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阅读取向。它是充分顾及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理解、鉴赏、评价文本的过程,是主体体验、批判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一、不同的角度理解阅读材料
我们要引导学生个体情感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人文融合,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赋予文本无穷的意义。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一枚金币》教学:“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面对着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 ,他有什么感想,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用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体会老人的心情。学生汇报:老人生气、无奈、伤心、失望、痛苦、愤怒……有重读、有轻读,或快速、或缓慢,且都言之有理。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发展了求异思维,提高了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品味陌生词语,丰盈学生的个性表达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学中,品味有陌生感的词语,发现并拓展其语文教学价值,学生不仅感知内容、领悟情感、探究主题、学习表达,而且锤炼了词语感受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它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如《可爱的中国》探究:“母亲为什么哭泣?”时,引导学生从陌生词语“蹂躏”入手品味,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通过查找工具书说词意的;有抓住“蹂躏”提问题;有的同学补充了资料“中国妇女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侮辱、摧残”的特写镜头;有的联系上下文说体会“母亲受着无尽的蹂躏,我的心情很悲痛,用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有提读法的“蹂躏要读得重而慢”,读出悲伤、憎恨的语气。自主交流中,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咀嚼、涵咏,对“蹂躏“的理解入木三分,并升华探究:“母亲为什么哭泣?”“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感悟千人千面、五彩缤纷,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鼓励质疑争辩,灵动课堂的生命活力
学成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在个性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质疑,敢于批判课文内容,敢于批判教师的错误观点,与老师交流讨论阅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比如《这个规矩不能有》一文,教师在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了质疑机会:根据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规矩’是什么意思?”“‘这个规矩’指什么规矩?”“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体现个性色彩的质疑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课快结束时,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我留出十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这个规矩应该有;反方:这个规矩不能有。”学生的质疑、辩论的高潮,催绽了学生的心灵之花,培养了学生个性的思维和品质,展现的是一节节灵动有效的课堂。
四、练习形式的灵活化——芳草满园花满目
1、 练习的多样性。练习的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极尽地发挥特长,学得有兴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推出集语文、书法、绘画、诗歌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如①自办手抄报:结合日常积累,运用到实践活动中。②书画:学过《岁寒三友》后,举办小小书画展。 ③故事:学习《两只小狮子》后,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 ④写广告词: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设计保护地球的广告,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一条条新颖有趣的广告词,并将它展示出来。 ⑤预习新课,查阅资料。
2、练习的适度评价。评价包括评价的即时性和评价的延时性。对练习的及时指导多,但有时等待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在学生练习中,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再进行延时评价,实际上就给了孩子们探究、思辨、校正、改进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七色花》时,口头练习:“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用它来做哪些事?”一位差生说:“我想给自己变很多钱……”老师连忙打断:“不好,你变那么多钱干什么?再想想,变什么更有意义?”那位同学支吾地说:“老师,等我有了钱,买好多东西,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啦!”这位老师差点扼杀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不以教师心中标准束缚学生,把握好阅读期待,尊重差异,问一问“为什么”给学生机会解释,留足时间等待,适度延时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当然啦,课堂上应把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兴趣、经验、个性气质等差异,用心预设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唤醒学生阅读个性化构建,着眼生成,精心呵护阅读者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地给予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就能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岵山中心小学)(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