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综艺报

寻找移动社交的下一个机会

作者:文/冯珊珊
社交应用是用户在移动端的主要应用之一。在方兴未艾的社交App市场,从大而全的平台级应用QQ、微博、微信,到专注垂直细分领域的陌陌、探探、会会,越来越多社交软件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不过,纵观整个移动社交的市场格局,微信“老大哥”的地位一直以来都难被撼动。近期,“子弹短信”这张新面孔的出现,给这个平静的市场掀起一些波澜。

微信“七年之痒”

微信这类熟人社交软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真实存在的朋友体系。基于此,微信这些年也在想尽办法留住用户。语音消息、离线消息、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微信电话本、摇一摇搜歌、微信支付、微信红包……围绕微信建立的庞大产业链,成为这个用户以亿为单位的国民应用的最大壁垒。

GGV管理合伙人Hans认为,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微信绝不只是即时通讯工具,而是一个通讯中心,在这里用户可以与朋友聊天,畅谈商业合作,预订产品和服务,阅读与评论全球时事以及涉及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微信可以进化为中国手机应用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不过,微信日渐增多的附带功能,似乎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些附带功能不断完善着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沟通效率低下被外界视为微信的最大痛脚。微信推出的“微信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意图实现O2O商业闭环。但不少人反映,充斥朋友圈的各种商品及代购信息已经让自己产生了厌烦心理。朋友圈变成了噪音圈,人们无法从中辨析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大量用户正在逃离朋友圈。

再庞大的巨人,也有衰落的一天。从数据分析看,近两年整个社交领域的发展已经开始陷入瓶颈期。2017年,社交类App周活跃指数下跌8.61%。猎豹移动2018年Q1报告显示,相较去年,2018年以来,微信的周活跃用户数和周人均打开次数均出现明显下降。QQ和QQ空间的月度活跃用户量更是从2016年开始持续下跌至今。

搅局者子弹短信

主流移动社交应用用户数增长放缓这一事实,也给了垂直社交和长尾社交应用生存、发展甚至逆袭的机会。8月20日,在锤子科技夏季发布会上,子弹短信出人意料地火了。两天后就冲上了App Store社交榜榜首,一举超越微信、探探等长期盘踞社交榜前列的巨头。上线一周,子弹短信就已成功完成第一轮1.5亿元融资,预计估值6亿元。

子弹短信火了之后,网络上出现最多的讨论就是它会不会逆袭微信。罗永浩在微博上给出回应:“没有挑战微信,只是做一个在意沟通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而已。”

子弹短信的最大特点在于,提供“文字+语音”“纯语音”“纯文字”三种讯息发送选择,其中“文字+语音”颇受好评。在使用时,用户对着手机话筒说出讯息,子弹短信页面上会同步显示文字,并支持用户修改;用户确认后,语音和文字可同步发送。

为了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子弹短信还尝试了“即时通讯+资讯”的新模式,与腾讯新闻和今日头条合作,上线了新闻资讯板块。

在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看来,子弹短信就像来往、易信等产品一样,没有颠覆创新和技术壁垒,火得快最终谢得也快,这必然是一款昙花一现的App。

丁道师认为,语音转文字功能不是最好的产品选取方式,也非沟通痛点。“真正的沟通痛点是什么?一是安全,二是体验。如果子弹短信能把这两大核心问题解决了,那它还是有机会的,但目前看来难度太大,尤其是到了今天,创新已经十分艰难。”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语音输入功能仍旧受到语音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子弹短信用的虽然是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后者宣称其识别率已达97%,但实际使用下来,还是能发现错别字或错误的语义识别。

除了尚未有真正的壁垒功能,子弹短信在当下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则是用户迁移成本。

在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邻章看来,从一款关系链沉淀已较为成熟的微信迁移到另一款新生的社交App,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用户首先需要考虑迁移成本,即如何让自己的已有关系圈或重视的关系圈一并转移,在新生App中重建。

由于刚上线,子弹短信目前的用户数量不大,现有用户主要包括:前期的核心内测用户,锤子手机粉丝或老罗的粉丝,互联网产品方向的工作人员或对互联网行业和产品十分关注的群体,看到相关新闻和报道,抱着好奇心想要体验一下该产品的用户。

这正是子弹短信当下面临的一个残酷现实:许多人对子弹短信的下载更多是一种尝鲜之举。

“几日下来发现,虽然加了好友,但大家依旧习惯于用微信交流,在微信发送动态,子弹短信开始成为手机屏幕上舍不得卸载又不曾打开的‘死’应用。”邻章认为,这一现实带来的疑问是,无法构筑壁垒的细微功能与小部分欲求逃离的用户,能撼动社交市场的整体大格局吗?

