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老的敬仰
“2007年,我第一次来威县。”张海涛依稀记得,“因为第一次我有公务缠身没来,请假了,但捐了款。”
连续十年对威县的支持,张海涛说,那是因为任老仲夷带领广东改革开放,使广东人民致富奔小康,然而却没有私心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乡谋一丝福利。“任老当时是广东省委书记啊!而他的故乡如今依旧那么贫穷。”作为曾历经改革开放浪潮的企业家,张海涛对于任老推动广东改革开放的那段历史有一定话语权,“当时我在顺德做外贸,那是个艰苦奋斗,摸着石头过河去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任老的担当与睿智顶住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才有今天的广东。”张海涛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任老带领着广东,叫大家放手大胆去干,钱不要放在自己口袋,鼓励大家投资创业,鼓励大家往前进。”
终究,广东还是闯出了一条血路,致富了。历经磨练,张海涛成为了这场浪潮中的受益者之一。“我们应该要为任老家乡办点事。”张海涛就这样跟随潘东生来了。
第一次到西小庄的任老故居,张海涛站在门前,两行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个房子破啊!土坯墙剥落得剩下些残垣断壁,勉强有些断瓦茅草遮挡风雨。”张海涛想不到曾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改革开放先驱的任老仲夷故居如斯破落。当下,张海涛就响应重修任老故居的计划,主动捐款50万元。
“任老故居没复修之前,去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典画面,默默流眼泪啊!”张海涛不是唯一一个被感动的,但却是对故居的修复十分关心。
每一次回威县,张海涛和爱心团都要去任老故居看看。这一次也不例外。
车子缓缓进入西小庄的单向村道,看到右前方的田野尽头,张海涛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他记得,上一次是从那田野的尽头绕进去任老故居的。威县当地领队王怀谦说:“上次因为下雨这里路滑不好走,所以改道那边。”车子越往村子深处,张海涛发现越来越多似曾相识的一景一物,还有一堵墙。
“现在故居这两年还有维修吗?还保持原貌吗?”车子还没抵达目的地,张海涛已焦急地关心起任老故居的状况,“小时候和任老一起玩的邻居小伙伴大爷还好吗?”
终于,青砖琉璃瓦的任老故居出现在眼前,张海涛的心才安定下来,到处看看修复的情况和工程的质量。得知还需要费用维护时,他二话没说就拨起电话,对着电话那头说:“马上往任老故居修复基金打50万过来。”
荣誉市民的职责
张海涛的热心还不仅仅是关注任老故居的修复,这些年他更关心威县的发展蓝图。因为威县颁给了他一个荣誉市民的荣耀,他要担当起这份责任。
在与威县各部门的座谈会上,张海涛认真地听取了威县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计划。这些年,他常回威县,亲眼目睹了威县一年一变,日新月异。在高兴之余,他建议威县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要为短期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很重要。我来威县多次,发觉农村自家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橘子没了,家养鸡鸭没了。”张海涛说,威县未来计划养牛、种葡萄等,这些项目都很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少,“但要考虑好销售在哪里?抓好重点,考虑综合市场怎么去做”。
张海涛了解到,现在途经威县的高速公路有三条,道路的畅通对于物流的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威县也在考虑大力发展物流,推动威县的农产品往外销售。张海涛对于这个计划给了两点意见:“第一,物流趋向去哪里?威县的农产品鸡鸭鹅、牛奶销售去哪里?(威县官员回答:北京)去北京的时候是满的,回来的时候怎么办?这物流成本怎么办?光靠北京不行啊,兄弟啊,要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第二,综合发展要做好,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喻,你种一种树,虫害大;你种多种树,虫害自然减少。”
“威县人民能改变贫穷面貌,最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这片乡土培养出来的人才。威县现在的团结奋进的精神,正像广东改革开放时期顺德人民奋斗向前的精神。”根据威县的各种实际情况,张海涛给予了各种建议和意见。
“威县的发展一开始要规划好,要在一张白纸上画好‘版图’,不要这一块那一块,事后还要来补‘窟窿’。”这是一个威县荣誉市民张海涛对威县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