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66家“A股僵尸”,2015年三季末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达68.65%,而剔除43家金融企业后,A股市场整体的资产负债率是60.95%。
奇葩的是,这类“僵尸企业”还大量募集资金。2012—2014年,266家僵尸企业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500亿元,获得政府补助达356亿元。其中,中国铝业、中国远洋两家企业负债总额均超千亿元。除了从银行借款续命,还有“僵尸企业”通过增发募集资金。2012年至今,这266家“A股僵尸”中,有12家增发募资超50亿元。但是,增发募资和进行重组,并未能改善公司业绩,甚至每况愈下。
如此规模庞大的僵尸企业,正在吞噬国家财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加。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连续9个季度上升,是到了该治理“僵尸企业”的时候。在胡舒立看来,虽然政府官员口头上已不再坚持“保7”,却仍在不断加大投入,千方百计为拖累经济的旧产业和“僵尸企业”跑关系、立项目、找资金。只有深化国企改革,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才能为新经济增长腾出空间。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对转型是一种延误。淘汰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经之路。但淘汰绝非易事,因为它涉及GDP增长、就业岗位、不良资产、经济风险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故久拖未决。但现已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候,否则引发的后遗症会越来越多。
长痛不如短痛。李佐军认为,过去加法做多了,中国现在到了要做好减法的时候。要做减法的事很多,如减政府权力、减机构、减人员、减税费、减货币发行、减债务或减杠杆、减产能、减泡沫、减不良贷款、减无效投资、减僵尸企业等。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但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别无选择,只能减了。
以前,中国经济太注重量,导致现在产能过剩。关闭“僵尸企业”虽然会导致下岗潮,但不强行关闭,员工工资也难以发放,毒瘤越来越大。但,如何淘汰僵尸企业是一件复杂的事,仍需要各方积极探讨,寻求共识。
@屈宏斌(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容忍低增长和通缩来倒逼淘汰“僵尸企业”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是下下策,第一,“僵尸国企”对利率成本和总需求最不敏感,你把一大批正常企业逼死了,“僵尸们”也未必死,只能靠结构性改革解决。第二,即使高实际利率和需求缺口能至少能使“僵尸们”日子不好过,但其他正常企业会更差,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
网友“装甲哈士奇”说:少了“面子”这一自我麻醉之后,相信社会各方面运行都会大大改善,对于就业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要把人拴死:年轻人追求铁饭碗式的稳定,在目前是一种病态心理,也是我国老一辈艰辛年代烙下的思维定势,国家应投入更多精力在社会就业指导上,给人更多的启发与机会,社会才能重新拥有活力,在人口红利彻底消失之前,发展为一个创造型的坚实经济体。
太多“僵尸企业”,反映中国资源配置的扭曲。由于政府的干预,银行不得不给“僵尸企业放贷”,而有大批优质的企业却拿不到贷款,融资成本高企。在人们看来,只有银行的钱流入创业、创新的小微企业手中,而不是老在救助国企,中国经济才可能会变良好。但是,也有网友说:砍掉僵尸企业的时候,别把重要的国有工业企业一起砍掉了,它们对维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意义重大。网友“华识”说:加快僵尸企业转型升级更为贴切,更为人性化,毕竟这些“僵尸企业”曾经辉煌过,为国家奉献过很多。
1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而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也指出,“要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责编:徐上峰 E-mail:[email protected] 美编:圆圆 校对: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