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纪实

琼侨革命先驱陈平:回乡报国尽此心

作者:文/蔡葩
每一年的清明节,都是陈勇和家人到海口市金牛岭烈士陵园,祭拜爷爷陈平的日子。距1960年的那个秋天,陈平离去已经58年了,他的那段英雄往事却从未揭开。对于后人来讲,这是一份迟来的纪念。而陈平身上浓缩的一个时代和一代英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承载着一代琼侨革命先驱壮怀激烈、充满传奇的一生。

近日,笔者走访了陈平的孙子——海南省侨联副巡视员陈勇,他神情肃穆,郑重地拿出一件件爷爷的物件,让我们有幸阅读到他和家人保存多年的陈平自传以及日记,并聆听他讲述了爷爷的那段峥嵘往事。

这些摆在我们跟前的日记、书信和老照片,仿佛还散发着陈平的生活气息。那些他曾经历的岁月,他见识过的人生,在我们跟前一页页地翻开。

南洋少年求学暨南大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海南文昌市迈号镇白玉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父亲陈学智,给儿子起了一个寄予文运兴旺的名字:陈时文(参加革命后改名陈平)。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个看起来平静温和的男孩,后来真的经历了“以时文为刀笔”的人生。

文昌是侨乡,但地力贫瘠,民众穷苦。彼时陈家耕地少不足以养家,父亲陈学智为了寻求家庭的生活出路,不得不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孩,背井离乡,搭乘帆船远渡重洋,几经波折,终于到达当时的英属殖民地新加坡,开始奋力打拼新的人生。

陈学智凭着海南人的坚强品格,很快就在当地的一家煤气灯工厂里落了脚,做的是运煤烧火这些苦力活。而这一做,就是13年。在陈学智的辛勤努力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陈氏一家的生活开始改观,他们渐渐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1948年,陈平和长子陈行龙摄于新加坡。

陈平(1911年-1960年)有了一点积蓄之后,1923年,陈学智辞退了煤气灯工厂的工作,在新加坡购置了一片几十亩的橡胶园,转而经营胶业。一年之后的夏天,年仅13岁的陈平跟随同村的一个堂兄来到了新加坡,与父亲一同生活。到后来陈平回国上大学、投身革命时,陈家在新加坡已经是一个殷实之家。

到新加坡之前,陈平8岁时就进入了文昌白玉乡的振文初级小学读书,3年便读完了整个初级小学的课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到新加坡之后,又继续在新加坡的育英高级小学念书。这一段时期的学习生活,对陈平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我们翻开陈平自述,他写道:“我在新加坡育英学校读书这个时期,主要是祖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斗争的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祖国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新加坡以及马来亚各地不少的爱国青年工人、学生、教师们,不顾英帝国主义者的迫害,而在华侨社会展开支援祖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运动,许多青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归祖国投考黄埔军校参加革命工作,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启发。”

陈平所处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艰难时世。从中国内地燃烧到南洋各国的革命烽火,时刻激荡着那些热血青年的心房。从陈平的日记中可以看到,除了受当时新加坡华侨社会积极反帝反军阀氛围的影响,学校老师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导,也鼓舞和激发了陈平的少年壮志,给他的内心深处播下了一颗日后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种子。

陈勇讲述:在这所学校中,对爷爷影响至深的老师是他的海南同乡、文史教员陈英才。根据海南党史资料记载,陈英才(1894—1940)是新加坡爱国运动中的积极参加者,也是中共在新加坡派遣的领导人之一。陈英才本名起贤,今三亚市崖城镇人。陈英才不仅是琼崖名士,还是革命先驱。在陈平的日记中,他的这位老师生活朴素、关心学生、待人和蔼,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老师。空闲时间里,陈英才还会给陈平他们讲故事或是来自祖国的最新时事新闻。

被陈英才点燃爱国情怀的陈平,此时刚好十五六岁,正是确立人生理想和志向的年华。因此,在育英高级小学毕业后,陈平决心归国升学,矢志以行动报效祖国。1927年夏天,16岁的陈平意气风发地踏上归国之路。他来到了上海暨南大学附设中学读初中,恰逢多事之秋。

