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现了传统空间破坏、特色场所失落等方面的问题。从南屏村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入手,运用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手段,尝试传统村落中失落空间探寻的研究方法,探索南屏村在历史演变更替过程中传统空间、特色场所的生成机制和形态特征。围绕失落空间的保护与再生,从再生特色场所的原真生活、保护失落空间的视域环境2个重要方面,提出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规划对策。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特色场所;失落空间;空间句法;南屏村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8-0068-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04-30
修回日期:2017-08-2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pace and the loss of characteristic places. Starting wit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Nanping Villa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and characteristic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anping Village b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patial syntax and explor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ost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lost sp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wo important aspects: the original real life of regenerated characteristic pla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sual environment of lost spa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village; characteristic place; lost space; space syntax; Nanping Village
“失落空间”概念存在的模糊认识主要源于对“失落”一词的不同理解。“失落”的基本词义为“丢失”,《牛津英文字典》称“失落”来自“掠夺”,是指剥夺了原属于某人之事物。“失落文明”“失落古城”中的“失落”均为这一词义。“失落”的另一词义是指没有达到期望值时产生的沮丧心情。因此,用“失落”来描述空间属性时就存在2种含义:前一种含义是指“丢失了原有品质的空间”,后一种含义是指“品质未达预期的空间”。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失落空间”通常使用的是前一种含义,是指“历史上具有代表传统村落特色的空间特质,但空间品质和使用功能受到破坏、遗弃的空间环境”。从空间尺度来看,包括呈现村落整体风貌的空间格局、蕴含原乡生活特色的生活场所;从使用功能划分,又可分为宗族礼仪、民俗节庆、日常劳作、闲暇休憩等空间类型。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失落空间亟待去探寻记录、整理分析,作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营造的依据和载体。
在传统村落研究中,史籍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是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然而,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和历史记忆的延续性方面往往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这给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带来了挑战。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聚落和城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研究空间组构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1]。传统村落空间组构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生活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先民们的生活足迹。
近年来,中国学者运用空间句法对各种类型的村落开展了研究,如广州、北京、婺源的传统村落,南京的郊区村落等,发现了村落空间存在的空间自组织特征[2-5]。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村落的空间结构定量分析、交通系统重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5-6],尚未展开有关“失落空间”的演变机制和探寻方法方面的研究。
在国外,空间句法已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有助于考古学家根据遗址空间特征推测还原社会经济状态[7-8],也有助于找到空间组构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联[9],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传统村落失落空间探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南屏村的历史与现状
