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太空探索

步入青壮年时代的“劳模”火箭

作者:姚天宇

□ 文/姚天宇 摄/史啸


整装待发的长三乙火箭

从去年3月到这次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11个月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十战十捷。有人形象地将“长三甲”称为我国在役火箭中的“劳模”。预计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将以平均每年近10发的量级执行发射任务。

截至目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共实施了71次发射,堪称我国“单一型号史上发射最多次”的火箭。从2006年开始,长三甲系列火箭开始进入“高密度”发射期。而随着高密度发射的到来,火箭的表现也更加成熟稳定。

为了保持长三甲系列火箭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的稳定性,型号管理过程要求越来越严苛。例如,十几年前,该系列火箭单机产品在出厂前的通电考核时间为200小时,之后增加为270小时,而2010年之后,这一时间增加为300小时。

现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过程中的每项工作都要用精细化、表格化的固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还要佐以多媒体记录等。此外,型号队伍对火箭出厂模式和发射场测发流程也进行了细致优化……

按照长三甲系列火箭总师姜杰的说法,火箭已经从“私人订制”到“去任务化”。

在长三乙火箭执行此次发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任务的前一周,姜杰还在北京忙着今年全年发射火箭的技术状态基线及变化审查工作。

姜杰手机中的运动管理APP显示:从1月2日到1月10日的9天时间中,她平均每天步行不到1000步。

“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项会议、各项工作中度过,很少有时间运动。”姜杰的这种“新常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支队伍的繁忙程度。

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的生活节奏也是如此。面对高密度发射,他曾3天之内两次往返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

“两总”紧张的工作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整个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的状态。如何寻求更加快捷有效的研制方式,成为这支队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于是,“去任务化”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去任务化”就是实现火箭单机级、系统级和整箭级产品化、通用化、组批生产。之前,火箭从立项到出厂再到发射,都是采用“定制化”方式,一枚火箭固定对应一颗卫星。而“去任务化”意味着单级火箭、单发火箭完成总装后,可以灵活调整其承担的发射任务,只要卫星和火箭接口保持基本一致,一发火箭既可以发射A卫星,也可以发射B卫星。针对具体任务只需要将箭上软件进行调整即可。

“去任务化”使火箭产品技术状态更加受控、产品质量稳定性更高、火箭承制单位生产效率更高、火箭适应任务调整的能力更强、火箭生产计划不再受发射任务经费调整的影响等。

目前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团队已经开始着手推动这一概念的落地,并列出了大致的时间表。

据了解,今年年底,“长三甲”箭上零部件、单机级产品将实现通用化组批生产;3年内,“长三甲”将实现系统级、整箭级的通用化组批生产;到2018年,“长三甲”将力争实现全箭“去任务化”的目标。

虽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征途上还需要跨过三道“门槛”——对现有型号研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颠覆式的调整、火箭承制单位的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和组织管理需要调整适应、上级单位和用户要适应这种工作模式,但姜杰义无反顾地表示:“长三甲系列火箭刚刚步入‘青壮年’,要想走得更稳、更好,就需要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



吊装助推器

 

解码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卫星的“气质”

军贸

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诞生记

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攻关亲历记

童心共绘航天梦

步入青壮年时代的“劳模”火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