上海暨南大学是一所主要招收华侨子弟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06年,1923年迁址上海真如镇,1927年改为国立上海暨南大学。陈平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此时已经参加共青团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本来打算在学校继续学业,参加进步活动,没有预料“四一二”政变爆发了!反动当局已经注意到了陈平,他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不能继续在上海读书了。满腔热情回国报效祖国的陈平,不得不隐藏下来,度过这白色恐怖的时期,随时听候命运的召唤。

1929年底,陈平再度回到了新加坡。求学心切的他,于1930年进入一所印度人开办的英文学校补习英文,以备将来再回国升学。但没多久,1931年秋,陈平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家庭变故:年仅40多岁的父亲病逝,家庭的担子顿时落在了陈平的身上。为维持家中大小数口人的生活,他选择了退学,接手经营父亲所遗留下来的几十亩胶园。这一年,陈平年仅20岁。国难家愁一肩挑,陈平依然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与廖承志一起坚守统一战线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

国内的抗战形势传到新加坡后,激起千层浪。华侨们与国内同胞同仇敌忾,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战,陈平也参与其中。他同一批琼侨爱国青年参加了“星洲青年抗敌后援会”,并且担任“新加坡琼崖励志社”秘书长,宣传抗日救国的精神,发动侨胞出钱出力,捐款筹募各种物资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9月,陈平任“新加坡琼侨救乡会”常委兼救济部主任、新加坡华侨援助琼纵委员会主任,领导新加坡琼侨的抗日救国救乡工作。

就这样,陈平在海外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战。1940年10月,组织派其回国前往延安学习。从那时起,陈平的人生开始了全新的转折。因战争原因引起的交通不便让他不得不选择暂留香港,前往延安的计划不能如愿。这个特殊的因缘,让陈平有机会在八路军驻香港代表廖承志的安排下,进入“港琼崖纵队办事处”工作。

1908出生的廖承志,其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皆为国民党元老,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廖承志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负责领导南方各省的工作及八路军广州办事处,兼任“保卫中国同盟”秘书长。为协助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10月召开省港地下党会议,决定建立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他的特殊身份与献身社会革命的理想,让他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统一战线领导者。

彼时的香港,在“七七事变”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支援祖国抗战热潮。出于大局考虑,中共中央决定在香港设立一个八路军办事处,对外可联络泛太平洋地区,对内又可援助各抗战根据地。精通5国外语、在海外闯荡多年的廖承志则挑起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重担,当时他刚刚30岁。

廖承志年长陈平3岁。他对这位来自宋庆龄故乡的海南籍青年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近感,陈平也因遇到廖承志这样性格开朗又干练果敢的领导者而深感庆幸。廖承志和陈平等有志青年一同要完成的任务,一是向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张和政策;二是把海外华侨和各国朋友的支援物资送到各抗日根据地;三是搜集国际最新动态情况供中共中央领导人参考。

但是很快,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同时轰炸英、美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从此,香港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更加水深火热的阶段。陈平此时接到党组织的通知,撤退回到了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继续为抗战而奔走。

1950年,陈行龙与新婚妻子符若兰在海南合影。海外创办《琼潮报》

1944年秋,陈平被委派到琼崖特委机关报《抗日新闻》,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他利用这个宣传阵地,夜以继日地呼吁琼崖军民、海外侨胞增强团结,一致抗日。到了1946年春,抗战取得胜利的第二年,有着下南洋经历和丰富办报经验的陈平,被党组织委以重任,派往新加坡建立地下党组织,创办《琼潮报》,不定期出版报纸,销售进步书刊,开展对侨胞解放战争的宣传工作,同时募集资金,支持琼崖革命。

