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的圣果
巴旦木是一种珍贵的坚果,色白中略显微黄,果核形如水珠,上面还有麻点,包在果核外的果肉味涩苦不能吃,只能吃果仁。巴旦木果仁肥大,香脆而颇有营养,深受维吾尔族人喜爱,被誉为“圣果”。
只要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巴旦木便会与你不期而遇。因为接触巴旦木,不必一定非要见到它本身,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与它有了交集,只是自己尚不觉而已。可以这么说,只要你见到了带着花帽的维吾尔族人,只要见到了穿着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姑娘,只要见到了英吉沙小刀,就算是见到了巴旦木。仔细端详花帽、艾德莱斯绸、英吉沙小刀,你就会发现上面有宛如水珠的抽象图案,巴旦木果便是这些图案的原型。
说来外地人都不会相信,我与巴旦木的大量接触,也是这些生活用品上的巴旦木图案,而不是它们本身。巴旦木在市场上大量出现,人们开始大把大把地吃这种圣果,不过是近些年的事儿。我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喀什——这个中国的巴旦木故乡,但在自己的记忆中,第一次领略巴旦木的滋味,却是在工作了多年之后。起初我以为这种干果是桃核,咬开一尝,居然非常香脆可口,才知道叫巴旦木。此后很长时间再没见到巴旦木,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被维吾尔人视为圣果的东西一定很稀少。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上的巴旦木渐渐多了起来,我又武断地猜测,大都是进口的吧。直到2008年的莎车之行,我才算是开了眼,原本认为数量一定很稀少的它们,竟会是如此之多,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激动不已。在随后的几天里,耳闻目睹了与巴旦木有关的各种故事,才知道了它们的盛况为什么会在安家此地1 300年后才得以出现……
原来,巴旦木对生长环境要求颇为挑剔,世界上仅有区区四个巴旦木种植带,在我国,只有新疆南北有一定的种植面积。1 300年前的唐代,巴旦木随丝路商贾,由古波斯万里迢迢来到古莎车和疏勒国安家落户,逐渐繁衍起来。北疆的巴旦木主要野生在阿尔泰山区;人工种植区只有喀什的荒地乡和英吉沙县及莎车县。其中莎车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占全国巴旦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巴旦木被视为圣果,首先与它极高的药用价值有关。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闹了一场瘟疫,大量居民被夺走性命,很多村庄因此废弃,人们一筹莫展惶惶不可终日。一个盲人向国王进言秘方,让病人每天吃七颗巴旦木和一碗牛奶,七天后就可治愈。国王采纳了盲人建议,让病人按他说的去做。病人们靠这个办法果然战胜了病魔,瘟疫也由此得到遏制。于是,国王下令每家都必须种十棵巴旦木树,巴旦木由此被广为种植。
直到现在,维吾尔民间医生还常用巴旦木为病人治疗高血压、小儿佝偻等疾病。一些维吾尔族人在婴儿出生两个月后,就会将巴旦木仁嚼碎喂给孩子吃,以增强其体质。在美国,巴旦木还被进一步提炼有效成分,在医学上广为运用。近年来,在新疆名声鹊起的两个保健品牌阿尔曼和依合拉斯营养粉,主要原料就是巴旦木仁。这两种保健品能益智养胃,强肾健体,美容养颜,颇受当地各数群众的喜爱,还走出国门,远销周边国家。
由此不难理解,维吾尔族为什么如此地厚爱巴旦木,视其为圣果,做为原型广泛地运用于图案创作,出现在他们的手工艺品中,与他们朝夕相伴,经久不衰。
由于巴旦木有如此之高的营养、医用和艺术价值,加之香脆好吃,其身价自然也就居高不下,薄皮的上品每公斤可卖到五六十元,成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自己食用或馈赠友人的佳品。
曾经“花很多果很少”
巴旦木虽然在新疆已有了1 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上个世纪,种植面积却一直没上去,农民们不过是在房前屋后零零星星稀稀落落不经意地种几棵,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也就没能给他们带来多少财富。
