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园林

基于视觉吸引机制分析的长荡湖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作者:范榕 王浩*邱 冰Fan Rong Wang Hao Qiu Bing
摘要:如何从人的视觉生理和内心感受出发,对旅游度假区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风貌优化是风景园林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金坛市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为例,深入分析了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三大机制类型,选取重要道路的景观节点、线形道路、湖体、植物、制高点标志物和主题园区等典型景观空间类型,分别结合3种视觉吸引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长荡湖景观风貌的策略,强化旅游度假区景观特色内容,提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整合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整体风貌,同时为该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觉吸引机制;景观风貌;旅游度假区;优化策略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8-0056-06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09-11

修回日期:2018-05-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研究”(编号3170063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编号15KJB56000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城市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原理研究”(编号1601135C)、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项目“基于视知觉的城市景观空间理论研究”(编号GXL019)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63)共同资助

  Abstract: Setting out from visual physiology and inner feelings, rational planning of resort and optimization of overall landscape feature is the key problems for the disciplin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lso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by taking Jintan Changdang Lake Resort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ree mechanism typehood of landscape space visual attraction, vital road landscape nodes, linear path, lake, plants, ground markers and typical landscape types like theme parks are selected, and a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ree visual attraction mechanism. Thus,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cape space can bring different visual feelings to people. On this basis, the strategy of landscape optimization of Changdang Lake is further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resorts and proposing the core idea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Changdang Lake Resor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rt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isual attraction mechanism; landscape feature; tourism resort; optimization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1.1 视觉吸引及其研究现状

视觉是人体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一种,约有87%的外界信息依靠视觉来获取[1]。当人们身处景观空间中,视线会快速地被该空间中的景观要素所吸引,成为人类视野中感兴趣的焦点,能对观赏者的生理感知和心理认知产生影响,同时视觉中枢系统还能提取出人类感兴趣的视觉特征。同时通过人眼被吸引的频率、时间和反复的状况可以判断出人对该景观空间感兴趣的程度,是景观空间质量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2]。

查阅有关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文献资料,发现近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视觉感受的关注与研究。景观视觉分析及评价是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其理论是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由Appleton、Zube、Altman、Ulrich、Brush和Wohlwill等学者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3-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由于该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相当多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森林学家和美学家等,纷纷将自己学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融入其中,出现了各学派林立和研究方法各异的局面。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风景视觉环境评价领域中出现了关于方法和学派的明确划分,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之前20多年的科学研究做出概括性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方法理论,为后人借助新仪器设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1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景观空间视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少见。王浩等从动态视角出发,提出了在对具有速度特殊性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5];王晓俊从景观视觉控制方法、风景资源视觉管理、区域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以及视觉影响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6];吴伟从色彩的角度提出视觉要素是城市景观风貌控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7];刘芳芳借助眼动仪进行实验,发现人的视觉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该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景物上,并能持续关注[18]。国内理论研究基本停留在视觉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尚未针对风景资源视觉吸引分析进行研究,在景观视觉分析的实践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3 0年中,从国土景观到风景区域,从城市市容到乡镇风貌,从景观生态学到景观美学,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景观资源和视觉环境的保护、改善、开发以及管理的实践与研究。2013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倡“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环境保护理念,这些都与造园文化传统相吻合。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相地选址到筑池造园,一直将视觉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视觉设计手法是障景、借景和对景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正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视觉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研究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原理,针对长荡湖景观及其周边村庄风貌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解决环湖绿道景观与周边景点之间的视觉关系,提升乡村景观风貌形象、挖掘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1.2 视觉吸引原理

能够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方式就是视觉吸引。在旅游度假区景观空间中,人们既会被该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所吸引,享受这些景观要素带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也会注意到质量低下的景物,产生不适的反应和感觉。这是由于人类接收各种信息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在同一时间内所能集中处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接收到的信息刺激量却是海量的。因此,人类视觉在处理信息时具有明显的筛选数据的能力。人们置身于旅游度假区中,随着步移景异的时空变化不断接收到各种景物景象给大脑进行的各种刺激和视觉冲击,这就必须通过视觉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选择并保留有用的信号,筛选提取出对自己有价值和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集中加工处理,并作用于大脑产生各种情绪和不同的行为方式。视觉吸引就是主动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并剔除无用信息的意识活动。视觉吸引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形式就是人的眼球发生转动并同时伴有头部转动,这样更便于视觉吸引行为的发生,捕捉更多的视觉资源要素。相比静态的事物,人眼往往对变化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更能激发视觉吸引行为的发生,“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特性中的主要基本特性。视觉吸引机制就是采用这一原理来分析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视觉资源质量优劣和景观风貌的特征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该旅游度假区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 研究内容

