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北京纪事

艺海兰心 桃李芳华(四十)

作者:韩旭

文◎ 韩旭

而今的中国,特别是北京这块地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曲艺市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郭德纲德云社的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事实证明,只要你说得好,就不差掏钱买票的观众。作为占据曲艺半壁江山的评书和鼓曲,它们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就拿评书来说,既有每天拿着话匣子遛弯听评书的大爷大妈,也有把评书下载到MP3每天上下班听的年轻人,还有到书馆去听的忠实粉丝。曲艺要发展,曲艺的观众需要培养,而在培养观众之前,培养曲艺人才就成了首要的工作。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很早就预见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项任务担在肩头——开设评书艺术选修课,开办北戏书馆,作为曲艺实验教学项目。今天,我们又迎来一条有关北戏曲艺人才培养的好消息——2017年北戏将开设高职评书方向的曲艺表演专业,并全面对外招生。了解北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有着丰沃的传统文化艺术土壤,相信在这片土壤之上,北戏一定可以开辟出一块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曲艺人才培养新园地。

书馆是开设曲艺专业的基础之一

北戏副院长吴蕾告诉笔者,北戏书馆从开办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所谓万事开头难,书馆开办之初观众寥寥。院方就鼓励院里对传统文化及曲艺文化有兴趣的师生多去书馆听书,在此基础上,又鼓励师生发动亲朋好友为书馆捧场。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观众队伍从校内发展到周边,再辐射到全市。从最初只有院里的师生进剧场听评书,到现在剧场观众达到200多人。演出场地从剧场大楼2层的小教室,到教学楼的大教室,再到少儿戏剧场4层的剧场。可以说北戏书馆成了北戏重要的艺术教学实践场所。这种登台演出的实践性学习,也成了北戏今后开设曲艺专业的良好基础。

现今,北戏书馆在平谷区还开设了分馆,张怡老师和她的学生每周早早地赶赴平谷说评书,周周不落空。吴副院长说:“张老师每周带着学生奔赴平谷说评书,师生都很辛苦,这反映了北戏这种坚韧的精神,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坚持把它做到最好。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基层观众朋友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和迫切的需求,我们作为艺术院校有责任培养这方面的艺术人才,以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当然,书馆的发展以及曲艺专业的开设,始终离不开各方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北戏书馆开办以来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北京市文化局的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予以指导和支持。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领导与专家也多次来院里对曲艺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此外,北京市教委也就评书课程的设置作了研究。张怡的恩师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先生,也来到院里进行了多场有关北京评书艺术的讲座。

同时,院方的领导也是矢志不渝地支持着书馆的发展。从书馆开办至今,院方不仅给予了足够的物质保障,精神层面也自始至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开办书馆,是给学生登台艺术实践的机会,是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即使没有观众和票房收入,书馆也要一直做下去,风雨无阻。

另外,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北戏的领导特别注重如何将“非遗”传承工作落在实处。传承艺术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喜欢,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作为职业艺术院校,我们要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人才培养。就传承理念来说,北戏书馆无疑唤起了很多学生和观众对评书的兴趣。


刘侗院长与平谷区文委主任王文忠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曲艺专业将在北戏发展壮大

教务处主要负责北戏的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了新专业的申报工作。教务处主任王雷说,由于张怡老师是连丽如先生的弟子,在评书艺术方面有造诣,所以教务处为张怡老师设置了评书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起初以评书赏析为主,后来张老师陆续收了一些对评书感兴趣的学生,最后成立北戏书馆,书馆属于院里实践教学重要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北戏是以戏曲起家,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职业院校。院领导一直很重视院里的专业建设工作,希望学院的专业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恰好在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其中把曲艺表演列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专业。这意味着自此曲艺的教学将从民间走入高等学院;意味着口传心授传承的曲艺将迎来自己第一本教材;意味着学习曲艺表演的高职学生,毕业证上将史无前例地印上曲艺表演专业的字样。

由于教育部发布的专业目录有了曲艺专业这一项,北戏此前有关评书的实践教学也已有了一定积累,所以2015年北戏向教育部申请设置曲艺表演专业,并经过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评审,申请最终予以通过。

“如果一切顺利,第一批曲艺表演专业的高职生将在2017年入学。”王雷主任说道,“据我了解,全国开设曲艺表演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而北戏的中专原本就有鼓曲方向的曲艺表演专业,只不过它隶属地方戏曲系,现在高职将设立评书方向的曲艺表演专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北戏人的努力,曲艺表演专业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曲艺表演系,成为培养曲艺人才的重要力量。”


