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创新为“中国制造2025”垒实基础

作者:文/本刊记者 杨筱卿

创新为中间制造商带来什么价值?为产业链带来什么价值?进而为中国制造带来什么价值?不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创新。

文/本刊记者 杨筱卿

直到“供给侧改革”如潮水般袭来,中国制造业的气氛依然迷茫压抑。因为云山雾罩的概念之下,大家依然没有看到路径。

这种状况着实令人堪忧!改革开放近40年中,中国制造业已经养成了通过模仿,依靠低成本竞争,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营的习惯,因而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标准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所以,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依旧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在国际上,更是无法冲击高端市场。国家启动的“供给侧改革”,无疑为企业提升品质,改善产品供需结构提供了重要战略方向。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创新来解决。尽管本文锁定的是中间制造商这个主体,但创新应该成为任何企业主动实践的。创新能为中间制造商带来什么?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制造业,又会产生怎样的推动力?

创新扩大赢利空间,立足价值链高端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就是给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乃至增值。

如今,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只有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乃至增值来达成,这些价值包括产品的品质、品牌、服务等。而在过去,大量中国企业的成功依赖于投机、模仿、价格战,要获取利润,只能降低成本,如今成本越来越高,因而企业的盈利空间大为收缩。依靠创新,则会为产品或服务带来高附加值,而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也可以使过去粗放的管理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无论是高附加值还是高效运营,都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盈利空间。

同样,企业通过创新,能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之后,企业才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过渡,从而进入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创新提升产业链品质,改善产业链生态

在产业链中,每个企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它们或是配套关系,或是互相提供服务。而对每个企业而言,既是竞争者,也可能是合作者。而中间制造商,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纵向联结产业链的上下游,横向联结产业链的其他企业,它的创新不仅能使企业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也将会推动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产业链的品质和价值。

而在过去,产业链遵循的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而盘剥压榨对方,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再奏效。因为,如今单一企业单一创新并不容易,要想创新,则需要联合公司内外,产业上下游,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研究机构等,进行协同合作。

要合作创新,就需要本着开放共赢的心态,将每一个组织和机构都视为合作伙伴,建立良好而高效的协同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可以改变以往恶性循环的产业链生态,从而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创新创造新供给,盘活产业链

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通过创新来创造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效益,同样会盘活整个产业链,而且还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举个简单的例子。乔布斯在推出iPhone手机之前,大众对手机的需求是比较模糊的。而自从iPhone推出,就创造了源源不断的需求。平板电脑也是如此。苹果创造的新供给不仅使它自身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同时带动了一大批产业链,比如依靠苹果发展的供应商,以及它在中国的代工厂富士康。

无独有偶。英特尔作为IT厂商的供应商,在供应链中居于中间地位,然而,它每次在技术上的升级,都会引领电脑在配置上的升级,从而间接创造了新供给。

创新须把握即将到来的趋势

“供给侧改革”是政府促使宏观经济恢复以往的高速增长而推行的切实方针。在供给侧改革中生存并更好地发展,是企业家亟需思考的核心问题。

然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也不能为了应对改革而改革,以及只想着如何解决眼前的困境。目前如火如荼的智能制造以及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的倒逼,都对身处制造业的中国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企业家必须把握这些趋势,将其与自身的创新结合,使企业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要求对于中间制造商同样重要。

如此,中国制造业才会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才会如约到来,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低人一等的局面才会有所改观。届时,或许国人将不再一窝蜂地去日本购买电饭煲、马桶盖,而是外国人到中国购买Made in China的高端产品。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就是给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乃至增值。摄影 刘奔

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通过创新来创造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效益,同样会盘活整个产业链,而且还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