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行家

3个名牌包=省了一趟旅费

2005年,一个从上海到英国的旅行团几乎让英国媒体疯狂,他们去了哪些商场、买了什么东西、单笔消费多少钱……就这样通过英国的大报小报传遍了世界。而吸引媒体的两大原因是:这个中国旅行团人数多达2000人,此外,出手阔绰得令人不可思议,例如在Clarks鞋店,人均买了6双鞋。2004年,中国国家旅游局与欧盟签订《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欧洲共同体旅游签证及相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报团奔赴欧洲,大家凑在一起,无形中出现了扎堆效应,看到团里一个人买了超值的东西,其他人也跟风买了起来,而这种跟风在购买奢侈品上尤为明显。

如今,国外大型百货公司、奥特莱斯的名牌店前排队的中国人已经让当地人见怪不怪了。根据贝恩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2013年,中国内地消费者购买了全球29%的奢侈品,位列全球第一,其中2/3是在海外购买的。“我在欧洲买3个Gucci包,比中国便宜了近两万块钱,相当于把这趟旅费赚回来了。”在采访中,经常有人会这样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购物逻辑——如果不买就亏了。因为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旅游支出只占收入的10%以下,不能实现经常性地到欧美等地旅行,一旦去了便要一次买个够。

巴黎市旅游局的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旅行团——他们平均在巴黎逗留2天,半天参观凡尔赛宫,2个小时参观卢浮宫,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这些地方只是门前合影,剩下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购物。团费约1500欧元,除去机票,用于单笔吃饭和住宿的费用仅七八欧元和四五十欧元。这种“一边吃泡面,一面买奢侈品”的购物行为,在外国人看来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中国旅行者并非真正的土豪,只是在攒钱买奢。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全国只有上海、深圳、北京平均月薪能达到5000元以上。而美国和英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4480美元和38000英镑。

那为何欧美人不像中国人这样疯狂地购买奢侈品?首先,很多在中国被称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外国就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品,比如雅诗兰黛在美国只卖几十美元,Coach卖两三百美元。其次,奢侈品在欧美往往代表了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子,或者说是一个阶层。。就像电影《时尚女魔头》里描述的那样:在杂志小文员成为主编之前,绝不敢碰Prada。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欧美,奢侈品依傍的是使用者,而到了中国,变成了人依傍着奢侈品。吃和住得好坏冷暖自知,但把奢侈品穿戴上身,却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幸福”,是为自己增值的重要手段。其实在1980年代中后期,经济复苏的日本也陷入了对奢侈品的“标志迷恋”,但中国与之相比,无论从消费的金额还是持续的时间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基于中国内地游客对名牌的迷恋,中国人在外国人和香港商人印象中,都算不上精明且智慧的购物者,诸如在泰国买到假宝石,在法国买到假名牌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香港零团费旅游团带游客购买假瑞士表和金饰,将中国游客“钱多人傻”的形象推到顶峰。

 

海关刁难:达人之路波折重重

将旅行带入人类学

如果爱,请深爱

自由行,千万别对自己那么放心

人人都爱土耳其

动物园发现守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