2.1 区位吸引力分析

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位于长三角辐射区的江苏省金坛市,与溧阳市交接。地处苏锡常、宁镇扬两大都市圈交叠区内,西望茅山,东接滆湖,北连长江。该旅游度假区隶属于江浙沪旅游区,是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坛市2个省级度假区之一。旅游度假区周边有多条公路和沿江高速路,交通便利,大大提高了旅游吸引力,增大了辐射范围。

2.2 长荡湖景观视觉资源现存问题

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视觉资源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通过深入分析和调研发现,目前在景观视觉资源方面存在以下3个问题。

1)水绿资源未整合。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长荡湖本身为金坛游览胜地,以水为主题的景观水资源有水街、水雾森林、水城、水八卦和水芦荡;沿湖周边的湿地资源丰富,水生植物茂盛,水杉成林,村落散落于田园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意义,但由于人们未对长荡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整合梳理,使景区内即使拥有大量绿色植被景观,也仍然不能充分地被人们观赏;另外由于主干道周边绿化带过宽,以及民房和工厂等建筑物遮挡的原因,使视线无法到达湖面及相关的水资源景点,导致湖景无法展示,水景视觉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只有通过“由外而内”的“刺激应变”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进行处理,才能有效地将该景区内优质的景观水资源展现出来。

2)标志景点不显著。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总面积5.2km2,景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资源景点为主。但由于该景区未进行良好规划,各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游览路线不够完善,旅游导向不明确,特色景点不突出,尤其是标志性的景观不够突显,未能成为吸引游客观赏和探寻的亮点,造成景观视觉资源无法整合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需采用“由内而外”的“目标追踪”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进行分析,在景区内适合的地点设置标志性景物,起到突出强化景区特色的作用。

3)共鸣景点不突出。在不同的景区内,都会有让人似曾相识的景观空间类型,这样的景点容易引发人们多次前往游赏。长荡湖景区内目前各类型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机整合与梳理,未能在合适的地段规划设计一些能唤起人们视觉记忆的景点。采用“内外融合”的“记忆再现”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分析方法进行选点,将具有视觉记忆特征的元素融入不同的景点中,突出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本地区典型的景观空间类型,调动人们的视觉记忆信号,满足不同人群的视觉需求,增强景区吸引力。

3 视觉吸引机制下的长荡湖景观风貌分析

3.1 视觉吸引目的

视觉系统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在任何时刻视觉只能选择外界环境中的有限信息进行加工[19]。研究从人的视觉系统对景观空间环境判断识别需求的角度出发,发现视觉吸引是人眼对所视的长荡湖景区空间中各种景观信息进行快速选择和捕捉的生理反应过程。将这一生理反应过程结合景区现存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做好长荡湖景区风貌规划建设工作做出理论指引。

3.2 视觉吸引机制下的长荡湖景观风貌规划分析

人们身处于某个景观空间中,对该景观空间中的一些景观要素发生兴趣,使人留下美好或难忘印象的景物景象被称为目标或前景。此时,人们的大脑视觉中枢区域会进一步对人眼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再作用于人的内心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这种对景物目标的锁定行为作者称之为“视觉吸引”,视觉吸引行为发生的内在关联和原理称为“视觉吸引机制”。同样,人们的视觉感受又影响视觉吸引行为的发生,因此视觉吸引是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视觉吸引机制的产生是将外界刺激或大脑指定任务作为动因,产生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行为的结果,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呈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基于这一视觉特性,针对长荡湖景观风貌的视觉研究工作须从以下3类视觉吸引机制展开分析(图1)。

3.2.1 “由外而内”的“刺激应变”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外”是指景观空间的各类景物信息,“内”是指受人脑控制的任务驱使[20]。由外而内的视觉吸引是空间场景中的景观要素对人眼产生视觉刺激,从而应激性地引起了人们的视觉注意并作用于大脑,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1]。“由外而内”的“刺激应变”机制有一个明显的外在现象,即视线的转移。当景观空间中突然出现另外一个景观视觉显著要素时,人的视线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到新的显著要素上,发生新的视觉吸引行为。该过程具有无意识性,称为“自下而上”的“刺激反应”,具有客观性。

