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浅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信息学科的培养模式

作者:康劲松 杨纯义 朱琴跃 刘静娴

康劲松 杨纯义 朱琴跃 刘静娴(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 20180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在面向国际型人才培养方面,单一本土化的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在产学研链及校企合作方面与国外优秀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围绕大学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基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的实地调研,以信息学科为例,介绍了亚琛工大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比了我国电气工程学科在课程设计、知识面拓展方面和德国培养方式上的异同,并提出了中德学校之间开展双学位合作项目的培养计划,最后做出了详细阐述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德国工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合作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B

Discussion About the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RWTH Aachen, Germany

KANG Jin-song YANG Chun-yi ZHU Qin-yue LIU Jing-xi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ain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Has initially formed a multi-level, multi-disciplinary, multi-typ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in resp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single localized training methods still have some drawbacks and loopholes. There is still a gap compared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research chain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Aachen(RWTH Aachen), Germany. Take the information subject as an example,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RWTH Aachen.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on subject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knowledge expanding method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Proposed the cooperation project of dual-degree training program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universities. Finally, made som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in Germany;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cooperation of dual-degree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深化加速,传统的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漏洞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低等方面。为此,许多学者在研究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时也纷纷意识到传统的单一化的本土式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德国的大学模式由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和以柏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工科大学构成[1]。研究型大学倡导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二者统一;教育与研究二者统一;科学统一的“洪堡原则”,然而单一的研究型大学并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 这为工科大学登上德国高等教育舞台提供了契机。德国工科大学的研究以“技术科学为中心”,其办学理念的显著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产学紧密结合,②科系设置与工业化切合,③课程内容与工业化紧密相关,④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⑤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有机结合,⑥政府、社会与学校形成有机整体[2]。

那么,我国高校传统的授课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优化改善呢?德国工科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思想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对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地调研与一些教育交流项目的建立,下文以信息学科为例,提出了一些对高等教育制度优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二、亚琛工业大学历史背景与学科建设

亚琛工业大学位于德国最大的州北威州的亚琛市,是德国最大和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也是世界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亚琛工业大学成立于1870年,前身是皇家技术学校,最初是一所培养工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工程师的技术学校。于1880年正式更名为莱茵-威斯特法伦工业技术大学,简称RWTH。大学建立之初共分3个院系:采矿及冶金、机械工程及普及科学、数学及自然科学。1900年,学校升格为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亚琛工业大学稳步发展,并增加了哲学、教育等人文科系。现在亚琛工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以理工科为重点,基本已经涵盖了综合性大学的所有专业。分别为数学、计算机科学及自然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地球资源与材料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哲学院,经济学院,医学院10大学院。现在学校已经拥有超过30000名学生,400余名教授以及7000多名教职员工,其中还包括6000名来自1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

亚琛工业大学素以面向应用和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著称。现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9所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之一、4所欧洲顶尖理工类大学的战略联盟(IDEA联盟,其余3所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之一、TIME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亚琛工业大学理工科实力强劲,电子、机械制造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国第一,计算机、建筑、物理等学科也在德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三甲,融合了生物,化学和医学的学科也在蓬勃发展。

亚探工业大学是现代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发源地和许多工业发明的诞生地。第一架全金属构造飞机、飞行器测试风洞、第一个粒子加速器和柴油机滤烟器等,都出自于此。迄今为止,亚琛工业大学已有5位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该校优质的人才培育体系和260个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所吸引了许多著名公司,欧洲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爱立信德国总部、福特欧洲总部、三菱德国电子中心、福特、飞利浦、微软、联合科技等高科技公司均设在亚琛工业大学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亚琛工业大学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科学精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中国教育部前副部长韦钰、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等均毕业于该校。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的,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的计划。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资助在特定大学的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加强大学间项目间的合作;加强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大学的合作研究。亚琛工业大学两次入选精英大学并符合全部三个层面的资助标准。共有三项精英研究集群和一项精英研究生院得到资助。亚琛工业大学正向着综合性跨学科的杰出工业大学稳步迈进[4]。