20世纪80年代,莎车县曾经把巴旦木作为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轰轰烈烈地抓了一回,在全县种植了10万亩约100万株巴旦木树。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宝贝们长成后,都不好好结果,产量少得可怜,一亩地只能收获一两公斤甚至几百克巴旦木,让人啼笑皆非。
常言道,春华秋实。果树们在正常情况下,只要花开得好,果就少不了,可巴旦木偏偏不按这个套路走,花是开得很好,密密匝匝繁繁盛盛,但“干打雷不下雨”,大量的花朵只是露露面,然后就掉落地上没了下文,育不出果实。
巴旦木是一种娇贵的树木,当地人也知道它有吃好喝好晒太阳的习性,所以在这次大规模种植时特意注意了这一点,将巴旦木都种在了大田毛渠上,以免渴着了它,肥料也没少施,也给够了株距,保证都能够晒到太阳。可以说,它们需要的都给了,一样不落。即便如此,巴旦木依然是那点可怜兮兮的产量,让人一筹莫展,大家一度以为它天生就是个低产的树种,对它的产量失去了信心。大面积种植巴旦木的宏伟计划因此搁浅,已种植的那些巴旦木也开始受到了怠慢,不再被精心照管,任其自生自灭。更有甚者,在抗洪时,大量的巴旦木树枝竟被砍去加固堤坝阻拦洪水,很多树木的枝条几乎被砍光。
十几二十年后,20世纪80年代种植的那些巴旦木树,只剩下了不足4万亩,消失了一半多。
其实,巴旦木产量上不去,只开花不结果并非它的秉性,后来的实践证明,当地巴旦木的“不良表现”,是因为种植者没有摸清人家的生长、生育特性,没有对症下药地满足它的生理、生殖要求,冤枉了人家1 000多年。喀什地区的其它巴旦木种植区,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产量也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其经济优势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一场特殊的“会诊”
受外地和国外一些成功种植巴旦木的启发,莎车县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下决心坚持把巴旦木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来抓,从弄清巴旦木生长特性入手,解决制约其优势发挥的瓶颈问题。
时任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张强,原来是农三师45团某连副连长,毕业于塔里木农业大学,因率先在巴旦木树下放养蜜蜂,使产量明显提高而闻名当地。莎车县领导“三顾茅庐”,多次上门,将他请到县上参与巴旦木的解难工作。县上还先后请来了新疆农科院、林科院的林果专家,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果树分校的巴旦木遗传育种专家汤姆·格雷迪瑞尔博士,连同县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巴旦木的“生育顽症”进行技术攻关。
汤姆·格雷迪瑞尔博士的到来,使那些久久困扰人们的巴旦木生长生殖特性及低产的关键性秘密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影响巴旦木产量,造成只开花不结果少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在花期授粉环节出了问题。
巴旦木是少有的虫媒和异花授粉植物,花期必须依靠蜜蜂等昆虫来授粉。而且,花粉只能来自不同的巴旦木树种,否则,即使授了粉也照样不育果,这种拒绝近亲繁殖、防止自身退化的“理智做法”,在别的树种上是极少见的。这些很多连农林专家在很长时间都没弄清的玄机,农民们上那儿知道去?大家都以为巴旦木和别的树没什么两样,就没有刻意解决蜜蜂授粉和异花授粉的问题,仅仅依赖它们自然授粉,在种树时也没有把不同品种岔开,往往是哪种更好吃更值钱就专种哪一种,这在不知不觉中又干了坏事,增加了巴旦木有效授粉的难度。在白白的等待中,大量的花儿失去了得到有效授粉的机会,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落个只开花不结果的结果。
除了需要蜜蜂等昆虫授粉和异花授粉外,巴旦木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性,伺候不好,即使解决了授粉问题,照样不会高产。