基于视觉吸引机制发挥的作用,重点对长荡湖西路、X306县道、长荡湖旅游大道和环湖西路进行规划,这4条道路是旅游度假区外围的主要道路,也是临近湖面的重要环湖道路。由于现状景观视觉质量较差,部分路段被繁茂杂乱的树丛遮蔽,不能看见湖面,其中有些路段可透过树丛间隙隐约看见湖面,但视觉效果欠佳。为了解决临湖不见湖的视觉问题,通过视觉吸引机制对植物要素的分析,采用增加彩色植物数量、提高色相丰富度、增大植物色彩体块和搭配不同种类植物等手段形成不同的色彩层次。增色方面,运用三大视觉吸引机制之一的“由外而内”的“刺激应变”机制在外界景观空间吸引要素处理上,可将沿湿地景点及河道、道路视觉交汇点等少量区域适当增加大片色叶灌木及开花乔灌木,提高色彩丰富度,突出季相变化。这种在植物要素色彩凸显方面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刺激人的视觉系统,吸引人们的注意。块面方面,结合环湖绿道线性空间形态,疏密有致地布置多种色彩的开花乔灌木、地被和雕塑小品,通过采用花林、花坡、花道和花海等多种形式的设计手法,打造一条多姿多彩的芳菲花道。区域内水系丰富,结合景观湿地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在视觉吸引机制运行中,体量大的视觉吸引要素比体量小的视觉吸引要素更容易调动视觉吸引机制的发生作用,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该要素。层次方面,结合门户节点与滨水湿地的景观序列空间和良好的现状植被,以红黄色系色叶树种为基调,体现绚烂的色彩,强化色彩视觉吸引力。植物吸引要素的多层次化能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度,提高视觉捕捉的频率,解决沿湖道路景观空间视觉被遮蔽的问题。通过这3种设计手法,加强了人与湖面的视觉关系,将外在的临水植物要素进行科学处理,达到人们在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里产生“由外而内”的视觉吸引感受效果。

3.2.2 “由内而外”的“目标追踪”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与“由外而内”对应的“由内而外”视觉吸引机制是人们在前往一些拥有优质风景资源的目的地前已对该景观空间有所了解或熟悉,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景点景物,如名胜古迹和奇观异景等,已成为人们视觉目标追寻的景观视觉吸引要素,结束欣赏后人们会慕名追寻下一个景点景物并发生新的视觉吸引行为,从而使人们在结束游赏后仍会期待再次或多次前往重游体验该景观空间给人带来的适宜性和愉快感,这个过程是有意识的、带有任务导向的视觉行为活动,称为“自上而下”的“控制追踪”。

位于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北侧的国家湿地公园临水设立长湖之帆酒店作为场地内的制高点,是整个湿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可将旅游度假区整体风貌尽收眼底。除了可观赏到湿地公园旁的水八卦和水丛林外,还可以形成在以整个相对平缓的旅游度假区北侧及湿地公园建设区为背景的景观视觉吸引标志物,形成起伏绵延的深远视景线,丰富了旅游度假区景观天际线。研究选取标志性的长湖之帆酒店作为视觉吸引机制中的“内”,使去过该景区或尚未去过该景区的人们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了解到该景区内的长湖之帆酒店是该景区的标志性景点。规划采用这种特殊形式的景物景点可增强人们的视觉吸引感知度,成为景区内视觉吸引捕捉的目标追踪对象和激发下次重游再赏的动力源。位于旅游度假区南侧的已规划设计为自在地的功能区域,与大涪山普门禅寺、矿坑公园和岫山村相呼应,其中大涪山屹立于浩瀚的长荡湖之滨,是长荡湖周边唯一的山峰,千年古刹“普门禅寺”依山而建,成为场地内的制高点,设计采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手法,以绵延起伏的大涪山为背景,将大佛掩映在群山绿树中,形成佛门禅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观视觉效果。景区内这些著名或富有特色的景物景点都是视觉吸引机制中发挥内在作用的动力所在,借助视觉吸引机制的作用,将景区内这些具有激发视觉吸引内在因素的景点景物进行规划凸显,可大大增强优质景观资源对所在景区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可显著加强对观赏者的吸引力。因此,采用“由内而外”的“目标追踪”视觉吸引机制设计手法[22],通过对景区内标志性景点的规划设计,给人们在游赏时和游赏后都留下深刻的视觉记忆,成为再次游赏的景点目标,也作为人们在景区内判断方向和其他各景点位置的参照物,起到突出特色景点景区的作用。

