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敲响2016年的钟声还有1个半月,但已经可以给正在流逝的2015年做个“定论”:互联网公司的老大老二合并之年。
只是,接连发生4起互联网细分行业的老大老二合并,在世界商业史上绝无仅有,但却出现在中国市场,而且是出现在最能体现国际化趋势的互联网行业,这本身就值得深思。
4大并购案的背后,闪现的都是BAT的资本意志。这不由得让人忧虑,在资本寒冬时代,融资渠道相对有限,BAT接连强势撮合而成的垄断格局,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来说,是喜,还是忧?当竞争最为充分的中国互联网的版图异化,从技术驱动变更为资本驱动时,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否还有生存空间?
经过48小时马拉松式的谈判,携程并购去哪儿案最终在10月26日落定。
根据双方的协议,百度将通过此前拥有的178,702,519股去哪儿A类普通股和11,450,000股去哪儿B类普通股,置换成11,488,381股携程增发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则将手握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在人事层面,携程董事会主席兼CEO梁建章和联席总裁兼COO孙洁等4位携程高管进驻去哪儿董事会,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和百度副总裁及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叶卓东,将会成为携程董事会成员。
这是2015年内,中国互联网细分行业中发生的最新一起分量十足、特点鲜明的老大对老二的并购大案———鉴于携程此前在行业内多有投资,业界一致认为,中国OTA从此进入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在表面,OTA的统治者似乎是携程;站在资本的立场,真正的主宰者,是推动此次交易的幕后主使:百度。
在携程去哪儿的并购案中,百度驱使中国在线互联网行业兼并重组的特点,是今年一系列重大并购案的复制。事态表明,在愈发成熟的细分市场,愈发容不下持久的双寡头竞争格局。
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发布合并声明,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联袂担任合并后新公司的联席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双方合并后的估值或达60亿美元。
两个月后,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双方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58同城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代价是3400万份普通股及4.122亿美元现金。合并之后,双方的创始人同时担任58赶集集团的联席董事长及联席CEO。
根据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的说法,58赶集将是采用联邦制,他和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分管不同业务,双方将在大量新业务上投入共同的资源来扶持发展。
到了10月7日,美团网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双方以5: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美团创始人王兴和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任联席董事长兼CEO,此外双方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
面对再三再四的并购大案,有段子手开段说:“各个垂直领域的大佬,要么在合并,要么在去往合并的路上。”
段子轻松,所引发的话题却十分沉重。一系列并购导致的结果是,原来的双寡头,变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不仅二三阵营的竞争者想坐大的机会变得稀缺,对于创新力量来说,今后的生计可能更加维艰。
一直以来,不管是早期的门户、电子邮箱、论坛(BBS)、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商务,还是Web2.0以后的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都是靠创新力量来驱动,究竟应该由资本力量来主导,抑或由创新势力来推动?当老大和老二合并后一统行业江湖时,一个成熟的市场上,还有为创新者生存而预留的空间吗?