三、亚琛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亚琛工业大学的60多个专业拥有近3.5万正式注册学生;这些学生都以理工硕士、文科硕士或国家统一测试结业。亚琛工大另有多种深造或补充专业课程、学位后课程以及各种学习项目,为求学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学的科目表几乎覆盖了所有老牌大学可以提供的专业。5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技术工程专业,如机械制造、电子等;18%左右理科专业,如数学、物理等;余下的学生则各有10%在文科系、经济系或医学专业就读。为了适应当前的国际需求,亚琛工业大学在坚持以往一贯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新开了一批英文授课硕士学位,使大学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与国内诸多院校的学制和培养模式不同,亚琛工业大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的教育模式。亚琛工大在工程研究领域能够涉及到多个方面,相对他们的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以亚琛工大信息学科本科专业为例,本科生在校学习共6个学期,三年时间,毕业设计时间为3个月,学分总数180。其中,前4个学期主修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120,全部德文教学。在这4个学期中学生将接受密集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并且要顺利的通过课程考核。在第4个学期开始,分课程模块,学生根据方向选择所需的课程模块,共有四个方向,分别是:微电子和纳米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力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亚琛工业大学信息学科的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亚琛工大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并不会深入地涉及相关学科的某个或多个应用领域,而是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去深度探索亚琛工大所提供的诸多领域。深入地探索正是建立在前期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课程的学习之上。第四个学期开始,亚琛工大将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研究学习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课程模块。这种大学教育的模式能使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多样化的选择,有益于今后在就业市场中面对新的挑战。有兴趣的同学有可以早早就涉足相关教师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亚琛工大的教师有许多是国际领域内的行业的良好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来步入高素质技术专家,他们的外部资金实力和职业生涯更好的条件。

表1亚琛工业大学信息学科的课程安排

四、中德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异同

中德工程类高等教育的学制基本相同,学位体系基本一致,均采用学分制,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适当设计了自主选修可的制度,部分高校也采取了双学位的主辅修专业办法。

课程安排上,双方学科专业均相近,国内院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C++程序设计、电路理论、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数字物理方法与亚琛工大类似。区别的是,院校在学科制度及安排之间仍有一些差异。亚琛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学制为6个学期,而国内院校为8个学期。学士学位论文的时间安排国内院校为6个月,亚琛工大为3个月,同时,亚琛工大学生还需完成两个工程项目。第5、6学期的课程安排中,国内院校的总体课程数量要多于亚琛工大,但是电子材料与器件,系统理论,电磁场理论基础这三个方向能够涉及的院校比较有限。

其次,与德国相似,我国目前也在进行“卓越工程师”项目的试点,试点过程中,许多学校也借鉴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模式,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实践教学,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强调学生在进行工程教育的同时,兼顾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与德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最大区别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国高等理工类院校的教育模式由教育部主管和制定,教学过程中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而工程师资质的评定则由国家人事和社保部门负责,工程师是面向行业企业[5]。这种管理与使用不统一的格局,势必会带来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关系脱节的问题。学校教育完成后,学生还不是工程师,在继续学习培养成为工程师的过程中,谁来培养?在哪里培养?培养多久?最终认定等问题仍不够明确。反观德国,以亚琛工大为例,多个研究中心与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部门和技术中心均设立在学校内部,产学研能够真正的紧密结合,而且学科培养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并没有外力作用干涉,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清楚,学生等够得到足够的项目工程实践,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锻炼出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拓展了现代工程领域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知识,能力出众的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工程的领导和决策环节,锻炼项目管理素质。

五、双学位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参考亚琛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院校相应专业目前的培养机制作对照,经过与亚琛工业大学ETIT学院的协调,制定了一种双方共同开展本科生双学位教育的项目。以信息学科为例,具体的操作方案如下:

1、双方交换学生的年度安排模式,主要是毕业设计论文,双方互认可,最后获得双方的学士学位。

2、愿意接纳中方提出的每年派出若干名本科生到德国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亚琛工大每年相应派出本科生若干名,交换生在对方院校的学习时间为2年。

3、为了使得交换学生更容易适应,双方对本科生阶段前四个学期的课程需进行交流和协调。

当然,交流计划中需要考虑双方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交流学生在正式入学前需用一年时间进行语言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的汉/德语水平无法适应上课节奏,由此学制也相应增加一年。

此外,作为后备选项,还应为双学位项目设置退出机制,由于将计划每年派出学生,且每批学生在亚琛工大学习期较长,在德人数也较多。考虑到亚琛工大有些课程的及格率很低,有的课程及格率不到20%。假设有学生在德国的两年时间,没有达到亚琛工大的要求,可以申请退出双学位项目,返回本校继续完成本校剩余课程的学习。

六、结论

鉴于我国目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本文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对比了中德工科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异同,并探讨了双方的双学位教育培养项目,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66-68.

[2]李帆,张志军.德国工科类大学教学模式与启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107-108.

[3] RWTH Aachen-Wikipedia?

[4]全守杰.德国工科大学模式:轨迹,特征与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3): 41-45

[5]沈小娟.中德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比较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1(3): 109-111.

 

阴极发光与粒度分析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某轮冰机频繁启停的分析及排除

变电站设备常见故障分析与维护对策探讨

船舶冷库制冷系统冰塞故障分析及处理

小伙伴们的争辩劲儿哪去了?

煤矿管理人员行为安全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