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IT经理世界

外企这日子该怎么过

作者:(闫鑫荻/文)

刺骨严寒。对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驰骋了30年的那些TMT领域内的外企们而言,这绝不仅仅只是指天气。

经过近1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棱镜门”、去IOE、自主可控等等大风波和大变局,曾经耀眼无比的明星外企们纷纷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跌下神坛,甚至陷入泥潭。

先不谈那些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之类已改旗易帜的,或者像谷歌、Adobe之类“负气出走”的,就说说在当下,这些外企们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吧。

最传统、最容易也最常用的方法,是战略收缩,或是战略转移——放弃无法控制的,丢下无法承受的,调整无法看清的。免不了经历壮士断腕式的裁员重组等等血雨腥风。这些中小型外企更容易做到,因为谁都知道中国市场的战略纵深早已今非昔比,换个方向出发未必就是坏事。但对巨头而言,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执行难度也要大得多。这也是IBM、思科、微软等等公司现阶段正在做的。

相对而言,更积极一些的做法,是以退为进——用必要的妥协来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说到底,其实还是技术换市场的升级品。当然,这需要决策者足够的勇气,以及充分的外部条件。比如通过资本运作,惠普将其在华的企业科技资产全部装进了新公司紫光华山里,然后该公司再与杭州华三、香港华三共同组建“新华三”公司,自己占股49%,紫光集团下属紫光股份占股51%。不得不说,在当前局面下,此类做法不失为主动求变的破局之举。

更从容一些的,是以和为贵——找到恰当的合作伙伴,找到恰当的合作契机,平等地携手共进,各取所需。这不仅需要谈判的筹码和技巧,还需要一种微妙的“借势”关系,而且是相互的。比如甲骨文与腾讯云在不久前刚刚签订了云计算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把自己在企业级云计算领域的优势与腾讯在消费级市场上的优势巧妙地绑定在一起,互补互利,抛开结果不说,这项合作本身就算得上是借力打力的经典案例了。

日子过得好的那些,幸福都是相似的。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可言,从一些简单的事实上就能体会得到。比如苹果公司,在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税收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以接近65亿元的纳税额排在第三位,超过了众多银行、汽车公司。更不要说在苹果背后还有能提供百万人就业的富士康公司;比如英特尔公司,2010年曾在大连斥资十几亿美元建造了其在亚洲的第一座芯片工厂,而不久前,英特尔又宣布将再投55亿美元巨资升级该工厂,计划于2016年年底投产。

对想要过好日子的外企们而言,姿态、策略、诚意、投入等等要素,伴随中国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快速变化,将会越来越重要。

 

分体电视构建智能家庭

外企这日子该怎么过

冒险与赎罪

盯盯拍会分享的行车记录仪

土曼T-RIPPLE智能手表的突围

Surface Pro 4真正二合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