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西树的作品是在新浪微博上。2015年9月,他发了一条为父亲祝寿的帖子,帖子里精选了自己之前做的9件微缩模型的照片,有山间厨房,也有迷你花园,惊艳了一众网友。很多人都表示,这些温暖的场景勾起了他们儿时的回忆,触到了他们心底最为柔软的地方。
目前,微缩模型创作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但随着网络平台的推广和各种专业展会的举办,这项精巧的艺术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从尝试到专职
生活的碎片随时光散落,但总有一些定格在记忆中从未消散。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寻和记录着它们:文字、乐曲、书画、摄影,而西树选择的是微缩模型。一件件如童话般美好的作品仿佛拥有将时光定格的魔力,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过往,令人浮想联翩。
2008年,西树第一次接触到微缩艺术,在此之前,他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此毫不相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些海外袖珍图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马来西亚女生的作品:小小的杂货店被摆放在草地上,阳光洒在里面,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西树回忆起多年前的情景,那种温暖仿佛从未消散,“我很喜欢这种特别的感觉,于是在网上搜了各种照片来看。那些精湛的技艺令我觉得神乎其神,反反复复看了几个月之后,我翻出手边可以利用的工具,决定动手尝试一下。”
直至今天,西树对他的“处女作”依然记忆犹新:“第一次做的是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一个场景:有一面墙,窗台下面是个小小的木头栅栏,里面有只玩具熊,然后旁边是植物。为了推敲细节,我特地看了厦门鼓浪屿的老房子,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砖墙。”这次尝试令西树倍感欣喜,一方面,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很适合这项工作。
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西树决定成为专职微缩创作者。他说:“如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摆弄一下,不会有太多的发展。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玩得很好,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工作,专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几年前,西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2015年初,西树离开他从小生活了十几年的厦门,来到广州。
指尖上的世界
刚开始从事微缩创作的时候,家里不是很支持,朋友们也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担心西树的生活会有问题,怀疑他是否能靠这个来养活自己。
“一开始确实非常辛苦,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遇到各种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当时,国内是没有这个职业的。”西树说,“微缩创作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则发展得比较早,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西方有一些专门的博物馆收藏袖珍作品,比如里昂国际微缩电影艺术博物馆。”
西树介绍说,微缩模型与实物最常见的比例是1:12,这也是最适合肉眼观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小东西的体积都是原物的1/1728。一套袖珍作品往往包含百余种零星物件,每件都要精确符合比例,这对于没有学过美术和建筑设计的西树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他说:“要想把场景做到逼真细腻,不仅要处理好所有细节,还要注意尺寸,保持每个物件都以相同的比例出现。”
谈及创作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西树表示,那往往出现在制作古旧器物的时候。
“通过制作传统老家具,我发现过去那些无名的匠人实在太了不起了。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很难静下心去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到极致。我曾经做过一个明式椅子,过程非常痛苦。我必须做得格外精细,否则我会感觉对不起他们。”
成长的道路上有坎坷与困惑,也有惊喜与骄傲。2012年,西树创作了《弘一法师的寮房》这部作品,里面有个陶瓷笔洗,非常精美,就像一纹水波。第一次做的时候,西树用了微缩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上色,虽然做出了瓷器的质感,但和弘一法师真正用过的笔洗比起来就显得差了一些味道。后来他自己研究烧陶,终于做出了非常细致的冰裂纹。提起这次突破,西树格外开心,“要知道现实中的工艺尺寸是不能采用的,景德镇瓷器上的冰裂纹如果放到微缩作品里将会非常巨大。”
《霸王别姬》是西树的代表作之一,其灵感来自于同名影片,这个作品在很多城市都展出过。说到这部作品,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霸王别姬》表现的是曲终人散,所以戏台上的凳子和桌子都是凌乱的。有一次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布展的时候,我正在一边忙别的事情,突然听见馆长惊叫了一句‘你在干什么?’我过去一看,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义工,拿着一把很长的尺子,将所有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原来,他以为这件作品被别人不小心碰乱了。这个小插曲到现在想起来都还很有意思,可惜我当时忘记给戏台拍张照片,因为它从来就没有那样整齐过。”
“收到太多私信,问我看什么教程,学什么专业或课程。我没有秘籍,也没有特别的老师。如果有,那就是生活。我怀念童年夏夜,就去做一张真竹榻;想做水桶,就去箍一只木桶;想念爷爷,就做记忆里的柴刀。我的老师,是过往生活,是父母,是初夏的玫瑰,是隔着遥远时空的无名匠人,也是温暖模糊的童年记忆。”这是西树写给网友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他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说实话,我并没有什么技法可言,想表达什么就去做什么,就是这样简单。”西树说,“材质方面,我争取尽量还原,原物是木头就用木头,是竹子就用竹子。至于创作灵感,通常来自于生活本身,可能是儿时的经历,可能是听来的故事,可能是旅行中的感受,也可能是一部电影。”
最近,西树创作完成的《老巷旧梦》就是一个典型的追忆时光的过程。西树说,2015年3月在贵阳参展的时候,主办展览的香港驻成都经贸办希望他能够为11月在成都举办的微缩景观展创作一部作品,于是邀请他去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宽窄巷子。西树本打算以这个景点为题材,但去了之后发现那里已经非常商业化。虽然巷子的布局还在,但昔日的生活痕迹已荡然无存,类似于北京如今的南锣鼓巷。后来他去看了一些成都的老巷子,稀少且破碎。“高楼大厦间夹存着一两栋孤零零的房子,可能因为是民国时期的优秀住宅才得以保留。”
西树说,“宽窄巷子的早年样貌已无从考究,再加上我并没有在那里生活过,所以根本做不出来。这个地方在改造之前很少有人关注,所以没留下什么影像,难得有一些照片,年代也并不久远。于是我对作品反映的时间段做了一个模糊的处理,大约定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样子。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每隔几年城区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很多东西随之消失。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点可惜,所以我决定选择老巷作为新作的题材,恢复它们从前的面貌,表现那里曾经的生活。”
“我想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条难忘的老街、老巷,或者说老胡同、老弄堂。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来不及道别,它们就都不见了。《老巷旧梦》是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一个缩影,没有准确的时间,也没有具体的场所。”西树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初衷,“我希望能挖掘出一些温暖的回忆,让大家好好地回味那些来不及告别的时光。”
平时,西树主要用微博跟微缩艺术爱好者们互动。
“我可能是微博上最早得到认证的这个行业的创作者之一。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我真诚地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虽然目前的粉丝数量超过15万,但我不会考虑走商业路线。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西树表示,他不会追求量产,不会为了赚钱而去做重复的东西。
他说:“创作和参展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创作周期之外,我会接受少量的作品定制。2015年我在微博上开了家‘微花店’,每月一次,虽然也会出售些迷你的花器和家具,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跟大家交流。每期‘微花园’的布置都不一样。有一期我做了一张民国时代的茶桌,真的是用100多年的老木头做的。老家拆迁的时候,我爸帮我收集了一些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都是陈年好木头。我把它们仔细地挑选、切割,按照明式工艺做了一个茶桌,放在微花店里面摆东西用。”
西树认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最多只能接受作品定制,同时分享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我觉得这样会比较有诚意。至于费用的收取,则是对时间成本的补偿。制作这些小东西在材料方面其实所费不多,主要是耗时。”西树补充说:“袖珍创作对我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