父亲给他起名为陈时文,该是他以笔为刀枪的时候了!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创办一份报刊谈何容易。然而有志者事竟成。陈平抵达新加坡后,当时的马来亚贸易公司、新加坡丽都大旅店总经理陈先光是文昌人,也是陈平在育英小学念书时的同窗。这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琼侨商人极力支持陈平,他说:“只要有个办报班子,我就可以向政府注册,至于经费,我与符致逢先生商量解决。”符致逢,是时任新加坡琼州会馆的主席,也是文昌人,陈平的同乡。《琼潮报》的筹备工作因这两位的热心参与而得以顺利进行,不仅解决了经费来源,还租到了办报地点。

1946年8月,《琼潮报》以周报的形式正式出版发行。这份报纸的宣传重点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着重报道新加坡琼籍进步人士、工人学生开展反内战、争民主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3月在新加坡出生的陈行龙,是陈平的大儿子。受父亲思想的熏陶,他很小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父亲和同志们开会时,当时只有十来岁的陈行龙,便在门口放哨。他还在学习之余,帮助散发《琼潮报》,成了陈平的小帮手。

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到了1948年4月,《琼潮报》的办报条件变得艰难起来,遂改为月刊。6月20日,英国政府颁布“紧急”法令逮捕进步人士,封闭民主进步报纸,《琼潮报》也于当年7月13日被迫停刊。为解放战争和华侨爱国爱乡做出巨大贡献的《琼潮报》,就这样落下帷幕,在海南党史和华侨华人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琼潮报》的停刊,让陈平不得不离开新加坡。1948年11月,他取道香港回到了海南。1949年1月,陈平被委任为中共琼崖南区地委宣传部长,同年8月,陈平又被派任为琼崖人民临时政府工商厅副厅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早期开发场景。致力于创办兴隆华侨农场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当年12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改组,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侨务局”,陈平任副局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对于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出来的人们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此时,陈平的长子陈行龙刚刚新婚不久。在他和新婚妻子符若兰的合影中,高大英俊的陈行龙站在妻子的旁边,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还来不及过上新婚的甜蜜日子,父亲陈平已经决定将自己的长子陈行龙送到朝鲜战场,视父亲为自己人生榜样的陈行龙,在父亲慈爱的目光下,穿上军装,奔赴朝鲜战场。

很快,1951年春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排华,将侨居在马来亚的大批华人华侨排挤和驱逐出境。这时,一批批马来亚难侨被接回祖国,他们受尽迫害,两手空空,生活无着,被暂时安置在广州的几个招待所里。3月,“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办事处”海南分处成立,陈平为主任,负责接待和安置工作。

据陈勇叙述:“后来,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决定安置部分归国难侨到海南岛开发种植热带作物,发展生产。冯白驹十分重视难侨的安置工作,指派爷爷亲自陪同中侨委生产救济司副司长吴风以及难侨处宣传科长陈仁熙等人,在海南岛各地勘查,最后决定在当时的万宁、琼中两县交界处的三更罗、南平一带创办华侨农场,安置回国的归难侨。”

得到上级允准之后,冯白驹又派时任海南区侨务局局长的陈平到中共万宁县委、县政府传达上级决定。当时担任中共万宁县委书记的周训堂与陈平交换意见之后,提出了将归国难侨安置到兴隆“落地生根”的建议。

彼时的兴隆,还叫做兴隆墟。仅有一条小街道长约二三十米,街道两旁有几间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屋,余下便是茅草房了。稀稀拉拉的店铺只有木屐、烧火柴及一些零星的日用品,路旁有一条被称为万宁母亲河的太阳河,自西向东奔流而来,山光水色,甚是迷人。但是,要在这样几乎没有居住条件的地方安顿一大批难侨,谈何容易!急难侨所急的陈平和中侨委及难侨处一行人来到兴隆,踏遍太阳河两岸,考察基本情况后急返海口,陈平将万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兴隆创建华侨农场安置难侨的意见向上级报告与请示。不久,即得到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批准,继后由海南区行政公署划拨兴隆地区及周边土地16万亩,交给难侨处安置难侨和创办华侨农场。1951年10月11日,由广东省侨委三名干部带领马来亚难侨700多人一路颠簸来到海南,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由政府发给安家费,开展生产自救。

