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美国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普作家,著有《吃的真相》等系列作品在早期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中,西红柿是最热门的对象。
西红柿的软硬很大程度上由其中的果胶决定。传统的西红柿中有一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用是分解果胶。果胶被分解了,西红柿就失去了硬度。
美国某生物技术公司在西红柿中的基因中插入了这个酶的反义DNA序列,从而大大抑制了这种酶的产生。这个经过基因改造的西红柿品种被命名为“Flavr Savr”,在1992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
1994年,这种不易变软的西红柿在美国加州的戴维斯和芝加哥上市,因为保质期更长而大受欢迎。
技术上的成功和“世界第一种转基因西红柿”的身份,并没有为它带来商业上的成功。除了保质期更长,这种西红柿并没有别的优势,而且生产和运输的成本都很高,大大降低了它的市场吸引力。
很快,其他公司推出了传统育种得到的新品种,不仅有着类似的“不易变软”特征,而且风味更好,价格更便宜。“Flavr Savr”这个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种,在1997年黯然退出了市场。
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转基因西红柿。1996年,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了用它生产的西红柿酱。跟传统的西红柿酱相比,这种转基因西红柿酱更加黏稠,而价格比传统的西红柿酱还要便宜20%。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种西红柿酱销售了180万瓶,一度比传统的西红柿酱更受消费者喜爱。
它的失败可以算是“躺着中枪”。当时英国有一些机构在研究转基因土豆的安全性。本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都是采取“个案审核”的方式,即一个转基因品种怎样,并不能扩展到另一个品种上去。而这些机构研究的转基因土豆,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被批准种植。它们是否存在问题,跟获批上市的转基因西红柿完全无关。但是对公众来说,“转基因”是一个框,与这个框有关的新闻,都很容易被演绎扩展到其他的转基因作物身上。
1998年8月,英国罗维特研究所的普兹泰(Pusztai)博士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介绍他关于转基因土豆的大鼠实验。普兹泰称,喂养转基因土豆的大鼠小肠上皮组织比对照组的厚,他认为这与免疫能力有关,而且可能是土豆的转基因操作导致的。他表达了对这些转基因土豆的疑虑,认为应该做更多的实验来评估其安全性。
这次采访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媒体跟进,并把它演绎成了“转基因有害健康”的惊人结论。罗维特研究所随即对该项研究进行了调查,结论是这项研究的数据并不支持普兹泰博士在电视上宣称的结论。罗维特研究所暂停了普兹泰的工作,拒绝跟他续签工作合同,引起了22名各国科学家的联名反对。
英国皇家学会也组织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评议,并于1999年2月公布结论,认为这项研究从实验设计到数据解读都存在问题,得不出作者的结论。1999年5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评论,对各方都进行了批评。
这项研究跟转基因西红柿没有关系,而且研究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普通公众不可能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当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对它产生疑虑,商家就推出了非转基因西红柿酱来迎合市场需求。1999年后,这种转基因西红柿酱就消失了。
此后还有一些转基因西红柿获得了商业化种植许可,比如一种耐储存西红柿。
但是,通过传统育种也得到了具有类似特征的品种,它们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所以在跟转基因品种的竞争中取得了先机。
后来的转基因西红柿瞄准了更多独特的特性,比如抗冻、耐旱、耐盐、抗虫等,还有一些提供营养、改善风味、甚至产生某些口服抗体或者活性多肽的转基因西红柿也在研究开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