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世界

全面升级的中欧关系已现雏形

作者:■ 周弘/文

中欧之间持续的和平发展合作关系将使中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出现形式各异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和欧盟共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典型范例。

■ 周弘/文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与国际格局中“地区”的互动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态势,中欧关系、中拉关系、中国东南亚关系、中非关系等都展现出明显的转型升级趋向。中欧着力建设四大伙伴关系、中拉论坛正式启动、中国东盟积极打造自贸区升级版、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都是这种新兴趋势的体现。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与各地区互动的新动向、新发展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本刊首先从中欧关系和中拉关系出发,邀请国际问题研究知名学者进行系统剖析,以供读者思考。


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为契机,中英两国迎来了关系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图为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

2015年是中国和欧盟(欧共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40年的纪年。回顾中欧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扩大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赢和战略依存态势已经形成。中欧关系在全面进取、积极有为的中国外交格局中不仅格外重要,而且别具特色、十分充实、异常活跃。在欧盟经受欧债危机、乌克兰困局、移民危机、恐怖主义多重困扰之际,在中国经历“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欧关系的积极推进和提速升级不仅是中国和欧盟发展的利好,也给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动能和经验。盘点2015年的中欧关系,亮点可圈可点。

在多重合作中出现结构性升级

40年的岁月见证了中欧关系在多个领域里的合作发展。欧盟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之间的贸易额节节攀升,并向着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一万亿的目标推进。

伴随贸易量的增长,中欧之间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换代升级,从最初的简单货物贸易,稳步地向中高端技术合作、服务业合作以及投资合作发展,中国的产业调整更是带动了中欧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绿色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十三五规划”遇上欧盟的“战略投资计划(容克计划)”,“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英国制造2050”等发展目标高度相似,双方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的机遇和成效都大大提高。2015年,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中欧经济合作再度升级,中国参股《容克计划》,丝路基金投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人民币在欧洲发行主权债券,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支持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中欧决定建立共同投资基金。中欧经济关系的一再提速、持续升高、不断深化,一方面助力欧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成就了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使中国和欧盟成为名副其实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增长伙伴”。

强劲而活跃的经济关系不断推动中欧关系向多重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在过去的40年间,中欧从贸易伙伴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双方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以及合作平台的建设扩展到了70多个领域,建立了中欧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之间的各级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增进了双方的政策协调和改革互鉴,便利了经贸活动、技术创新和投资合作,推动了政党和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涉及到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促进了人文交流到人权对话,搭建了促进合作、管控摩擦的各种平台。中欧之间实现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直接交往,渠道空前畅通、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达30多万人,每年往返于中国和欧盟的人员往来达到600多万人次。无论从经贸合作的数字,人员交往的频率,还是从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中欧关系都超过了中美关系,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双边交往所不及。

主流话语悄然发生改变

2013年,习主席访问欧盟时将中欧关系概括为“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旨在重新梳理并定位中欧关系。这一重新规范不仅全面定位了中欧关系,使有关中欧关系的传统话语和思维定式为之一变,改变了观念与事实脱节的现象,扭转了消极固化的思维方式,激发了积极寻求共同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索,使有关中欧关系的舆论悄然发生变化。

2015年,随着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四大伙伴关系”,也随着中欧各界从增长、改革、和平和文明等角度找寻中欧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博弈和对冲的理念逐渐开始让位于包容和共赢。在务实合作中竖起“合作、创新、实践”的旗帜,提出“绿色实践”的口号,在学术交流中探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与社会变迁”等实际问题,在互联网会议上聚焦“交流、合作、互信”的数字经济合作方式。来自中国的“渝新欧”、“郑欧”、 “汉欧”的列车争前恐后地将商品运往欧洲。越来越多的航班、海轮和网络架起中欧之间新的桥梁,一股热情的、渴望和平、寻求发展、合作、理解、创新、联通的暖流指向欧洲,蔚成风气,并得到来自欧盟各个方面的积极回应。助力合作双方的发展,探讨彼此关注的改革,维护命运攸关的安全,磋商平等互鉴的文明,培育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渐成时尚。

合作机制出现创新建构

在合作共赢的主流中,在各行各业促进合作发展的态势下,中欧之间的合作机制出现新的建构。

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工商峰会上表达了中国参与“容克计划”的能力和意愿,表示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参与欧洲交通网络建设、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洲大陆桥等基建项目,同时欢迎欧洲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分享互联互通平台。仅仅三个月后,一个中欧联合工作小组即宣告成立,来自中国和欧盟的专家开始共商联合工作的方式和合作开发的具体项目,共同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平台”。欧盟还设立了透明的投资项目数据平台(EIPP),汇总欧盟当前和未来的投资项目,提供所有项目的相关信息,向欧洲和中国及其他投资者开放。面向全球,中欧通过务实合作,发展共同利益,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多边层面上,亚投行的建立为中国和欧盟乃至所有的创始成员国带来了又一个共建共享的机遇。亚投行的规则建设融入了多国利益和方案,汇集了各国的智慧和力量,这使亚投行的治理成为一个超国家的多边治理机制,一种体现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机制。