700多位失去了家园的人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家,兴隆华侨农场急需创建!在战争中落下病根的陈平和海南侨务局的同事不停地奔走在兴隆和海口之间。当时交通不便,每次颠簸到万宁,陈平都要强忍着剧烈的病痛,到现场指挥创建和难民安置工作,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兴隆农场成立后,陈平兼任农场主要负责人,继续领导兴隆华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直到1953年10月,陈平卸任兴隆华侨农场的领导职务。1955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做出“兴隆华侨集体农庄的性质是国营农场性质”的决定。经筹备,1956年2月1日,正式宣布改制为国营农场。

琼侨赤子 长眠海南

1960年1月29日到2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三亚。邓小平此次视察海南,从三亚由南向北,先后前往万宁、琼海、海口等地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一行来到兴隆华侨农场,在此采摘咖啡豆,被摄影家杨绍明拍摄了这张照片,并取名《喜摘咖啡豆》。

作为兴隆华侨农场的主要创始人,此时的陈平已经积劳成疾,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病痛正在无情地折磨着他。他无法身临亲手创办的华侨农场,见证这个特殊的时刻了。他从内部简报里知道这一切后,感到十分欣慰,也深深为兴隆祝福。早已沉疴在身、但意志力超强的陈平从未呻吟一声,但他看着国家领导人视察兴隆、关心归难侨的报道时,默默地流下了泪水。此时,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当年10月,陈平的生命已处在弥留状态,但清醒过来的他,还是不忘工作。他的所思所想,几乎都可以从他的日记中找到。他的日记没有儿女情长,记录的都是他的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哪怕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的日记记录下的还是他对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时间是和生命一样的宝贵,不要浪费,应好好地使用于人民革命事业上。”“死这一个字,我从没想到过,也并非害怕死而不敢或不愿去想到它。因为我一向来认为,一个人为着人民革命事业而死去,是不辜负了此一生的。因此,死是吓不倒我的,所以病得怎么样的严重,在我的脑海里也就没有这一个‘死’字。”见过无数死亡的陈平早已超越了生死,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所认定的人民事业中,至今阅读他留下来的日记,依然令人深深动容。

1960年10月6日,入秋的阳光和暖,空气清新。陈平呼吸了最后一口家乡的新鲜空气,与前来探望的亲人与战友,做了无声的告别,时年仅49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从海南岛出发,下南洋,又到内地,最后回归故土海南,他那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一生,历史将永远铭记。

陈平育有二男,陈勇为长孙。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一个凡事严肃认真又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无私奉献。1951年初,陈平送刚刚从新加坡回国举办婚礼不久的长子陈行龙上朝鲜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1956年11月,他又将刚刚从琼台师范学校毕业的次子陈行侦送到琼中支教,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

2018年距离1960年已经走过了58年。翻开1960年10月6日的《海南日报》,已经泛黄的报纸,在第三版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十分醒目的报道:《陈平同志逝世 海南、海口一级机关举行追悼大会》。这是一场隆重的追悼会。陈平的遗像两旁挂着“陈义海内外为民做尽好事”“平生心一片对党无限忠诚”的挽联。海南区行署、各机关代表、各界人士等数百人送他最后一程。

今天的海口市金牛岭烈士陵园里,芳草萋美,绿树婆娑。在陈平的旁边,是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赴国难的亲人和其他革命英烈。每年四月清明,这里都会鲜花盛开,草木葱茏。英雄的浩气,与天地共存。他们一生的业绩,令人敬仰,永久缅怀……

 

邓颖超“五四”时期在天津的革命活动

“赣南三整”:朱德力挽狂澜于既倒

琼侨革命先驱陈平:回乡报国尽此心

图解上半年“打虎”“纠风”成绩单

回头看爆猛料 中国环保“牙齿”愈加锋利

疯狂"虫草淘金"的背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