封闭的私家园林转换为公众参与性的开放式空间,滨江部分设计为滨江大道,“亩中山水”与滨江形成“对话”,“亩中山水”园成为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市民可在此驻足、观赏和游憩。
中国园是当代文人园林的一次有益尝试,方案试图用创新、批判的精神和造园实践来探索如何汲取传统园林的精髓,服务当今时代的功能,体现现代审美的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
2.4 京东总部
京东总部位于北京亦庄,以“忆江南”为主题,着重体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现代审美取向、使用功能的结合,兼顾经济性、生态性的考虑。
1)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从建筑外立面上的肌理提炼出条形元素,进一步衍生出由一系列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条形元素构成景观基本架构。
2)于现代环境中追求文人的意境:江南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现代园林结合,通过影壁围合,既遮蔽了设备,又形成大小错落、可分可合的空间。通过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景手法的运用,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办公空间(图6)。
3)清新、简约的表现形式:在继承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的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表现形式,使用新的造园技术、造园材料。
4)色彩与符号的运用,体现东方的韵味:小品的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东方情趣(图7)。
5)人工与自然元素的互融:人与自然的融合,空间的交互,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人的内心诉求。
3.1 当代文人园的内涵
综合以上4个案例,当代文人园反映了中国园林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这不是某个完全独立发展的园林支脉和园林类型,而是代表着一种创新进取、自我批判的精神和造园实践。
这种自我批判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文人情趣来自于自然山水,诗情画意与自然山水融合,自己则很渺小地成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征服者。当代文人园正是要反思当下先进的技术大于情感,人工战胜自然,自我为中心的设计观,而达到传承文人情趣与价值观,从表象的意境与审美追溯到内核的思想根源。
这种创新进取体现在对功能和空间的理解:文人园的空间都是特定的功能决定的,琴棋书画都有其空间载体和环境氛围。当代文人园更是要继承这一特点,并且加之发扬,反思现今设计中重传统形式、轻功能实质,用较为肤浅的符号堆砌代替精神的深入挖掘。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探索,即把当代性的要素不断地注入实践中。
总之,当代文人园的进一步批判和创新体现在用现代的语境叙说传统的故事,继承文人的情趣,又要彰显当代的精神。
3.2 当代性的体现
文人园的当代性体现在:继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表现形式;运用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擅用新的造园技术与材料,丰富造园的素材,创造现代生产力水平下的古典园林。
3.2.1 时代性
在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中找寓意、内涵与元素,删繁就简,摒弃程式,赋予现代景观审美的形式和手法。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活在当下,而不是刻意回到过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进而把握符合这个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的园林空间,把质朴而崇尚自然纯粹的美感回归融入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中(图8)。
3.2.2 地域性
设计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总是受所在地区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必然是一个地域性的产物。因此在当代文人园的造园实践中,应追求文化传承,合理并充分吸收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和优点,体现本土特色(图9)。
3.2.3 功能性
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将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优良审美和生活方式进行互动,将“阳春白雪”的幽深意境转换为“普适大众”的开放空间。
3.2.4 经济性
在实践中,既要从园林植物、铺装材料、地形改造等方面考虑节省造价,降低浪费,更需要从基地选址、方案构思、施工工艺、实施组织以及后期管护的全过程考虑经济性(图10)。
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服务于皇家与官府、私宅需求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同样,文人园林的传承发展也面临这造园主体、生存土壤消亡的局面。而今迷惘之际,回首追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文人园林创新、批判的文人情趣一致延续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健康生命。
因此,在现代的风景园林实践中,应继续发扬这种创新、批判的文人情趣,融文人情趣与当代精神于一炉——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髓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而非模仿照搬旧有形式,以此为当代文人园探索未来发展之路。进而有助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30年来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无生命力的探讨。
注:文中图片由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提供。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珏.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J].园林,2006(1):2628.
[3] 冯纪忠.方塔园规划[J].建筑学报,1981(7):4-13.
[4] 焦伦,蔡平,王佳,等.苏州博物馆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启示[J].广东园林,2009(6):5-8.
[5] 陈跃中.“当代中式”景观的探索: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设计[J].中国园林,2010(5):42-46.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陈跃中/1962年生/男/北京人/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院总裁兼首席设计师,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美国城市土地研究院会员,美国环境景观协会会员/清华大学EMB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教授/本刊编委(北京 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