刘宝华书记与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共同为书馆揭牌

实践教学的反作用力

张怡是北戏评书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授课老师,北戏书馆的负责人。她不仅每周六去恩师连丽如先生的东城书馆说书,还带着她的学生在北戏书馆和平谷分馆说书。从2014年6月1日书馆开馆到现在,两年来张怡与学生风雨无阻,从没停过一场评书表演。学生陆续登台,书目说了好几套,观众每周六晚已经能达到两百人。眼看着书馆一点一滴地蓬勃发展起来,张怡老师感慨万千,感受到从常规教学到实践教学,再从实践教学反作用于常规教学的巨大推动力。

“一开始是学校的学生,听了评书后产生了兴趣,找到我说想学评书。后来随着书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最远有昌平的家长带着孩子每周来听书的。有不少家长直接问我,想让自己的孩子学评书怎么报名。我想这就是书馆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带来的影响力。”张怡老师介绍道,“现在已经有两个学生因为想学评书报了院里的影视系专业,因为我是影视系的老师,他们先报影视系,准备将来曲艺专业设立后再转专业。”

自高职开设评书课程以来,张怡老师已经带了几十个学生。由于开设的是公共选修课,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京剧班的、评剧班的,学河北梆子的、学影视的都有过来听课的。有的同学还小有成绩,将来很可能以评书为业。

当问及开书馆、教评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时,张怡老师说,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在这方面院方和师生都做了很多努力,除了鼓励院内师生去捧场,还给马家堡周边的街道发了一些票,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到现在的上座率,观众达到两百人。从老人到孩子,从市中心到远郊,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份辛劳与成就感,张怡说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

在教评书过程中,张老师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学生的甄选。张老师回忆连丽如先生曾说过,评书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选一个好苗子太难。因为评书艺术不像现代艺术,诸如音乐、舞蹈等,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教学的依据。评书仍然讲究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学,其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见一斑。所以评书先生在选择一个弟子时会十分慎重,大有好苗子都去哪儿了之感,也会造成一种评书人才青苗不接之象。

幸运的是前不久连先生专门来到北戏,做了8期“走进评书”的专题讲座。2016年,连先生撰写、编修的评书教材也将面世。这对于评书教学的系统化、理论化均大有裨益,同时为2017年评书方向的曲艺专业招生做了重要的铺垫。

张怡老师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来自教学。张老师说,自己是70后,那个时代的学生向来毕恭毕敬,勤奋刻苦,她跟连先生学评书亦是如此。但等她当了老师,就不一样了。“我教的是90后,说句实话,我都怕太严苛了,我的学生就不学了。毕竟时代不同了。在这样一个花花世界,学生面临的诱惑多,选择的余地多。学习传统艺术付出的辛苦比现代艺术多,但钱来得没人家快。我不能像我师父那样严格,有时也得哄着他们,有时带他们出去玩。”张老师感慨地说。

她自己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时间安排问题,除了每周去恩师的东城书馆和北戏书馆、平谷分馆说书,张怡还要教学生学习评书,同时她每周还有影视系的八节课要上。她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眼看时间越来越少,事情却越来越多。张老师告诉我,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时间挤出来。例如她原来每天开车上下班,现在改乘地铁。“我每天上下班路上需要一个半小时,改乘地铁后,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背书。像我现在在平谷分馆说的《红楼梦》,书中的诗词非常多,非常难记,我就利用上下班的时间记忆。但也有一点不好,坐过站成了常有的事。”张怡笑着说道。

谈到平谷分馆,这是北戏2016年1月11日新设立的。虽然每周一晚上演出,依然观众盈门。甚至有些观众从镇上赶10公里路程专门听张怡师生的评书。这让张怡感动,也深刻体会到北京周边基层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张怡说,在平谷开设分馆,一是平谷有曲艺的土壤,观众热情;二是希望评书表演能影响这里的孩子,吸引他们来北戏报名学习评书,这样将来他们学有所成,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把评书带到田间地头,让艺术回归。听张怡说,前不久学院就招收了一位来自平谷的学生,学生报的是中专鼓曲专业。

