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澳门的味道,葡文街名在左 中文街名在右

作者:穆欣欣

文/ 穆欣欣

如果你到过澳门,不知对澳门街头巷尾的路牌有没有印象?

那方方正正的形状,蓝边白底蓝字,葡文街名在左,占去约四分三的位置,中文街名在右,形成一个漂亮的分割比例。这蓝白二色,让人更多地想到这座小城的蓝天、白云、海水。对于这样的路牌,不说是独一无二,恐怕也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特色。很多年没有去葡萄牙,已经记不起葡萄牙城市的路牌是否也如此?

澳门这座城,有山有海。山不高,却长青;海水不蓝,却孕育出独有的咸淡水文化。这座城市得天然优势,依山面海,马路横街窄巷穿插纵横,拥挤之下依然错落有致,满是生活气息。

澳门街道的排列等级依次为大马路、马路、街/正街、巷。大马路其实不宽也不大,双向行车中间的隔离带种植成行成列的榕树,枝叶参天,根须接地,是当年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城市格局。当然,如果以北京又宽又长的长安街为参照,乍见澳门这些“大马路”,不免失笑于大巫小巫之别。至于斜街斜巷是相对还算宽正的大马路而言,它们更多的是顺应这里的山脊走向而建。一座适宜步行的城市,偶尔爬个小坡,改变一下心跳的节奏,未尝不是好事。

这座城市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居住在澳门半岛上,显然,澳门岛早已达到饱和,很多高大上的发展项目在氹仔和路环启动,快速拔地而起的高楼连澳门人自己都感到目眩。对于习惯静好岁月的老澳门来说,这显然不是澳门味儿。澳门的味道隐藏在老城区的横街窄巷。

在纵向的大马路和街道后面,是横向的以“围”和“里”命名的道路,共同的纵横交错,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永福围”、“福荣里”,都是宽不过三四米的小巷,有些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藏身于繁华城市舞台最纵深的后台,是真实的人间烟火之地。这些“围”和“里”,在入口处的公共空间供奉有土地,上悬盘香,烟火缭绕,如同可见的时间年轮。向内走两边是二层楼的密集民居,邻里间鸡犬之声相闻,搓麻将的声音从广式趟门内传出,偶见有人家门首高悬抵挡煞气的八卦镜一枚,不由人会心一笑。时移岁易,可以改变的有很多,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美愿却从未改变。不同于胡同或是里弄,从头至尾可以穿行而出,澳门的“围”和“里”走到尽头有时是“此路不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崛头路”。目前,澳门有一百八十多条以“围”和“里”命名的街道,很多已列入旧城区的保护范围之列,保护它们,也就是保护了澳门那悠长隽永的味道。


这座鹅黄色三层高的大龙凤茶楼前身便是得来茶楼,里面仍保持着传统茶楼的特色

街巷中的历史

过去有句老话,“广州城,香港村,澳门街”,一般解说是形容澳门小,其实也不尽然。澳门街道极富特色,知晓澳门街巷的源流,才可能弄懂澳门的历史。

“澳门街”最早指营地大街(葡文名:商人街),是澳门最老一条街,也是当年葡人和华人之间一条非正式分界线。后来,华人的手工业和商业兴起,逐渐形成关前街、草堆街乃至十月初五日街等华人聚集区。而葡人重整沿妈阁庙蜿蜒东北方向的街道,形成今天的龙嵩街格局。龙嵩街的葡文名是中央街,由此亦可想见当年此街在葡人眼中的地位。澳门华洋二分的历史很长。早年,即使对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澳葡政府也是心不在焉,至于华人区压根没动过规划念头。其实,直到今天,澳门仍然没有城市规划法。地产或公共建设有些大动静,大家只好商量着办。影响所及,不仅地产商与公众间时常出现争拗,政府自己也不时被指为官商勾结而百口莫辩。

狭窄的街巷,造成了交通难题。2010年底,澳门道路行车线总长413公里,车辆总数超过19万,车辆密度每公里476辆(香港不到300辆)。如果机动车都上路,行车路都不够停。但除却上下班时段,澳门道路交通状况尚好,这很让来自内地大城市的游客惊羡。究其原因,一是路网细密,分流车辆;二是单向行驶,提高车速;三是遵守交规,人车不争道。代价就是挤压了行人的空间。

澳门十月初五街——被遗忘的旧时光

每次经过十月初五街,都有种走进七、八十年代粤语影视剧的错觉。旧式的建筑,老澳门才有的各种行当,扑面而来一股浓浓的昔日市井生活气息。你想象不到,一街之隔便是另一个浮华世界。若是没有那些衰落后的残垣,你可能也会怀疑这里的时光被停顿了。