3.2.3 “内外融合”的“记忆再现”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视觉吸引是一种选择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并抑制无关干扰信息的一种认知机制,而视觉记忆的再现是在外界刺激消失后个体仍然能保持或者再次受到相同和类似景观空间时能继续做出反应的另一种认知机制[2]。田园养生区位于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东北角,面积约97hm2。该区域以康体游为主题定位,有效利用田园村庄资源,规划设计为具有主题系列性的大地艺术和风吹麦浪等具有鲜明田园生活气息的大地景观艺术,为游客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田园休闲场所,也为孩童打造成为新型的游乐场所。在该景区中采用与其他景观空间相似或相同的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或类似的设计手法,能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敏锐感知,如景区内这种大地景观艺术可以使人们联想到曾经游赏过的同类型景观空间,也能使设计师将获得认可的项目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其他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去,成为视觉记忆再现的调动因素。旅游度假区乡村风貌是江南水乡片区的典型代表,其建筑特色要素和乡村聚落空间形式不仅是人们视觉感知记忆中的外在视觉吸引要素,同时也是激发人们视觉吸引记忆的要素,内外视觉吸引记忆相互呼应发生作用,可以使人产生视觉联想,回忆起自己曾经居住的家乡风貌,引发思乡情绪,增强对该旅游度假区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图2、3)。图2 记载乡愁徽派元素的山水茶庄效果图

图3 度假区内的徽派村落群

4 长荡湖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4.1 强化度假区景观特色内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都在快速推进,如何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度假区是吸引客源量的关键因素。在深入挖掘不同度假区自身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依据“由外而内”的“刺激应变”和“内外融合”的“记忆再现”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对长荡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凝练,并强化度假区景观特色风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水资源是度假区的核心,以水资源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综合利用,并作为规划的基础骨架,结合城镇发展,搭建一个与金坛市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构架,让人们切身体会到江南水乡旅游度假区的景观风貌。为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内独特的生态资源,在接近水域和重要动植物栖息地的地带须减弱开发力度,观鸟塔的外观造型应进行隐蔽处理,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将对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借助江南水乡村落特色景观形态进行内在文化的传承和外在形象的提升,强化水乡村落的特色风貌特征。规划选取一条典型的古街来展现当地村落的历史和文化,选取一条特色主巷来记载乡愁,选取一个村中心便民广场供民生使用,选取一条清澈的河流进行保护作为村落的活水源,引进一种新型产业带动村落经济的发展,选取传承弘扬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留青竹刻、常州梳篦、梵呗唱诵)并进行提炼展现,通过内在感受和视觉回忆的方式强化旅游区景观特色风貌,为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感受和难忘的身心体验。该景区内以水为主要特色资源的村落形式既是视觉吸引机制分析中的“内”也是“外”,这种内外刺激对人的视觉感知产生作用,能突出度假区的特色景观资源。通过视觉吸引分析,在度假区各功能分区内规划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区域,可有效提升度假区的景观风貌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2 提出规划设计核心理念

长荡湖景观风貌不仅包含环湖绿道景观空间,还包括沿湖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乡村景观。将大量的乡村民宅与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整体风貌进行协调统一,须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相应理念,此后的详细设计和建设都应遵循该理念进行深化。依据“由内而外”的“目标追踪”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以“乡愁”为理念核心作为视觉吸引分析中的内在因素,规划提出建设以展现美丽乡村——江南鱼米之乡的全国文化旅游生态示范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定位,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规划落实:1)为保护自然度高的山水环境,须对旅游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化整治,对给湖面带来污染的围网养鱼方式开展退围还湖工作,减弱对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力度,进行低成本景观设计,实现零污染、微循环和低冲击的良性发展模式;2)对乡村风貌进行综合性治理,建立见山望水的总体构架,强化村落中山水空间的多种廊道,达到统一乡村景观形式的目的。采用视觉吸引机制分析中人对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空间更容易发生视觉吸引的行为,强化视觉记忆痕迹。因此,统一度假区内传统建筑要素和形式、界定建筑要素范围、整治建筑要素缺陷、提炼建筑要素特征,以及传承场地街巷模式特色等都需要在规划设计时进行重点考虑。在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分析上凸显宅田相依的景观特色,给人们在视觉感知中印入“宅中有田,田中有宅”的空间布局特色,作为承扬“乡愁”景观空间的具体表现。