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巴旦木的花也很特别,即它的花粉比别的花粉颗粒大得多,蜜蜂在携带时很困难,在树距超过8米时,它们也只能望树兴叹,无能为力了,即使相邻的是不同品种的巴旦木树,也不能实现授粉。过去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栽树距往往超过这一距离,就相当于传说故事中牛郎和织女,被一条银河远远地分开而不能相聚。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实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此外,巴旦木对光和水、肥的需求也颇苛刻。此前,当地百姓虽然在头脑中有巴旦木要吃好喝好晒太阳的概念,但并不清楚它喜光到什么程度。据专家介绍,巴旦木不是一般的喜光,除了树与树之间不能相互遮光外,就是自身的树枝也不能过密,不及时合理剪枝,透光不好,也会影响结果。同时巴旦木比别的树都怕冷,特别是冬季,如果气温过低,来年就不会开花,以至绝收。2007年冬季,南疆同我国的一些地区一样,也遭遇了少有的低温,结果从莎车到英吉沙到喀什的荒地乡,几乎所有巴旦木的花苞都被冻死,春天绝大多数巴旦木树没有开花,创下了罕见的因冬季寒冷而使树木绝花绝收的纪录。
此外,巴旦木对水、肥要求的时间性很强,花前的水、肥很关键。开花前,一旦土壤湿度不够,肥料缺乏,即使及时得到授粉,照样孕育不出果实来。后来,技术攻关小组的专家们经过观察试验,又发现了巴旦木的幼果非常怕冷的习性,在花谢坐果20天内不能浇水,否则会引起地温下降,致使幼果脱落。
巴旦木只开花不结果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困惑人们千百年的不解之谜总算得以破解。原来,巴旦木是无辜且委屈的。
终见春华秋实
搞懂了巴旦木习性和种植、管理要求,还只是理论上的突破,要把它变为现实,让树上实实在在地累累结果却是另一回事儿。千百年间形成的对巴旦木的认识以及种植习惯,已经在农民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要转变过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但村民如此,就是有的乡村干部也是如此。一开始给巴旦木搞春灌时,有乡干部就不满地发牢骚,说现在麦子的水还不够,给果树又浇水又施肥,多浪费!当有人给巴旦木春灌时,有的村民们讥笑说:哪有春天给巴旦木浇水的事,真是傻瓜!
为了解农民的观念问题,接受新的巴旦木栽培、管理技术,县上决定用事实来说话,专门在英吾斯塘乡找了一片80亩的巴旦木园当示范基地,并从团场请来一位名叫李明的果树种植大户来经营。李明当初也没有信心,担心亏本,曾任自治区农科院副研究员的副县长龚鹏对他承诺“亏了一人一半补给你”,使李明解除了后顾之忧。李明给园子里的巴旦木春灌时,龚副县长专门陪着他,在地头观看,直到浇完水才放心地离去。
当年李明投入3万元资金,用于巴旦木的浇水、施肥等,林业局技术人员每天到园子里给李明作技术指导,帮他给果树修剪树枝,在蜜蜂授粉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由于对症下药,改变了以往不对巴旦木脾气的管理做法,巴旦木也就给了慷慨的回报,当年就一改亩产才200多克的惨状,猛地将产量提高到了亩产15公斤。李明也因此赚了3万元。
摆在眼前的事实一下就让村民们开了窍,彻底服气了,巴旦木的大面积种植推广工作也就得以顺利地推开。
为解决蜂源问题,县领导亲自出马找来1.2万箱蜜蜂,安置在每个巴旦木园子里,使得每个园子的巴旦木都能有蜂授粉。2003年,又投资5万元买回硫磺、石灰,熬成石硫合剂,给全县所有的巴旦木都消了一回毒,杀了一回菌,解决了病虫害问题。夏季,又给所有的巴旦木都修剪了一遍树枝,让巴旦木充分享受到了阳光的普照。
当年,全县的巴旦木喜获丰收,产量从以前的不足200吨翻到了500吨,2004年达到700吨,2005年突破1 200吨,形成了本县最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巴旦木成了农民的摇钱树,曾经十分刻薄小气的圣果变得非常豪气大方了。2013年莎车县举办的“巴旦木采摘节”上,一公斤特级巴旦木拍出了6万元的价格,“绿果子”变成了“金果子” 。
现在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已超过百万亩,占新疆巴旦木种植面积的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巴旦木之乡”,且培育出了纸皮的、薄皮的、软皮的、双仁的等多个新品种,巴旦木为农民大大增收。曾经“吝啬小气”的巴旦木圣果,终于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