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 牟晓勇
成立时间 2007年
所在地区 北京
员工人数 100人
主营业务 磁共振、彩超、移动数字影像解决方案
2013年营业收入 4000余万元
融资状况 保密
我15岁时便来到北京进入“全国理科实验班”,之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就读。因为读研究生时和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同住一个宿舍,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医学影像这个行当。毕业时,我的选择是去医学影像设备供应商万东医疗(现华润万东)做研发工程师,这一待就是5年。
后来我逐渐发现,国企氛围太沉闷,于是在2007年辞了职,和朋友叶迪共同创立了汇影互联,瞄准的方向是我们两人都十分擅长的医学影像领域。叶在医用超声产品研发领域有着20余年的经验,曾担任GE、泰索尼克等公司的工程开发总监。
医学成像技术有超声波、磁共振等多种方式,而磁共振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资金比较紧缺的我们只能从超声波做起。在最初的几年里,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承接一些外包项目,即帮助别人做医学影像模块的咨询和开发。不过这也让我们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大约有几百万元。我们也借此掌握了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全套成像及数字医学影像处理等核心技术。
2011年初,在完成A轮融资后,汇影互联开始研发生产拥有自己品牌的彩超和磁共振整机设备。随着医疗器械注册证于2012年第三季度获得批复,我们的自主品牌整机开始走向市场。截至目前,我们是国内唯一的国产磁共振谱仪硬件供应商,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彩超、磁共振整机制造基地。此外,汇影互联已经和北京301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就磁共振和超声影像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展开了合作。
在看到移动医疗迅猛发的展趋势之后,汇影互联于2011年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如今,我们已有50余人在从事移动医疗业务,当然,这些业务也主要是围绕B端的影像科医生来开发的。我们的产品不仅有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的App产品Dicom In Hand,还有工作站和网络级别的软件,以及云平台。
其中,手机端的Dicom In Hand可以帮助影像科医生完成审核工作,iPad端的Dicom In Hand可以实现审核和交流功能,工作站软件则是用来完成诊断、标注和输入等功能,而彩超和磁共振整机设备获得影像资料后可以上传至云平台以共享给其他影像医生。
这些软件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它可以提供远程诊断、专家远程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远程交流等在线服务,以满足医院在开展远程医疗业务上的需求。
目前,Dicom In Hand在App Store的下载量虽然只有不到3万次,但在医学影像App中已高居榜首。这主要是因为,医学影像是一个极其专业的领域,全球医学影像医生非常少,而国内只有不到10万人。另外,我们的产品研发上线时间比较早,而且完全免费,而竞争对手的同类应用每年付费高达数百美元。
我们的这款App,嵌入了邮件系统,用户设置完成后,它会自动从邮箱中识别并抓取有关医学影像的邮件,并自动检析到我们的App中。这一功能很受美国医生的欢迎。对一个医生来说,改变习惯太难了,所以我们要迎合他的需求。
Dicom In Hand是专业级影像软件,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失真,不做重新解析。核磁共振仪等医学影像设备拍摄出图像后,可以直接通过医院内部网络传输到iPad端,而后发送至云平台,再定向发送给远程医生。比如,在基层医院拍摄出的图像,可以传输给北京的医生甚至国外专家以进行会诊。作为一个医疗诊断专业工具,Dicom In Hand可以让远方的高明医生如在身边。
在美国,远程医疗特别受欢迎,因为病人在当地就医费用高昂,即便通过看图像下诊断也至少需要数百美元;而印度医生的收费,相对来说就很廉价。美国和印度存在12小时左右的时差,患者白天在美国拍摄图像后可以传送至已经下班的印度医生,诊断结果能够在第二天及时传送至美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对中国而言,远程医疗同样潜力巨大。由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三级甲等医院经常人满为患,很多人不管自己患的是什么病,都要去所谓的好医院,而基层医院的医生却因为患者较少而得不到充分锻炼。未来,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为各地病人提供远程诊断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各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样一来,流向基层医院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多。
汇影互联还没有开通2C(to customer)的业务。我们从事的都是现金流比较好的生意,做2C业务很难赚钱。此外,2C的容量虽然很大,但因国内各种法规限制,我们的产品只能针对医生和医院。做软件业务尚且需要医疗器械注册证,更别提只能用在医院里的影像设备了。这就好比,汇影互联是制造印钞机的,但我们不能自己印钞,必须将机器提供给医院,由医院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