5 结语

长荡湖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内容丰富,涉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要素。各要素之间搭配形态的不同及各要素所占比重的差异,都随着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和场景的复杂性不断变化。研究采用景观空间视觉吸引3类机制对旅游区整体风貌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选取具有不同性质的景观空间形态分别对应不同的视觉吸引机制类型,可以证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三大机制类型有助于旅游区的景观风貌规划,也将成为旅游区视觉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未来的旅游区规划需要设计师在开始规划构思时就从人们的视觉感受出发,运用视觉吸引原理对旅游区进行分析定位,选定能对视觉产生作用并影响内心感受的典型景观空间类型作为重点打造区域。将纯粹的景观规划设计变为结合欣赏者内心感受的规划,使主客观感受紧密融合,科学、理性地为旅游区的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发展考虑,必须对景观视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在以后的视觉吸引机制研究中还将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使景观规划设计更有据可依。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1]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范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J].中国园林,2014(9):33-36. [3] Appleton J.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M].Lond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5. [4] Zube E H, Kennedy C, Simcox D. Fort Bowie National Historic Site and Chiricahua National Monument visitor survey[M]. Tucson, Arizona: Cooperative Park Resources Studies Unit,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7. [5] Altman I, Zube E H. Public places and spaces[M].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9. [6] Uirich RS, SimonsRF. Recovery f r o m stress during exposure to everyday outdoor environments[C]//Wineman J, Barnes R, Zimring 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s o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EDRA, 1986: 115-122. [7] Brush R O, Shafer E L. Application of a landscape-preference model to land management[C]//Zube E H, Brush R O, Fabos J G. Landscape Assessment: Values, Perceptions & Resources. Stroudsburg, Pennsylvania: Dowden Hutchinson and Ross Inc, 1975. [8] Wohlwill J 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 Environment as a Source of Affect[M]//Altman I, Wohlwill J F.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6: 37-86. [9] Kyushik Oh. Visual threshold carrying capacity (VTCC) in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Seoul,Kore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39: 283-294. [10] Germino M J, Reinersa W A, Blaskob B J, et al. Estimating visual properties of Rocky Mountain landscapes using GI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53: 71-83. [11] Li D, Sullivan W C. Impact of views to school landscapes on recovery from stress and mental fatigu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6, 148: 149-158. [12] Tennessen C M, Cimprich B. Views to nature: Effects on atten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 15(1): 77-85. [13] Lovett A, Appleton K, Warren-Kretzschmar B, et al. Using 3D visualization method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 evaluation of options and practical issue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5, 142: 85-94. [14] Ghadirian P, Bishop I D. Integr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and GIS: A new approach to realistic landscape visualisation[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8, 86(3-4): 226-232. [15] 王浩,赵岩,谷康.视觉特性与道路绿地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78-81. [16] 王晓俊.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5(4):50-55. [17] 吴伟,苟爱萍.特色导向的小城镇色彩规划: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J].中国园林,2010(7):66-70. [18] 刘芳芳.欧洲城市景观的视听设计研究:基于视听案例分析的设计探索[J].新建筑,2014(5):48-51. [19] 潘毅.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10-219. [20] 范榕,李卫正,王浩.基于视觉吸引分析的迁西县绿道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7(12):58-63. [21] Kaplan R, Kaplan S, Ryan R L. With people in mind: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veryday nature[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8. [22] 范榕,王浩,乐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公园空间视觉吸引机制模式研究:以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7(9):23-27.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范榕

1982年生/女/江苏连云港人/同济大学与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联合培养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景观视觉感受分析评价(南京 210037)

王浩

1963年生/男/江苏姜堰人/南京林业大学校长,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刊顾问编委(南京 210037)

邱冰

1978年生/男/江苏苏州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评价/本刊特约编辑(南京 210037)

 

生态修复背景下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东湖绿心为例

修复革命圣地的绿水青山——延安生态修复工作实践探索

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近郊湖库型景观生态修复实施途径探索——以淄博文昌湖环湖地区为例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实践——以新乡市水系连通生态规划为例

韧性城市研究的进程与展望

基于云模型的海绵城市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