南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部,是一座规模宏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屏村以其成规模的祠堂群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祠堂建筑博物馆”;也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的影视作品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图1)。
1.1 历史演变与村落格局
南屏村在村落选址上,考虑了山、水、地三大基本元素。村落地势西北低、东南高,村北有武陵溪自西向东流过。先民们引来玉带溪、西干溪和曲源溪,造就了三面环水、一面背山的风水格局[10]。 1-11-21-3图1 南屏村的空间场景
图2 20世纪80年代初南屏村的村落格局[11]
图3 2016年南屏村的现状南屏村由3个不同的宗族组成,大部分祠堂都集中于村落西部的横店街和石狮弄一带,在历史上先后建有8座祠堂。
南屏村西面的景观视野开阔,有西山、西园与其隔水相望。村内分布有36眼古井、72条街巷、300多栋古民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明清徽派建筑群。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南屏村还基本上保持了其传统空间格局(图2)。
1.2 旅游开发与村落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南屏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建民宅和旅游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多,导致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南屏村的旅游入口位于东北端万松桥处,这里是村落历史上水口所在的位置[11]。南屏村古村落游览线路由东向西展开,在村落的西北侧设置旅游出口。南屏村的主要人文景点位于村落的西部边缘,为了更好地吸引和服务游客,在此修建了大量的新建筑,配套了商业、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图3)。
这种无序的开发建设造成了南屏村传统空间形态的破坏,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导致原本开阔的景观界面被侵占,甚至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南屏村传统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村落空间特色依赖的场所精神正面临着失落的危机。
2 南屏村的空间组构与传统生活
2.1 空间句法的研究模型
空间句法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生活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把握村落中重要生活场所的分布状况和具体位置[12]。结合历史资料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能够更准确地探明传统村落特色场所的生成机制和空间特征。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模型,将整合度和可理解度作为核心分析指标。根据拓扑步数的不同,整合度又分为整体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整体整合度表示的是某一轴线到系统中任意轴线的可达性;局部整合度表示的是某一轴线到距离其3个拓扑步数之内的所有轴线的相对可达性[13]。整合度最高的轴线构成空间系统的整合度核心,也称为空间集成核[3]。整合度数值越高,表示空间的可达性越好。在传统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组织形成的村落空间其可达性越好,则场所对于村民的吸引力就越大。可理解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局部空间系统的体验中对全局系统进行理解的程度。可理解度数值越高,则表示空间更容易被识别和认知[1,14]。图4 20世纪80年代南屏村的整体整合度结构图
图5 20世纪80年代局部可理解度散点分析2.2 村落空间的显性特征
选取20世纪80年代的南屏村总平面图,通过空间句法软件UCL Depthmap进行运算,量化分析村落的空间组构特征。图4是南屏村整体整合度的轴线模型,图中黑色线段由粗到细表示整合度由大到小,整合度的具体数值见图4的图例。
从整合度结构图中可以发现,整体整合度较高的核心轴线都集中于南屏村的西部。其中,横店街至石狮弄一线的整合度数值最高,是村落空间组构中的主导轴线。由这条主轴线向东延伸出的多条短轴线,与上官厅弄形成了明显的环形格网结构。
空间句法分析表明,南屏村村民的生活出行主要集中于村落西部。由于历史上南屏村的村口位于村落的东北部,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集中于村落西部的生活出行应该与进出村的交通性出行无关。
从历史上南屏村8座祠堂的分布情况来看,这种生活出行规律很可能与祠堂的宗族活动有关,如宗族的公共事务、节庆活动等。这些在史料中有所记载,也可以从现存的祠堂和宗族广场得到印证。从各方面的资料分析来看,似乎说明南屏村街巷体系和建筑布局的形成与宗族活动有着紧密联系,而与交通性出行无必然关系。
2.3 村落空间的隐性问题
进一步研究发现,南屏村整合度主轴线北端的程家巷与南端的长房巷2处局部整合度最高,分别形成了2个局部集成核(图4)。表明这两地与附近空间节点的联系程度最好,反映出它们对于村民出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这两地的可理解度数值也是村中最高的,说明从这两地最容易认知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是村落空间结构中可视性最好的地段(图5)。
从史料中考证,程家巷是南屏村北部程氏家族和南部叶氏家族之间的分界线,长房巷又称为步步高升巷,是叶氏家族长房后裔居住的地方。但是,这2个局部集成核并没有紧邻祠堂和宗族广场,那么,又是什么比宗族活动更具吸引力的传统生活把村民们吸引到了这里呢?
