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潘东生带着岭南的和风煦日再次飞往河北,同行的还有广东顺德官员、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等组成的爱心团。每到隆冬时节,他们都会带着岭南的爱心飞跃2000多公里,来到改革开放先驱任仲夷的家乡——河北威县,助力威县展现改革开放的智慧和勇气。
缘起
2004年10月,阔别家乡一甲子的任仲夷回到河北威县西小庄老家,时任任仲夷秘书的潘东生一起随行。任老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广东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去甚远,特别是走进村小学,目睹孩子们在破旧、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的时候,他潸然泪下。
“愧对乡亲们啊!”潘东生在任老身边工作7年多,他说晚年的任老对家乡很惦念,“任老常常跟我说,他在辽宁、黑龙江、广东等都先后任重要职务,但是没能给家乡做什么好事,内心很愧疚。”
铮铮铮铁骨的任仲夷,没有在枪林弹雨的抗日战争中屈服,没有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倒下,没有在波涛汹涌的广东改革开放中退却,却在面对着贫瘠的乡土和浓浓的乡情那一刻,泪盈满眶。小村落后的教育环境深深地刺痛着他,他当即带头捐钱支持西小庄的教育,并思考着在自己的晚年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回到广州后,任仲夷依旧惦记着家乡,那个遥远的小庄。
2005年9月,河北邢台市解放60周年。家乡人民邀请任老再次回家一趟,同庆盛事,因为任老不仅是解放邢台的参与者,更是解放后第一任邢台市委书记兼市长。可惜,任老年事已高,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不宜长途跋涉。但任老还是忍受着病痛煎熬,在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给家乡亲书一份墨宝:“发展”。运笔流畅、挺拔隽逸的“发展”两个大字,饱含着他对故乡深深的寄望。而这,也成为他亲自送给故乡的最后一份“心意”。同年11月15日,任老驾鹤西去,长眠岭南。
这一切的一切,在任老身边工作7年多的潘东生铭记于心。而威县,也成了潘东生的牵挂。于是,2006年的隆冬,潘东生启动了第一次“威县爱心行”,带着对任老仲夷的缅怀与感恩,和广东顺德爱心团来到任老仲夷的故土,发起了第一次捐助,为任老仲夷完成未尽夙愿。
连续十年,潘东生带着广东的爱心人士,为威县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捐献了逾1000多万,为威县带来了改革开放桥头堡广东的温暖。同时,也带来了广东改革开放之风气、精神与经验。
车辆缓缓地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开放大道上,车窗外生机勃勃,规模庞大的威县开发区、宏伟开阔的威县广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行人如织,车龙马水。威县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一幅幅地展现在潘东生和广东爱心团的眼前。
“威县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潘东生说,“但还是要戒骄戒躁,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继续发挥5+2、白加黑的精神,再创佳绩。”
在与威县各级领导的座谈会上,潘东生毫不保留对威县的赞赏:“威县,没有最好的优势,也没有最好的条件,但能够成为河北省唯一的综合改革实验试点县,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甘落后,敢于开拓,也有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为人先的精神。”
更令潘东生欣慰的是,在威县看到了任老仲夷的精神,“任老生前可能没有直接对家乡有所贡献,但他的改革开放精神与睿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推动威县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要带动全国贫困县——威县脱贫致富,潘东生认为仅凭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帮助当地自身造血,推动当地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这10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威县品牌和践行任老的精神,这两种无形的宝贵财富将成为威县发展的持久动力。”
对于招商引资,潘东生和来自“两德”开发区(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的考察队伍,以及广东顺德企业家给威县分享了经验教训。潘东生总潘东生向威县公务员分享任仲夷精神对工作的启发。结说:“对引进来的企业、客户,我们要将服务做到最好。不要以我们是最好的园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各种优惠政策自居。我们说一百句不如企业一句,要始终如一地对我们的企业、客户的服务做到最用心,打造良好口碑,创造威县品牌,才能有更大的机会能引进来整个产业链的投资和开发。”潘东生寄望,威县用真心的服务、优质的理念和务实的行动,让引进来的企业感到满意,真正把威县的事业做大做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威县的教育,潘东生和广东爱心团尤为关爱,先后捐献了几百万扩建了西小庄的小学。如今,那座曾让任老仲夷落泪的破落不堪的小学已焕然一新,命名为务实小学,建起了教学楼,添置了教学设备,还开办了幼儿园。接着,又向威县仲夷中学捐赠三百多万建起了顺德楼。未来,威县计划发展职业学院。“顺德的职业技术学院办得还不错,欢迎威县组织队伍来参观取经。”潘东生表示愿意为威县的人才培养牵线搭桥。
“政府不是包办,什么都做。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导向性的政策或优惠,反而能减少政府的负担。”潘东生也十分关注威县的民生发展,他把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分享给威县:“政府要有选择,不要大包大揽。因为政府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不仅需要政府把资金和政策用好、用活、用足,还要善于引进社会和民间各方资源,共同促进民生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是我们工作取得成效的法宝。”潘东生希望广东改革开放精神和经验,能够帮助威县展翅高飞。
因此,十年,潘东生不遗余力号召爱心人士给威县捐款;十年,潘东生一如既往关注着威县的发展;十年,潘东生为威县的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我们的捐款,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可以给威县的教育、卫生以及经济带来一点促进,也是我们对任老、对任老家乡的一点心意;另一方面更希望我们这微薄之力犹如鞭炮的药引,能够燃点起威县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潘东生说。
“在我们持续十年的支持,一是因为任老的人格魅力,希望任老的精神能在他的家乡传承发扬。二是威县这种不甘平凡、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了我。三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威县的成长,从一个纯农业,没有工业,而且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县逐步发展成为河北综合改革试验县,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方面有了质的改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更难能可贵的是威县敢于解放思想,秉承了当年广东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都在威县的发展过程中一一得到体现,这不仅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将任老的精神充分地传承和发扬。这就是一直鼓舞我们坚持回来的重要原因。”
“ 未来,我们期待威县如他的名字一样,发展得更威、更好!”潘东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