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水城县草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草产业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改变农民观念科学种植,提高效益;草产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综合发展之路;重视营销,建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关键词:水城县;草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全县南北长96.8公里,东西宽68.8 公里,土地总面积 3584.0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328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8%,旱地为9506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0%;园地271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6%;林地1313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森林覆盖率为26.7%;牧草地31239.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建设用地面积107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水域313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其它用地(含未利用地)面积为30976.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起伏大,以强切割中山及高中山为主,海拔635-2867米。属中亚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年降水量为1100-1300毫米,年日照时数在1369.9小时,平均气温12-17℃,无霜期210-340天。
水城县的气候、土壤、降水量、日照等均适合各科优质牧草的生长。发展牧草产业,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带动畜牧业、草产品加工业、食品业等的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发展水城经济,是最具活力的产业。
1 发展草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水城县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和石漠化治理县,同时也被省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重点县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县,国家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草代粮,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为水城县发展草产业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1.1生态环境要求
种草比种树具有更大的适度性和比较优势,退耕还草是水城县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种草和减少水土流失,草可以将土壤中的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增加土壤中氮、磷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草地上种灌木,然后再视土地的成熟程度有步骤地植树,建立最佳生态。屏障和生态覆盖,提高整个区域生态效益,可有效改善水城地区的生态环境。草地具有很强的固土和涵养水份的能力,培植草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1.2经济发展需要
由于受“重粮轻草”观念的影响,种草在大农业中没有地位,更没有作为一项独立产业来对待。草产业后续潜力大,扩张空间大,可延伸性强,具有综合发展的高效益。由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量和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易与养殖业结合,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 ,发展草产业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牧草是一类易再生、多功能的多效益的作物,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2.1市场前景巨大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近几年牛羊肉消费量以80%的速度增长。国家学生奶工程的启动与进展,也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大发展。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迅速发展畜牧业急需草产业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其次,国内、国际市场对草产品需求大。目前我国高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现在主要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和进口蛋白蛋白饲料来解决。据农业部有关部门预测,2014年达1600万吨,统计数字表明,苜蓿草产品在我国年需求量为300-500万吨,国际市场需求量为500万吨,预计尚存700万吨的需求空间。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为主要出口国,消费市场基本集中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从美国、加拿大进口草产品运费高,且同等产品价格比我国高1-1.5倍,因此仅在亚洲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100万吨以上,这为水城县发展草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1.2.2经济效益好
草产业低成本、高产业良好性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种植牧草既满足了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又可形成较为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水城县的一些地方,种1亩草相当于5亩草粮食的收益。种紫花苜蓿与种粮相比,不仅降低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且每亩可增加收入850多元。同时,还可大力发展设施养殖,用蛋白含量高的苜蓿喂养牲畜,可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肉蛋奶质量,提高屠宰率和产奶量。以草促畜、以畜带草,提高附加值,既促进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2.3自身优势
全县草山草坡面积81.3万亩,连片草场面积69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12万亩,农作物秸秆80万吨,作物藤蔓、绿肥、野生牧草及人工栽培青饲料,若能充分利用,至少可养300万个黄牛单位。有些荒地大面积连片,地面平坦,适合机械耕作,有利于规模经营,开发种植牧草有明显的土地优势。气候独特,冬暖夏凉,牧草营养成分高,水城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发展草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县科技实力强大,有畜牧科技人才200多人。还有实施人工牧草种植20多年的历史。
2.草产业发展现状
2.1草业发展处于兴旺状态
正在水城实施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每年投资1000万元,种草1万亩,肉牛基地项目,石漠化治理种草养畜项目、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林下下种草养畜项目等及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兴起,带动草产业的大发展,到目前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2.75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农民认识不足,思想保守
“种草用闲田,喂畜用秸秆和野草”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古以来就种粮食。农民没有把草作为商品来对待,更不会把草像其他农产品那样精耕细作。如果销售市场不明朗,农户顾虑多,草畜不配套,无项目带动的种草决心不大,更不可能退耕还草。在生荒地种草出苗不齐,长势不旺,效益明显受到影响。
2.3草产品加工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低
“种草不如种粮有保障”,除项目区外,农民种草只是为受灾时或季节性牲畜的补饲,各家零星附带,自给自足没有大面积连片种植。牧草收割后,不能进行技术加工,制成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量少露天存放,导致牧草营养成分损失,质量下降。农民信息闭塞,区域位置偏僻,交通状况差,无牧草收购企业,农民卖草难,打击了农民种草的积极性。
2.4种草投入不足
水城县除利用国家项目资金购买草种给农民种植外,均无钱购草种给农民种植,然而农民又大多数无钱购买草种,所以牧草种植推广难度大。
2.5草畜不配套
如上级有少量草种投放给农民种植,又无钱购畜,造成有草无畜,使牧草浪费,土地未种粮,减少农民口粮地,影响农民种草积极性。
3.发展草产业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改变农民观念
一个产业的成熟和壮大,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草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政府行为的着眼点应当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性,以草业市场为调控对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各种社会服务,给予绝对的优惠政策。规范市场,改变新开发荒地的生产条件,让农民积极去开发荒山、荒坡、二荒地、轮歇地种草,扩大种植面积,本着“谁开发、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尽可能的扩大退耕规模,引导农民种草,奠定草产业发展的基础。
3.2科学种植,提高效益
推广和使用优良品种,科学种植,对于那些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能较强的种子,要积极推广并建立品种基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牧草产品加工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经济技术合作与开发力度,重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走精品发展战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户,普及种草科技,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草业生产基地,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3.3草产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综合发展之路。
规模化种植是草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要依靠生产基地的建立来实现,基地应有较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的生产能力。在项目区应建设大面积的连片草场,在非项目区,以户为单位的组织生产,形成草专业村,专业户的产业格局,形成应有的规模。在市场引导下,通过典型示范和龙头企业带动,吸引县内外资金投资草业开发,形成一批草业开发实体和牧草种植基地,实现草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3.4重视营销,建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设施,电子网络信息,及时发布水城县种草情况,招客上门,并积极参与有关商贸会、交易会,尽早尽快签定合同。培养一批精明强干、精通业务、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销队伍,在省内外其他草业集中产地建立信息与销售网络,建立水城草业网,在中国草业网等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派基层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去国外学习、宣传,促进当地草业发展。
总之,发展草业是保护生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将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相结合,真抓实干,坚持科技兴牧,草牧并举,草畜配套。促进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发展水城特色经济,促进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