民众和企业正在成为中欧关系的主要推动力

2015年,欧洲企业网络(EEN)正式落户中国青岛,业务范围覆盖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八省(区)市,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企业与欧洲市场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挖掘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潜力,帮助中国北部地区中小企业开拓欧洲市场,引进资金、新产品、技术和人才。在中欧之间,类似的帮助中国企业走进欧洲,或者帮助欧盟企业走进中国的机构又何止“欧洲企业网络”一家?在中国和欧洲的企业之间、大专院校之间、智库之间、媒体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成千上万的合作项目和交流议程正在启动和进行,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商人和访客往来于中国和欧洲,传递着有关中国和欧洲的各种信息、交流着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洽谈着新的合作协议。这些民间往来推动着中欧间航空交通的发展、商业和旅游业的兴盛,也成为中欧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推动力。

对欧盟成员国外交各具特色、良性互动

中欧关系不同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特点还在于其结构的复杂、角度的多元,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多引擎推动和多领域发展。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主体可能是一两个大国,也可能是欧盟中的一个地区,或欧盟机构。中欧关系的突破点可能出现在由欧盟机构主导的政策领域,也可能出现在由成员国主管的其他政策领域。因此,与欧盟发展关系就需要全面统筹、均衡发力、重点突破,而不忽略任何机会和可能。

基于对欧盟特性的了解,中国的对欧关系既涵盖了大国政治和多边舞台,也针对西欧大国、中东欧、南欧和北欧的不同优势和需求,发展起形式各异的合作。2015年,中国不仅表示了对欧洲一体化前景的信心和支持,承诺继续持有欧债,而且通过投资“容克计划”直接参与到关系欧盟未来发展的内在进程中。在双向投资、贸易便利化、投资环境、数字经济、网络安全、可持续投资、发展战略对接、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进展迅速。

除了与欧盟机构的合作外,中国与西欧大国的合作各具特色,实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中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了高水平的战略契合和互信。德国成为亚投行第四大股东,支持人民币进入SDR,欢迎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赞同中欧进行自贸区可行性研究,乐见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进展,两国还在合作发展智能技术。中国和法国则计划通过“欧洲技术加中国产能”的模式,开辟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核电和高铁等领域里的第三方市场,让“互利三赢”的方式促进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替代所谓“民主折冲”、“利益竞争”的过时舆论和交往方式,为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开辟新路。

2015年,中英关系风光潋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受到了英国各界最高规格的热情接待,中英双方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贸易和投资、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合作等诸多领域签署了50多项协议,协议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了第三方的参与,而且还有伦敦政府为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核电项目提供投资担保。中英开启了双边关系的“黄金时代”。

中国对欧洲的特色外交还包括了与南欧、北欧和中东欧地区的优势互补关系。2015年,中国海洋局的官员邀请来自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马耳他等南部欧盟国家的同行,共同研讨全方位海洋合作的未来。中国的青年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会同来自北欧国家的伙伴,共同举办了“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全面展开,中国领导人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以“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为主题,共同商讨如何加强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质检、人文等领域合作,中国企业和16国企业、中国智库和16国智库还分别举办了以合作共赢为主题的论坛。有的中东欧国家加入了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行列,有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匈塞铁路工程启动,中国投资的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了中东欧的发展需求,也得到了欧盟机构的理解和支持。

对欧盟成员国外交极大地丰富了中欧关系,在中欧政府、企业、民间之间日益加深和形式各异的合作织成了一张纵横交错、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合作关系网。

全球层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展加深

2015年,中国和欧盟继续在全球层面开展合作,加深了“和平伙伴关系”。中欧共同努力,促使伊核谈判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中国和欧盟为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协议承担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欧开始共同探讨G20框架下加强贸易投资机制化建设、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强化全球价值链合作、改善贸易投资环境的方案。中欧还分别承诺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在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方面,共同努力并做出各自的贡献。

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新的发展大有可期。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时引述了莎士比亚的名句“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用以喻示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未来。当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并有望在近期达成协议。这项协定将在更高水平上规范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使中欧之间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对外投资身份定位、公共采购标准、贸易投资便利化等许多问题上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并将成为中欧关系逐渐迈向深度融合新阶段的标志。

更深度的融合将带来中欧之间更深层次的交往,包括技术和环境标准、劳工保护、企业责任、税务征收、人员素质、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也会浮出水面。中欧之间更深度的融合还需要面对各种隐患和风险,例如欧盟内部的政治变动、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一带一路”沿途的安全、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美国因素的干扰等,都可能成为中欧深化合作道路上的挑战。

随着中欧之间更深度的融合,中欧也将更加深度地融入世界。中欧合作的项目、投资的产业和经贸合作开发区,都需要适应所在地的市场法律规范,适应所在地的政策和文化,这些实践也将给世界带来全新的示范。

中欧之间持续的和平发展合作关系还将使中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出现形式各异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和欧盟共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典型范例。《尔雅·释宫》云:“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中欧关系经4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走上了康庄的明道坦途,即使有横斜迂曲者,终不可逆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责任编辑:苏童)

 

全面升级的中欧关系已现雏形

第 17 届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述评

菲律宾的政治生态与 2016 年大选

政治引领把握关系大局,交流合作共谋双赢前景

实施工业 4.0 对于德国经济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

政党交往风帆鼓,整体合作破浪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