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创业家

移动医疗:墙外开花墙内香

对于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到底该选择“花香”,还是选择未来可能会结下的“硕果”,这是个问题。

口 文/案例中心王根旺

“首先,我们要对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做一区分。”好大夫创始人王航对记者开门见山地说。

这是探讨移动医疗话题时常见的开场白。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移动互联网在改变人们吃住行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医疗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当然,最直观的体现是,本已眼花缭乱的医疗术语中,现在又多了一些新概念,比如移动医疗、移动健康、轻问诊等。如果再加上之前的远程医疗(teleHealth)、医疗信息化系统(HIS)和电子保健(e-health)等名词,即便你“傻傻分不清楚”,也实属情有可原。

关于移动医疗,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比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不难发现,移动医疗多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而移动健康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词汇,它另涵盖了非诊治环节的健康监测,比如健康手环、心率监测设备等就属于移动健康的范畴。

从发展脉络上看,移动医疗大致可分为“墙内”和“墙外”两类。“墙内”移动医疗,指的是医院医疗信息化从PC端到移动端的延伸,用户多为医生,适用范围局限于医院内,使用过程偏“诊中”和“疗中”。简言之,“墙内”是针对医院和医生的2B(to business)生意。比如,上海京颐开发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便是为护士提供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而它开发的另一软件——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则利用移动识别和条码识别等技术,解决了传统门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再比如,杭州卓健开发的产品“无线医疗”,通过和医院的HIS对接,实现了挂号费支付、智能化验单解读和病人随访等功能。

“墙内”移动医疗到底会给医院和医生带来哪些变化?上海京颐投资人、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向《创业家》杂志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

王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今年68岁。在王父行医的年代,下班回家的医生,没有任何工具可用来监控患者病情,因此一旦病人情况危急,接到电话后他就得骑自行车匆匆返回医院。

现在,这位老院长的新同事们,在这方面已便利得多。随着医院信息系统与云端的连接,这帮30多岁的年轻人通过大屏手机上的App,可以查看包括病例、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病人所有信息。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值班护士互动,然后远程下达医嘱,而该医嘱将同时被传送至护士站、配药房以及主任医师的手机或PC上。

“移动医疗,实现了诊疗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简单化和实时化。”王晖总结称。

在王晖看来,这种能够帮助医生更为有效地工作、使之获得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具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墙内”移动医疗基本持开放和拥抱的态度。

10年前,各医院院长多为老人,观念相对传统,为促进医院营收增长,盖楼和购买医疗设备成了首选。如今,光靠这两项显然是不够的。为提高年均复合增长率,信息化成为院方的必然选择。特别是那些接受过美国医疗教育的年轻院长们,对此非常重视,移动医疗甚至已成为一些三级医院评审考核的项目之一。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医院已对移动医疗创业者敞开了大门。相反,创业者依然面临重重壁垒。

首先,门槛极高。一般而言,在行政垄断领域,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引入,都需要相关权力部门的评估,至于该项目技术水平的高下,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对于希望打入“墙内”的创业者来说,“搞定医院一把手”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不过,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门槛或将被逐步削低。

其次,数据壁垒。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公立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不能给你,不能开发,不能商业化,所以什么都不能做。”如今医院不对外开放电子病历(EMR)数据,患者自己也没有,因此很多创业者只能为患者另做一套数据,但这套数据能否拿来用,能否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都存在很大疑问。

标准的不统一,是创业者进入“墙内”的另一障碍。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此类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一个系统接口。上海京颐创始人李志向记者透露,如果A医院的五个系统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开发的,而B医院的情况是一家公司的接口连着另外四家,这造成的结果是,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医保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未来,为医院做一个App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对接医保入口。如果创业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则成功近在咫尺,不然只能绕着这堵墙原地打转。

由于医疗资源具备稀缺性,许多创业者甚至认为,“墙内”是否移动无所谓,因为这一市场更多是由资源提供方即医院主宰,而非网络平台。因此这群怀有再造医疗行业理想的创业者,选择了站在“墙外”,用脱离体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务,他们通常切入的环节是问诊。比如好大夫就是一个提供院外医患交流的平台,而春雨掌上医生则可以让患者在就医前查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向专业医生提问。

“墙外”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首先,由于大多数患者90%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医院外,其间他基本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补上这个缺。“墙外”创业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过去医生只能在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另外,不少患者第一次挂号时,往往医生不对口,浪费了医疗资源,也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这时,“墙外”的创业者就有了补位机会,比如他们可以在患者入院前提供基于病情的分诊。

然而就目前来看,面向2C的“墙外”移动医疗创业项目,虽然花枝招展、吆喝声很大,积累的用户数量也很多,但普遍还是没有被验证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讲,面向2B的“墙内”生意更容易做,因为医院资金充裕,他们也已开始重视信息化。

在中卫基金合伙人李文罡看来,目前该领域的根本问题还是商业模式,技术倒是次要的。“医疗健康产业相对保守,很难一下子出现一项颠覆性技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如能找准用户需求并架设好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对于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到底该选择“花香”,还是选择未来可能会结下的“硕果”,这是个问题。

 

移动医疗:墙外开花墙内香

寺库:抢手的二手奢侈品生意

创业就是定方向、找人和找钱

创业,想清楚“不做什么”很重要

劲霸男装:与众不同的五年上海之舞

汇影互联 :印钞机公司不印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