去过澳门的人都会知道十月初五街,它的著名,不只是因为《十月初五的月光》的电视剧效应,这里可是五十年前澳门最繁华的地方,曾见证了内港最好的光景。在四五十年以前或更早的时候,内港是澳门对外海上交通的枢纽,往内地、香港及离岛的客、货运船只都集中在这里。同时也是渔船湾泊之地,从而带旺了十月初五街的经济发展,使之繁极一时。不过,那时的十月初五街还不叫十月初五街,而是叫泗孟街,源于附近填海被拆掉的泗孟码头而得名。而十月初五街这个名字,则是与1910年10月5日在葡萄牙发生的一场革命有关。这场革命成功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澳葡政府为了纪念此事,特将繁盛的泗孟街命名为十月初五街。而“初五”一词是为了迎合中国人把月头日子冠“初”字的习惯而作,并非大多数人误会的农历初五。十月初五街的名字够传奇,街道本身也很有特色,它至今仍是澳门其中一条横越最多堂区的街道(包括花王堂区、大堂区及风顺堂区);在新马路未修筑之前,它更一度是澳门最长的街道。

在老一辈眼中,十月初五街是一条陪着他们成长的街道,一步一足迹都充满了回忆。当年的繁盛景象,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约500米的长街内百货店、服装店、中西药行、茶行、饼店、食品批发行就有数十间,因临近码头、车站,这里的海味杂货店、银号及找换店数量更是冠绝全澳。另有很多街头摆卖的小贩,多以售卖蔬菜、水果、生活用品为主,也有卖香烛、大米、替人理发的摊档,均价格廉宜,便利的水陆交通吸引了澳门甚至临近地区的居民前来购物。除了商贸服务外,街内食肆林立,连四十年代初最负盛名的三大粤式茶居六国饭店、得来茶楼及冠男茶楼也曾坐落于此。时至今日,在十月初五街仍能见到一些旧行当和充满历史的老店,像已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英记茶庄,现在已经营到第三代传人了。但是,能留下来的毕竟是少数,大多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逐渐淘汰,像当年闻名省港澳的六国饭店,建筑经已坍塌,如今也仅保留外部四周墙壁。过往的美食和样貌,只存在于以前的顾客和老街坊的记忆中。

现在的十月初五街光辉不再,与横街之隔的新马路相比更显得冷冷清清。话虽如此,习惯了澳门五光十色的一面,投足这里却让人变得缓慢而平和,心生亲切和闲适。不管外面世道怎么变,这里的人就是不紧不慢地生活着。沿街的小店铺大多自家经营,以服务街坊为主,好多早上都不开门或是开得较晚,有时白天也会觉得冷清。要说热闹点的地方,就属一些旧式的茶餐厅了。这些旧式茶餐厅装修陈旧,价格十分相宜,是人们聚脚的好地方。叫上一杯奶茶加一件菠萝油,就能与三五好友聊上半天或是与同事把工作谈妥。日子听起来再平凡不过,却也有滋有味。或许就是同样的一份淡定从容,才能让那些百年老店仍然坚守在此,不离不弃。浮华从来都是过眼云烟,平静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繁华过后,有人落寞,有人唏嘘。兴盛了一百多年的十月初五街如今归于平淡,如同一个人年华老去。

关前街:在澳门最受欢迎最古老街道

关前街被称为是"澳门最有情调的街道",在大仓酒店 官网说这条街道也是澳门最古老的街道。在历史上,关前街曾叱咤风云,因康熙当年在此设立海关,其中一个"关部行台"就设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成为当年几乎是外国人进入澳门的必经之路。

和一街之隔的大三巴牌坊的热闹相比,关前街显得宁静许多。这条街道中有许多颇有历史的老建筑,如今里面还居住着不少居民。白天去走走,还能见到有不少老人会坐在门前悠闲地晒着太阳。漫步的路途中,还会偶遇一些路边摊,卖的也是一些小装饰品等平常生活的玩意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前街的商业曾十分繁盛,是当时澳门首屈一指的商业街。现在的商业旺街已经变成澳门的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当地人叫它"烂鬼楼"。在一排低矮的楼房中,怀旧特色的店铺林立,有传统家具店、灯笼店、玉器饰物店等等,是许多喜爱古董和旧物人士的寻宝胜地。地摊小贩们将他们的货物摆放在由碎石仔铺的路面上,只要花点时间,一定可以找到你喜爱的小物品,如陶瓷小雕像、历史纪念品和其他古旧物品。

同样离大三巴不远,还有一条300多米的古老街道,和关前街一样充满了古旧的味道。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能发现颇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中式建筑,更多的则是充满葡式风情的西洋楼房。在这里,你会更加感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淋漓尽致地展现。

草堆街的街道是澳门那种典型的老街道,用小块花岗岩铺在地上,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路面有些凹凸不平,却颇具质感卢森堡航班。街道两旁是许多小商品店,当年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卖布街,如今也只剩一些卖布匹的老店,经营冬夏布料,在里面的确能找回不少怀旧回忆。据说孙中山先生还曾在草堆街84号开设了一间"中西药局",成为当地最早的华人西医,当然,如今这家店早已不存在了。

 

席静波:我身上的一切都已经中国了

我有记忆,所以我在

饭岛治起:我的一颗中国心

日本人池田澄江的记忆

若有下世,我会投胎和你做真正的父子

田山昭子:"我到底是哪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