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够从空间组构中发现传统村落的先民们经常到达的场所,这些场所往往隐含着各具特色的传统生活。然而,很多日常性的传统生活与宗族仪式活动不同,在史料中鲜有记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日常生活行为容易被人们遗忘而导致失落,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 南屏村特色场所的生成机制
3.1 特色场所与宗法制度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多具有向心型和格网型的特点,祠堂、宗族广场等主要公共场所主要分布在村落中心,村落的发展以祠堂为中心,向外分出民居街巷,体现出宗法礼制的影响[13]。
然而,南屏村的主要活动场所都集中于村落西部边界,沿玉带溪依次排开,这与以宗祠为核心发展成各派房系的传统村落形态大不相同。据《南屏叶氏族谱》所载,南屏村始建于元代,叙秩堂是南屏村最早的祠堂,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其余大部分祠堂都兴建于清嘉庆年间,也是村落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这一时期村落的空间形态已趋于稳定[11]。也就是说,南屏村祠堂的修建基本上都要晚于民居的建设。
南屏村特殊的村落形态以及祠堂与民居建设的先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聚集于村落西部的重要场所并非受到宗法制度的直接影响,其生成机制很可能是源于村落西部边界特定的生活内容和隐含的场所意义。
3.2 特色场所与日常生活
在空间句法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南屏村西部的2个局部集成核开展了进一步的实地调查。从局部集成核附近废弃的现状情况来看,已完全没有昔日作为村民日常重要生活场所的迹象(图6)。
然而,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可以发现,南屏村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历史上村子的西面曾分布有多个池塘,又有2条溪水川流而过。因此,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取水、洗衣、洗菜、晾晒等劳作活动极有可能集中于此。同时,因为南屏村西侧优美的景观环境,也可能吸引了村民乘凉、交谈等休闲活动的开展,这种依水而居的传统生活形态极具原乡特色。从现存的空间形态进行类比,南屏村这一失落的传统生活空间与黟县宏村月沼旁的方坦非常相似,本应在传统村落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图7)。
可见,南屏村特色场所的形成与村民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大超过了宗法制度在村落形态生成和发展中的影响。
特定的空间环境和生活内容使得村落西部边界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特色场所,这种场所效应进而对祠堂、宗族广场的形成产生了吸引作用。
3.3 特色场所与景观视野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指出,空间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场所,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应该透过人、场地、环境等因素来考虑,场所既有实体空间的形式,又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人们营造场所的活动行为被称为事件,通过这些连续的事件,场所被人所体验,并给人带来回忆[15]。西部边界作为南屏村的核心区域,特色场所分布最为集中,关于其空间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也可以通过事件和场所的关系来做出相应的解释。
图6 局部集成核附近的空间现状
图6-1 局部集成核1空间现状
图6-2 局部集成核2空间现状
图7 黟县宏村月沼旁的方坦(7-1引自http://photo.blog.sina.com.cn,7-2引自http://www.wudu001.com,7-3引自http:// bbs.hsmhw.com)
7-1
7-2
7-3
图8 清嘉庆年间南屏村的空间形态[11]在《南屏叶氏族谱》中,完整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南屏村的空间形态(图8)。可见,在历史上南屏村的西面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不仅拥有开阔的水景,还具有西山和西园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被视为传统风水观念中的吉向。
在南屏村长期居住的村民们,很自然地以此引发了诸如看山景、观夕阳之类的事件,进而营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人们持续在场所里活动,事件持续在场所里进行,因而随之聚集了祠堂、书院、宗族广场等村落的公共活动设施,形成了当年南屏村最为独特的特色场所。
图9 南屏村的传统生活分布状况
图10 黟县宏村的南湖景观(引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4 南屏村特色场所的保护策略
空间句法分析发现,南屏村的传统特色场所主要集中在高整合度地段。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和旅游开发中,应重点关注传统村落中整合度较高的核心空间。
对于传统村落的特色场所,在完整保护历史建筑与环境、严格控制改变传统空间形态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场所精神和失落空间的探寻与恢复,从特色场所原真生活的再生和失落空间视域环境的保护2个重要方面,为南屏村的保护与发展探索科学而可行的规划对策。
4.1 再生特色场所的原真生活
场所是村落原真生活的载体,场所中原真生活的失落将导致传统特色的破坏。因此,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不能仅停留在村落实体空间环境的保护层面,也要重视传统村落中失落的原真生活的探寻、保护与再生。
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生活包括宗族仪式活动、民俗节庆活动、日常劳作活动、闲暇休憩活动等类型。我们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结合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得到了南屏村特色场所的分布情况和传统生活的具体内容,可以为传统生活的延续与再生提供参考依据(图9)。
在传统村落中保持村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保护传统特色最理想的途径。将村落的传统原真生活形成的“文化景观”与古村落旅游结合起来,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选择传统生活方式的村民已越来越少,对此需要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延续和传承传统生活方式。建议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中,除了配置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外,还需要按照尊重历史原真状态和关注旅游体验需求的原则,配置传统生活形成的“文化景观”,以完整地展现古村落的传统特色,并借此来传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
