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
[一] 一手:一只手。
[二] 托:以手掌撑着。
[三] 前:身体正前方,注意方位准确。
[四] 极势:极限的姿势。
[五] 长舒:“长”字强调手的意境要远,“舒”字强调手部有舒展,放松,打开,有利于气行指肚。
[六] 一手:另一只手。
[七] 长舒:释义同[五]。
[八] 尽势:达到姿势的极限。
[九] 身:此处“身”指整个身体。
[十] 似:放佛、好像的样子。
[十一] 大:身体运动象形取意为“大”字,如金文 ,小篆 。
[十二] 形:形状。
[十三] 左右:一左一右。
[十四] 迭互:轮流交替互换。
[十五] 二七:二个七拍,14次。
[十六] 腰脊:腰部和脊背。《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十七] 不动:不要产生动摇现象。
[十八] 去:消除。
[十九] 八节:指人体的肩、肘、髋、膝八个关节。《灵枢·九针》记载:“人之股肱八节。”明·马元台注:“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
[二十] 骨肉:骨骼与肌肉。
[二十一] 冷血:由阳气虚损,寒气入血造成的微循环不畅和肢体怕冷现象。
[二十二] 筋:中医形体理论中的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其中“肝主筋”,《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对其解释说:“筋气之坚结者,皆络于骨节之间。”
[二十三] 髓:骨髓,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二十四] 虚:虚弱,不足。[二十五] 急:紧张,僵硬,紧缩现象。
描述:
“大形”描述了在站立姿势下,两手一前一后长舒到极限,同时保持腰脊不动。之后,两手轮流更换,反复循环。两手前后舒展到极限,通过有效的牵拉刺激肩背部、肘部的肌肉、骨骼、关节和筋脉,来调和该部位的气血平衡。而腰脊不动的方法是属于静力性的牵拉刺激,虽然腰脊未动,但是却对胯部和膝部产生了静力性的牵拉、糅合刺激。
“托前”的方位要准确,指身体的正前方,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托向外”、“托向内”、“托向上”的错误现象需要避免。“长舒”注意力在手,旨在于两手放松情况下,向前舒展到极限,注意领会“舒”字的意境。手型的准确是基础,五指自然分开,避免过于僵硬或懈怠。“长舒极势”不是过于用力向前努动,而是自然放松向前舒展到极限。“腰脊不动”是该操作的难点,一般情况下,两手前后“长舒极势”,身体会随着手转动,但此处要求腰脊不要动摇,旨在将牵拉刺激的部位集中在肩部,同时对胯部和膝部产生有效的静力性按摩刺激。在将腰脊固定的情况下,两手前后长舒极势,交互更替,运动起来,仿佛“大”字,故象形取意,名为“大形”。
“大形”在两手前后长舒极势和腰脊不动的情况下,充分的运动调和肩部、肘部的气血平衡,同时对胯部和膝部产生静力性的按摩刺激。可以起到温和肩部气血,通利关节和消磨肩颈紧缩、僵硬、老化现象。
原理阐释:
养生效果:
通利肩部、肘部、胯部和膝部关节。
活跃肩部、颈项部气血,防治颈部和项部肌肉紧张、僵硬、颈椎病、肩周炎。
调理筋髓虚弱,精力衰弱。
该运动强度较大,可以活跃全身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导引姿势:
站立
运动步骤:
1. 保持腰部和脊背竖直不动,左手外旋向前托到肩高位置,向前舒展到极限,同时,右手外旋向后拖到肩高位置,向后舒展到极限。(图一)
2. 继续保持腰部和脊背竖直不动,另一侧两手前后舒展到极限。(图二)
3. 步骤1——2一左一右为一次,重复14次。
4. 返回站立姿势。
5. 结束导引运动。
注意事项:
两手舒展放松。
保持腰部和脊背姿势不动,两手前后舒展到极限是关键。
运动过程要连贯。
后手尽量向后即可,不要由于过度向后而产生腰脊晃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