著名自媒体信海光在文章中曾指出,同样的商业模式、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同样一批用户,在一个狭小的垂直领域里,竟然能成长出两家规模体量差不多的企业,这说明市场本身就不正常。
不正常现象结出的畸形结果是,为了生存,行业里的老大和老二,只能咬牙拼了。
老大和老二的血拼,固然让消费者受益,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把过多精力放在讨好消费者,而非技术创新,固然可以一时占领市场。而靠烧钱烧出来的用户,没有忠诚度,其实对公司,对行业不利。
2013年年末,滴滴打车发起的打车市场最火爆的补贴大战打响,适逢腾讯大力推广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成为大城市居民的出行首选。作为滴滴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快速作出反应,并找来阿里巴巴作为靠山,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此时也急需找到狙击微信支付的立足点,两者一拍即合,网络租车的减免大战自此爆发。
自古以来,所有的市场竞争拼的不是产品,不是技术,而是粮草。没有钱,硝烟不可能点燃。
有媒体报道说,在2014年最疯狂的月份里,两家公司均因补贴行为而导致月开支高达数亿人民币。据统计,仅在2014年上半年为争夺出租车市场的“烧钱大战”中,双方共补贴超过24亿元。
与此同时,疯狂的补贴下也催生出一大批寄生虫———刷单族,相关数据显示,刷单行为让两个平台每月浪费的费用高达数千万。
如此一来,租车公司同时遭遇竞争对手和刷单一族的夹击,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滴滴和快的单纯靠烧钱,而非核心服务来博取用户的恶性竞争,在中国O2O市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启明创投O2O团队负责人黄宇就将上述两家公司定性为用“负毛利”补贴用户的始作俑者,而在腾讯(微信支付)、阿里(支付宝)的推波助澜下,“负毛利”竟然成为互联网圈创业的“惯例”,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
这种刀刀见骨的血拼,同样出现在O2O市场的美团和大众点评身上。
依据长期投资于O2O供应链的钟鼎创投合伙人汤涛的说法,各大O2O平台为了拉来新客户、提高用户留存,做了很多促销。汤涛身边的朋友在美团上订盒饭,每个人都只订自己的,因为美团是按单补的,市场给估值是按单估。“这种竞争竞争有点畸形了。”汤涛感叹道。
相比其他公司的价格战和口水战,美团和大众点评除了围绕区域市场或城市第一的争议、APP封杀外,6月份两家公司的推人员甚至发生互殴事件。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这两家公司账上的现金,只够烧1年了。最高的1天,大众点评和美团合计烧几百万美金。
这一点,也体现在58同城和赶集网的激烈竞争中。
58同城赶在对手之前于2013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并且引入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腾讯的巨资支持。在业务拓展上,58同城显得更加激进,并购中华英才网、安居客,以及投资大量O2O企业如e代驾、呱呱洗车、美到家、土巴兔等,将其整合进58到家业务体系;另一边,在合并之前,赶集一直发力招聘和二手车业务,并对外传递将于2015年赴美上市的信息。
此外,由于双方都在重金押注O2O,很多业务无论竞争也好,投资也罢都在暗自进行,同样因为竞争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在最新的这起案例中,携程和去哪儿天生是一对老冤家,一家是老牌在线旅游商,一家是后起的旅游垂直搜索平台。
虽然两家公司业务形态有所不同,但由于去哪儿的垂直搜索机票、酒店来势凶猛,异军突起,很快将另一家老牌在线旅游网站艺龙抛到身后,与携程分别成为在线旅游的老二与老大。两家在过去几年大打价格战、口水战,打得异常凶猛。
双方除了在业务上不断向对方领域渗透,在价格战的比拼上也毫不含糊,先后推出“1元住酒店”、红包补贴等。然而,烧钱难以为继,双方在业绩上都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
2014年,去哪儿共亏损18.5亿元,亏损额超过了全年的总营收。而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末,去哪儿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投资总价值仅剩下15亿元。今年第二季度,去哪儿仍亏损8.157亿元(去年同期亏损4.216亿元)。
