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沙特《利雅得报》、埃及《金字塔报》和伊朗《伊朗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在不同场合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对解决中东问题及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导向。
一是标本兼治,这是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的根本途径。问题就像疾病,不是一天得上的,背后的原因也千差万别,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绝非易事,博大精深的中医之道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路,那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综合施策,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亦如此。在中国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固本培元,提高地区国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习主席所说,“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近期突尼斯失业青年叶海亚维自杀再度引发暴力骚乱,这和五年前布瓦齐齐自焚引发突政权更迭何其相似,根本原因就是没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发展议程,通过带动相关国家尤其是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来促进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从沿线不发达、没人愿去投资兴业的地区起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点即是以发展谋和平。
二是强调和合,这是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的主要手段。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产生的问题日趋增多,各国围绕问题解决之道的博弈有所加剧。面对问题,一些国家推崇并使用武力。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矛盾变得更加激化、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司马法》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显然,依凭武力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很可能导致自身走向衰亡。面对当前国际和地区问题,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为其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和”就是和谐、和平、祥和,“合”就是结合、融合、合作。中国主张,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首先要顺应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大势,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努力做到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分歧。虽然针对一些问题,特别是国内冲突问题,对话过程可能漫长,甚至会出现反复,但一旦各方形成共识,其取得成果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也最可持续。正是基于此种判断,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总之,唯有秉持和合思维,摒弃零和思维,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三是包容互鉴,这是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基本前提。很多国际问题难以解决,既与有关国家唯自身利益和价值偏好至上有关,也与不同文明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角度与方式存在差异有关。墨子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不同文明要“交而通”,不能“交而恶”。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世界文明多姿多彩,唯有和而不同才能和谐共存、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灿烂华章,也是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基本前提。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应该如此,任何两种不同的文明都应如此。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各国面临的国际和地区挑战有增无减。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这是世界对中国的希望和期待,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