说起《红楼梦》这部大部头,将之以评书的形式表演绝非易事。此前《红楼梦》的评书也只有广播的版本,并没有人现场说过。要说张怡为什么选择它,这是恩师连先生为爱徒量身定制的。因为《红楼梦》中多为女性角色,此前的说书先生男性居多,接二连三的女性角色,表演起来多少影响艺术效果。可带着柔美气质的张怡,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但《红楼梦》仍然还有很多方面比较难说,毕竟《红楼梦》不似其他传统文学,有很多武打或激烈的场面,说书人可以用来吸引观众。为此张怡研究了很久,连先生的床头也放了一部《红楼梦》,帮着爱徒把这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说好。

谈到恩师连先生,张怡老师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恩师的支持,连先生已年过七旬,但张怡每每见着连先生,她们聊的都是评书。同时,张怡还想感谢院方从物质到精神的支持。北戏书馆的票价、特别是团购票非常便宜,学院从没指着票价挣钱,只希望学生提高艺术水平。张老师说:“其实提高的不仅是艺术水平,还有学生的生活阅历、动手能力。我们就像一个班社,在演出前,我们把剧场布置成一个书馆,学生们准备好瓜子、茶水。演出结束后,我们再把这个书馆打扫干净,恢复原貌。所以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也完成了社会实践。”


演出前,院长刘侗、副院长吴蕾亲切会见了连丽如先生


连丽如先生在北戏书馆说书

说书是件过瘾的事

樊磊原本是北戏影视系的学生,如今跟着张老师学评书。他上大二时,有了评书的公共选修课,由于之前在收音机里听过评书,他比较感兴趣,就选择了评书。课上张老师讲的一些评书的基本知识,演说的几个小段,令樊磊对评书的兴趣越来越浓,打算继续深造。可当他真正学习评书时,他发现听评书和自己说评书完全是两个概念。

樊磊说:“原本以为评书就是讲故事,但一学起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开始我总是怕自己说错,就背得非常仔细,那时觉得背书是件特别难的事。等我演出了几十场之后,又发现背书并不难,但怎么说能说得精彩、能吸引观众又变成一件难事了。”

2015年9月19日,樊磊在北戏书馆第一次登台。此前他准备了20多天,每天晚上睡前他都会把要说的《康熙私访》段落背上几遍。即便如此,第一次登台前他仍然紧张得不行,他怕自己忘词,或者台下的观众不喜欢他。实际上他说得很顺利,虽然打了几次磕巴,但瑕不掩瑜,观众也毫不吝惜地将掌声送给这位年轻说书人。

现今,樊磊每周说两场评书,已经说了几十场。他越说越自然,甚至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有时感觉自己身临其境,我就是我说的那个人物,这时我的表现欲望变得特别强,说完了感觉非常过瘾。”樊磊说话时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

评书对孩子的作用最大

朱女士是经朋友介绍了解到北戏开办了书馆,她是70后,从小听广播中的评书长大。带着这种情怀,本着听听看的心态,在2015年春节期间,她和爱人带着孩子去北戏书馆第一次听现场评书。听完之后,朱女士生出无限感慨,只有进了剧场才能感受到评书艺术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自此,朱女士一家人几乎每周都来北戏书馆听书。

朱女士的孩子已经10岁,孩子对评书也抱着极大的兴趣。在听书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在语言的丰富上也明显进益。

“且不说评书里的词汇量有多大,包含了多少成语、歇后语,就只说故事的结构,怎么把一个事说清楚、讲精彩,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从来没给我的孩子报写作方面的培训班,但自从听了评书以后他的作文成绩提高很多。”朱女士深有体会道,“评书是耳濡目染的,不是强硬灌输给孩子的,它不仅能提高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评书会通过故事吸引孩子去了解。我的孩子在听完评书后,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一些他刚刚听了却,却不很理解的典故,或者古代习俗、历史人物等。

朱女士最后有些激动“我知道学好评书很难,但传统文化真的很难得,很珍贵,很有益处。所以希望张老师能够坚持下去,希望北戏书馆能够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我们观众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北戏书馆,成为北戏书馆的坚强后盾。”


连丽如弟子王钥波、李菁、张怡观看演出

 

亲历生命火线——“以血相赠”,和时间赛跑

艺海兰心 桃李芳华(四十)

小剧场京剧《明朝那点事儿——审头刺汤》

闻香琉璃厂

花开花谢的时节

围观党“下位”,吐槽帝“登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