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学生博览·映象志

拒绝别人比求人更难说出口

作者:洋姐
付洋

杂志资深编辑,专栏作者。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辅导与答疑。

洋姐好!我是一名初中的学生,感觉越长大,烦恼越多。最近很多烦恼都纷至沓来,自己一个人憋在心里实在是不好受,只好找洋姐你倾诉,希望洋姐能开导开导我。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闲暇时间登了下Q,然后看见Y同学发来一条消息。平时我们并不怎么联系,在现实中也很少打招呼。Y同学询问我,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因为他并没有来参加,所以我很耐心地解释给他:“我们学了很多东西,有精神方面的,如团队精神;有学习方面的,我们学了日语、韩语、物理……”

后来,他突然问我有没有借到下个学期的书,我回复“借到了”,然后他就说:“借给我,谢谢。”想到我自己也有需要,况且这书也不是我的,于是就委婉地拒绝他:“可是,我也需要用,你去找别人借吧?”但他仍然不死心:“我不知道找谁借,他们也不一定借给我啊,不然我还用找你借吗?”我提出建议:“或者,你可以去书店借啊。”再然后,他似乎不耐烦了,气愤地说:“你说用用用,其实根本就不用,教材都改了,你还用什么!”我礼貌性地解释:“我知道你需要学习,但我也同样需要,你能再想想办法吗?”最后他回复:“不愿借就算了,说得好像我求你似的,谢谢,收回。”然后,他的头像就变为灰色了。

和他聊完之后,我内心很不是滋味,忍不住吐槽:唉,老大,你能讲理不,我帮你是人情,不帮你是本分,我欠你什么了,干吗要受你的气?你自己不善交际,人缘不好,至于把气撒在我身上吗?教材改是改了,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啊。我不用,我借来干吗,难道你需要学习,我就不需要学习吗……(在此省略无数条吐槽)

对于这样的人,我也是无语了,平时又不与人多交往,只在需要时才想起别人,请问这样真的好吗?

最后,祝洋姐工作顺利。

洋姐说: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需要我们做的如果不是举手之劳,我们内心里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拒绝,因为如若我们提供帮忙,必定会给自己招致本不存在的麻烦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借钱不还),而这些本来是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的。所以对我们而言,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拒绝。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你会发现不管请你提供帮助的这个人平日里与你关系如何,只要这个忙是你有能力帮但却没帮的,你就会在心里觉得十分不自在。道理你都懂,“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可就是过不去心里这道坎。如果没有这份拒绝他人后的过意不去,对方几句无关痛痒的抱怨,也不至于激起你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你与他并不熟悉,他是多么不讲道理的人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对他诸多的吐槽里暗藏的是对自己没借给他书的解释,反映的却是你不借书给他的不安。

青春期的许多烦恼都与这个年龄段有关,大多数一模一样的事情换到童年时或者成年后就不是问题,但是你这件事不一样,它与年龄无关,洋姐也经常面临类似的心理窘境。洋姐家里有一些书,每当有亲戚朋友到访的时候,就不免有人要提出借两本回去看。内心里,我是不愿意借出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有去无还,但一个简单的“不”字说出口却如此艰难。这是一种很多人都有的人际焦虑和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不满足对方的要求,对方就会不喜欢我们,不再理我们了,就像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跟我们说“你要怎样怎样,否则我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一样让我们恐惧。

不同的是,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除了服从便无能为力的小孩,对方也不是可以控制我们喜怒哀乐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能力看清如果对方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他说了一次“不”就断绝了和我们的关系,客观上也是帮助我们清理了朋友圈不是?自然,道理不难理解,只是要运用得得心应手还需要一次次地练习,希望你下次拒绝别人的时候,内心里会有更少的纠结。只是,你想要没有纠结,洋姐可以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

 

最是人间烟火气

口袋里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

拒绝别人比求人更难说出口

高三该有的状态

我是大嘴巴

小林骗了所有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