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庭上,施害者之一翟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悔意,甚至表示希望案件能“速战速决”,因为她不想在牢中度过19岁生日。她在庭审现场还对证人、男友,甚至旁听席的观众和媒体记者抛出愤怒、蔑视、嘲讽、不屑等表情。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逾七成,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遭多名同学脱衣欺凌、殴打的事件并不罕见,还有不少事件被人拍摄放到网上。面对舆论,学校和家长的处理方式总显得不疼不痒,即使报警,最后也往往是大事化小。
同学之间的嘲弄、毒舌、压制、不起眼的不良言语行为,演变成长期的隐形校园霸凌,已经把很多孩子推向他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的人生境地。我太了解这些孩子内心无助的悲愤的哭泣,当不得不选择做心理治疗时,谁能看到他们心灵早已历经了太久的折磨,正在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楚?而那些校园霸凌的欺凌者,他们更可悲,什么样的人会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心理学家发现:长期被家庭遗弃,遭遇忽视、冷漠、敌意、拒绝、斥责惩罚过度的孩子,会对外界产生不同程度的敌意,因为没有得到过爱,他不但不会爱别人,还可能去伤害别人。
被欺凌孩子的内心,无助、敌意会伴随他们一生吗?
A 五年级的小A,怕黑,不敢自己单独睡觉,夜间不敢去厕所,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太胆小及学习状态不好,而班主任更担忧的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爱打架,打起架来不要命,似乎所有同学都是他的敌人。家庭教育背景:小A是两代单传的男孩,父母对其期望很高,要求严厉,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打孩子。四年级之前,小A是一个长期受同学欺负的孩子,四年级之后,小A变成了一个欺负同学的孩子,这让家长老师惊讶不已,大跌眼镜。
家庭教育高压之下,小A成了一个胆小怯弱的孩子。备受同学欺负后,要么变得更加怯弱自卑,情绪压抑,一味在想象中被动攻击他人,要么成为欺负别人的人,四年级之后,小A选择了后者,因为在欺负别人的过程中,他误以为自己很强大,他似乎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安全感,这种错觉让他觉得比起此前任人宰割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B 小D是一个初三男孩,长期自残,致使双臂伤痕累累,父母不明白缘由,只好求助心理咨询。小D艰难地敞开他悲哀愤怒伤痕累累的内心,那一刻,我复杂的感受无法表达,他的这份勇敢,他对人还有的这份信任是多么可贵,多么不容易。从小学到初中,小D长期忍受着几个同学的捉弄,嘲笑,下课或是放学路上,经常有两个男孩子拦住小D,踢打小D的下体取乐。
其实,当初调皮的孩子只是爱拿小D开一些孩子们之间的小玩笑,可是,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小D对语言特别敏感,同学开玩笑,他会当真,他越生气,同学越是捉弄他,长此以往,对语言伤害的高度关注,让小D的内心越来越压抑,他的情绪更加消极,想法也变得极端。
小D说:“老师,您知道马加爵吗?有时我就想效仿他。”
是的,忍受过度有可能走向极端,我经常听到那些孩子向我抱怨,我恨不得杀了他们,一块儿死了,落得干净。但是,极度痛苦的他们只是想一想,他们不愿意那么做,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有孩子在某一刻情绪失控下选择这种方式呢?!
小D选择了自我伤害—自残,他说,如果我不伤害自己,我害怕会控制不了自己而去伤害别人。
小D自述父母情绪极不稳定,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他很粗暴,说难听话,有时候突然生气,能把人吓得半死;有时候父母吵架,不是对他发火,他也会害怕;平时的言语批评、指责那就多了去了,学习、生活上严厉苛刻,不准出去玩。他清楚地记得,小学四年级时,不小心丢了一把伞,父母批评他好多天,小D稍有反驳,父亲便拿电线狠抽他。老师留的作业要家长签字,小D求父母签字,求很多遍父母也不搭理他。三年级时,一次,小D背课文没有背诵完整,老师不让他回家吃饭,那些天,父母处在冷战状态,相互不理睬,所以,没有人去过问小D的事。
小D说,失望的事儿太多了,他慢慢开始把什么都归结于自己运气不好,比如被同学欺负。无望让小D无条件接受同学的欺负,因此,同学欺负他的手段也越演越烈。
在学校受了委屈,小D是不会回家向爸妈诉说的,因为父母从来也没有赢得过这个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小D更不敢和老师说,害怕老师讨厌自己,害怕同学报复,所有的不开心只能选择放在心里默默忍受。
这就是孩子,他无助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任和希望。儿童心理学试验中曾提到,如果一个孩子受到了同伴的攻击,他有力量及时反抗或者告知父母、老师,那么,同伴的攻击就会减少直到消失。可是,这些长期受到同学欺负的孩子很早即关闭幼小的心灵,不愿向原本应该亲密的爸爸妈妈倾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丢失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著名的“充气娃娃实验”,让两组儿童分别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两个视频。前者受到奖赏,后者受到惩罚。结果显示,观看前者的儿童攻击行为明显多于观看后者的。
有时候,暴力是学来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无论是作为受害者还是欺凌者,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都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和病态人格。更深层的影响无法估量,也只有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手,才能保障我们的孩子拥有安全的教育环境和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