4.2 保护失落空间的视域环境
在传统村落特色场所的保护中,既要关注构成场所的场地环境、建筑界面等物质性要素,同时也需要重视景观视野等非物质性要素。
南屏村西侧开阔的水景视野、优美的西山和西园等自然人文景观的失落使特色场所的魅力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像黟县宏村南湖那样画卷般的美景(图10)。
在南屏村的保护与发展中,清理20世纪80年代后在村落西部建设的各类建筑,将其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是恢复南屏村传统韵味最为理想的方式。由于南屏村西部聚集了多座宗祠建筑,可以预期其景色完全可以与宏村的南湖景观相媲美。
在恢复历史原状难度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建议清理部分新建建筑,重点打通叙秩堂和奎光堂前面的宗族广场与西园、西山之间的视线通廊,恢复传统村落的中心景观形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通程氏宗祠所在的程家巷、尚素堂附近的长房巷2个集成核与西园、西山景观的视线通廊。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心两翼”的历史景观形象,使村中最重要的特色场所重新凝聚历史上“看山景、观夕阳”的场所精神(图11)。
另外,针对南屏村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各类建筑,还应制定详细的整治措施,在建筑形态、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改造,以保证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完整与协调。
图11 南屏村特色场所的视线通廊5 结语
在传统村落特色场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传统生活和场所精神的探寻与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原真生活、特色景观视野是构成场所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们的失落使场所的传统特色受到了严重破坏。南屏村作为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尚存在特色空间场所失落的问题,其他传统村落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广泛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本文的探索研究发现,南屏村具有依水而居的传统生活空间和西山、西园的特色景观形态,这些失落的空间场所在既往有关南屏村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希望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和保护对策对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健康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李汉川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比尔•希列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M].杨滔,王晓京,张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2):209-218.
[3]席丽莎.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聚落街巷界面研究:以京西爨底下村和萨尔茨堡老城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17-20.
[4]王浩锋.村落空间形态与步行运动:以婺源汪口村为例[J].华中建筑,2009(12):138-142.
[5]官卫华.基于句法分析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以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5(12):80-90.
[6]傅搏峰,吴娇蓉,陈小鸿.空间句法及其在城市交通研究领域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09(1):79-83.
[7]Srinurak N, Mishima N, Fuchikami T. Analysis of Urban Morphology and Accessibility Character to Provide Evacuation Route in Historic Are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16: 460-469.
[8]Steven A, Wernke. Spatial network analysis of a terminal prehispanic and early colonial settlement in highland Peru[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2,39(4): 1111-1122.
[9]Kroll F, Müller F. Can the principle of self-organized gradients be applied for human systems? A case study on rural-urban intera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 Nature and Ecodynamics, 2011, 6(4): 342-360.
[10]王韡.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1]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2]Kim Y O, Penn A. Linking the spatial syntax of cognitive map to the spatial syntax of the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36: 483-504.
[13]王浩锋.社会功能和空间的动态关系与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态演变[J].建筑学报,2008(4):23-30.
[14]茹斯•康罗伊•戴尔顿.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J].世界建筑,2005(11):41-45.
[15]胡滨.场所与事件[J].建筑学报,2007(3):20-21.
(编辑/马琳 李旻)
作者简介:
陈铭
1966年生/男/湖北宜昌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科带头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村镇建设协会、城乡规划学会、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武汉 430070)
李汉川
1989年生/男/安徽安庆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湖北省城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武汉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