“社交网络一旦塑造了行业地位,对手很难有所作为。我还没有看到一款App能在五年之内有望挑战微信的社交地位。”丁道师表示。

也有业内观点认为,如果谁能干掉微信,那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而子弹短信恰恰太像低配版的微信了。下一代产品,一定是设备迁移、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解决了社交痛点,而非解决了微信的某个痛点。

泛社交时代的机会在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李东楼看来,微信虽是移动社交领域的巨无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移动社交软件没有机会,相反,移动社交在国内仍有突围机会。这是由三个趋势决定的:第一,年轻人追求个性化,需要有新的社交软件满足猎奇心理;第二,综合移动社交应用功能越来越繁杂,社交属性被弱化,用户需要单一社交的平台;第三,新兴的社交人群需要不一样的社交空间,以避免诸如父母、领导等熟人的干扰。

酷鹅用户研究院的95后用户社交行为报告显示,95后社交行为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社交内容垂直化。对95后而言,内容即社交。95后在内容社交应用的使用上有着更多偏好,使用过程中更关注兴趣话题,获取垂直领域内容,同时,由优质内容带动个体关注的社交需求也更为明显。

二是社交玩法娱乐化。95后乐于表达自己,喜欢尝试新鲜、趣味和个性化的互动形式,如在产品中引入弹幕、打赏、匿名评价等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新玩法。加入个性元素的产品更能吸引95后使用。

三是社交匹配精准化。95后乐于在“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中交流,注重社交产品的用户环境和交友体验感。在陌生人或匿名交友场景中,基于95后人群兴趣标签和性格特质,通过精准匹配的方式让他们找到同质群体,是提升95后交友体验的关键。

据介绍,绝大部分95后将不同的社交平台按功能区分使用,如QQ空间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状态,转发帖子;手机QQ是好友的聚集地,班级和兴趣群交流居多;百度贴吧是和有相同兴趣的陌生人交流;微博为了分享各类段子、吐槽、了解最新的“梗”等。

在移动社交领域,微信用户规模增长放缓意味着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更多创业项目切入社交网络的长尾领域,力图与主流社交网络分一杯羹,这些项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于用户的社会身份切入,包括职场社交、同志社交、匿名社交;二是基于特定信息载体形式切入,有音频社交、视频社交、图片社交;三是基于兴趣+内容、垂直工具、LBS(基于位置服务)切入,如校园社交等。

点拾投资创始人朱昂认为,陌生人社交在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与美国开放的、本就有浓厚陌生人线下社交的文化不同,中国甚至许多亚洲国家的整体文化较为内敛,大家都很怕被拒绝。基于此,陌陌、探探这样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就广受欢迎。陌生人之间的许多前期交流均可在网上完成,再进行线下见面就不会太尴尬。这些社交应用本质上正是打破了人们内心害怕、不想被拒绝的心态。

今年年初,陌陌以6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探探。投资人对这一资产抱有很高期待。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中国的Tinder(陌生人交友App),而Tinder在美国市场已获30亿美元估值。

2013年10月23日,脉脉正式上线,定位就是职场语境下的移动端社交平台。脉脉服务的用户需求可简单表述为三项:发现人脉、维系人脉、使用人脉。目的是帮助职场人建立线上个人商务品牌、拓宽职场人脉、获得更多职场发展机遇与空间。

今年3月,脉脉创始人林凡曾公开表示,随着商业社交应用成熟期的到来,脉脉接下来的计划包括了赴美上市,同时也将于2019年下半年进军海外市场。这也意味着脉脉将与领英(LinkedIn)展开正面PK。目前,领英的市值已超过260亿美元。

国内移动社交仍有突围机会

年轻人追求个性化,需要有新的社交软件满足猎奇心理;

综合移动社交应用功能越来越繁杂,社交属性被弱化,用户需要单一社交的平台;

新兴的社交人群需要不一样的社交空间,以避免诸如父母、领导等熟人的干扰。

95后的社交平台应用习惯

95后将不同的社交平台按功能区分使用,如QQ空间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状态,转发帖子;手机QQ是好友的聚集地,班级和兴趣群交流居多;百度贴吧是和有相同兴趣的陌生人交流;微博为了分享各类段子、吐槽、了解最新的“梗”等。

切入社交网络的长尾领域项目类型

基于用户的社会身份切入,包括职场社交、同志社交、匿名社交;

基于特定信息载体形式切入,有音频社交、视频社交、图片社交;

基于兴趣+内容、垂直工具、LBS(基于位置服务)切入,如校园社交等。

 

《娘道》:更接地气的传奇剧新样本

美剧《堕落街传奇2》: 情色背后的精神探索

延续港片传统的《反贪风暴3》

《镰仓物语》:人间与冥界的趣味沟通

粉丝“推星大法”

“花花”饭圈女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