携程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去哪儿崛起之前,携程是整个在线旅游业的巨无霸,利润丰厚,单是2013年三季度盈利就有3亿元人民币,但在去哪儿参与激烈的市场争夺后,被迫向渠道和消费者大幅让利,到2014年底已经亏损了。继2014年第四季度迎来上市11年来的首个季度亏损后,今年第一季度,携程继续亏损,虽然随后恢复盈利,但运营利润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第二章 资本撮合意志难挡
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都用“相爱相杀”来形容世易时移,但老大和老二的携手,和爱情无关。已经发生的4起合并案例中,不是8家当事公司都对合并表现出热衷。
2015年年初,在被问及是否考虑与美团合并时,张涛回应称:“这个行业的几个主要公司对未来的看法和应该怎么做,有挺大的分歧。并且,这个行业的规模,容得下好几个重量级玩家。”王兴在同一时期也对美团的独立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们是非常独立运作的,也不打算所谓的站队,我们可以自成一队。”
去哪儿网创始人兼CEO庄辰超是一个典型的强人,他为了维护去哪儿的独立性,也在5月拒绝了携程网发起的收购要约,让梁建章的意图落空。
但一切,都随着6月中旬A股市场出现股灾,资本市场骤然遇冷而得到逆转。
有媒体报道称,一亩田、1号店、顺丰嘿店等O2O创业公司已经陷入危机。而据IT桔子统计,今年上半年,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O2O项目能拿到B轮融资。2014年拿到A轮投资的企业高达846家,而拿到B轮的企业数量骤降至225家,C轮寥寥无几。另据说,以前很容易满足的融资额,现在大都变成了“去掉一个0后再打5折”。
在此大背景下,昔日下注不同阵营的投资人,坐到一起抱团取暖,也就不足为奇。颇有意思的是,当事的8家企业,无一不和BAT有着资本瓜葛:滴滴打车、58同城、大众点评、携程背后站着腾讯,快的打车、美团背后站着阿里,去哪儿背后站着百度。
商战大局,自有食肉者谋之。而这个食肉者,自然是在中国互联网里呼风唤雨的BAT,垂直领域的老大和老二们,不过是被投资收买,替BAT在一线战场搏杀的强卒。
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唯一生存目标,但按照每个细分领域的战争规模和近乎肉搏的价格战打法,BAT也有些“Hold不住”。为了缓解竞争焦虑,为了延缓烧钱的速度,股东选择出手就不难理解。
从年内第一起老大老二合并后的实操结果来看,随着滴滴快的整合,备受关注的补贴大幅下降,曾经免费打车的现象几乎消失,补贴使用条件也更为严苛;同时,针对司机的补贴也在缩小,两家公司的资金压力显著下降。此后的58和赶集网合并,也节约了大量不该浪费的费用。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资本方眼中,寻求共和比继续厮杀能赢得更大的利益,特别是有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网成功合并的例子后,腾讯与阿里也乐于看到美团和大众点评联手垄断市场。
美团是一家创立了5年的生活服务团购网站,大众点评则是创立了10多年的吃喝玩乐平台。双方都完成了大额融资,但是团购的低毛利,以及人员、市场等费用陡增让美团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新一轮融资的难度增加,而大众点评也面临发展的抉择,去团购化的同时,如何盈利是个问题。也就是说,团购让双方的发展都陷入了瓶颈。
但现在,很多行业和公司都面临资金紧缺问题,美元资金开始回流。因此,美团的盘子和体量虽远远大于大众点评,但后者完成了融资,美团却在融资的道路上遭遇阻碍,张涛和王兴只能顺从资方意见,抱团过冬。
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发表的合并声明中所提及的各路资本中,阿里巴巴、腾讯和红杉是共有的“交集”。
公开资料显示,红杉资本分别于2006年100万美元A轮投资大众点评,2010年A轮投资美团1200万美元,之后在两家的后续融资中都有跟投。在10月9日,红杉合伙人周奎对于红杉推动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说法未予否认,他表示“股东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新美大不仅仅是两家O2O网站的简单合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又一次联手合作。
基于这种商业逻辑,在评价曾经执意不从百度心意的庄辰超时,有人赞扬他有风骨,但也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
去哪儿在2011年获百度3.06亿美元战略投资,百度成为去哪儿网第一大机构股东,随后百度通过几次增持,截至今年5月,百度持有去哪儿51.4%股份,且拥有68.7%的投票权。
外部投资可以是生肌续骨的救命良药,也可能是要你命的海洛因。现在看来,百度的钱更像后者。
怪就怪去哪儿至今无法盈利,27亿元人民币的年亏损额,严重拖了百度的后腿,李彦宏怎能不急?
老板想合并,打工的却生死不从,情急之下的百度,只好甩开去哪儿,和携程单独议和。
有媒体报道说,在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过程中,庄辰超完全被蒙在鼓里,成了局外人,全案简直就是被李彦宏和梁建章两人一手操控。“‘携程和去哪儿合并’这种说法不准确。”携程内部人士也承认,“这是携程和百度之间的交易。”
毫无疑问的是,两家公司合并以后,双方的激烈竞争将会停止,烧钱数量得到控制,去哪儿的亏损下降甚至实现盈利,携程的盈利则得以恢复,这对百度的O2O大战略布局来说,增加了外延空间。
有分析指出,O2O的布局有几个板块,包括餐饮、电影票、旅游。实际上,旅游是百度O2O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场景化强、用户明确。所以百度通过此次布局,在旅游这块肯定是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线旅游产品中核心的目的地游会直接带动起餐饮、电影票的快速发展。如此一来,百度的O2O战略变得豁然开朗。
第三章 把创新置于何地
经过了资本力量的强力干涉,中国互联网细分领域的非理性厮杀得到了遏制,但是,停止厮杀后的世界,不一定是一片祥和。
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小而美”难以生存,规模足够大才能有稳定的盈利模式。现在,结束了厮杀,将两强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这是好事。但互联网一向强调的是技术制胜、创新制胜,年内发生的4大合并,是对这一观点的严重打脸,因为这些并购都是屈从于资本意志,对创业者是利空。
携程和去哪儿合并,占据在线机票预订70%以上;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占据80%以上的团购市场份额;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在分类信息领域占有率超过80%;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初,市场占有率一度达90%以上……
行业巨头结盟,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会是创业公司。布拉旅行创始人兼CEO徐雷断言,OTA预订领域已无机会。这就意味着,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对于细分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无异于清场之战,给创业者更大的压力。事实是,携程和去哪儿剑拔弩张下所激发的创新与灵感消失了,创业者们有被巨头一手遮天的感觉。
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就业困难,知名投资人王功权说,这正是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原因。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也认为,“中国需要以创新创业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创业大潮来势汹汹,有统计称,平均每分钟有近10家新公司诞生。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从门户到搜索、从游戏到社交、从视频到电商再到团购,每一个新领域的出现,都经历了完整且相对漫长的生命周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级战略推动下,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技术加速更迭。打车行业未见分晓,专车已悄然勃兴,专车未定格局,拼车、代驾和巴
士又汹汹上线。
如雨后春笋般闪现的创新公司,加速了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更新,对今天掌控互联网的BAT和代表互联网未来的细分行业领头羊们的业务构成了潜在的威胁。BAT好在资金充裕,可以在创新赛道全盘押注,但后一群体仍然深陷在未见分晓的战争中,让它们对于未来倍感焦虑。
应对这一局面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联合对手对抗创业公司。滴滴快的合并之后,拿到了巨额融资,随后便在各个业务领域横扫小创业者,并不断推出新业务,不给后来者留任何机会。
这是腾讯和阿里的联合算计,百度的盘算也大抵如此,以至于中国互联网战争,有可能出现这样一幅图景:创新太可怕了,创新的成长性太可怕了。所以,这些创业企业要么被BAT用钱收编,要么成为他们用钱狙击的对象。就像2012年8月,360搜索刚一推出,便受到百度基于其搜索垄断霸主地位的各种阻击。
“唯一能拉开公司间竞争距离的,不在于技术,而是发展用户的速度、商铺的规模、物流服务等,这些无不需要重资金投入。”一位O2O行业投资人说。
如此一来,全球互联网的创新风潮,在中国将逐渐兑变资本大潮:谁钱多,谁老大。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大战,最终诉求是利益,而不是技术。技术优势、壁垒、核心竞争力、护城河,瞬间就被金钱群殴。而在创新技术上,中国还将亦步亦趋地跟在美国人身后。
即便市场最后只剩下几家优胜者,重要的筛选因素仍是资本,早早败退的酷6、已经边缘化的拉手网、被忘却的摇摇招车等失败的创业者,不是败给技术,是败给了资本。而今日走到一起的“剩斗士”,也不过是资本裹挟下的“可怜虫”。
永远有创新,所以永远有竞争,也就永远有焦虑。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BAT通过广泛投资来确保自己的城池不容有失,然后通过资本运作,以及行业老大老二的合并来扼杀创业空间,抵御创业者的进攻。
显然,对身处其中的千万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未来恐怕将是一个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