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亲历1987年教师“职改”

作者:瞿光唐

1986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要求,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成立“南通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南通市的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简称“职改”)工作。

1987年秋,南通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派出工作小组进驻我校,负责评审全市中专学校教师职称。该工作小组由市教育局中教科科长丁柏林负责,成员有王锦华、周仲本等。评审工作前后大约历时3个多月。这一年,全市8所全日制中专学校申报职称的教师,多达千余人。职称评审工作中断了20多年,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申报要求。申报者中既有满头白发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还有一批40多岁的工农兵大学生中专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我所在的学校提出职称评审申请的就有八九十人。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我校叶彦昌盛、殷鸿宾、丁治平等老师,都是江苏省供销社系统棉花行业或会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当时,对申报者的论文要求并不高,只要有,手写稿也可以,并没有公开发表的规定;年龄偏大的,职称外语也不做要求。而像我们这样一批40多岁的,必须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才行。此外,尚未提出职称计算机知识技能考核要求。

南通市中专学校职称评审工作小组借用我校场地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学校“双肩挑”,教学之余,负责后勤工作,有机会与工作小组同志零距离接触。每天晚上,学校招待所小楼灯火通明,他们或在整理职称申报材料,或在研讨评审工作安排,有时还会通宵达旦。我深知职称评审政策纪律规定,除了必要的后勤服务接触之外,林妹妹进大观园似的,从来不敢多问一句有关职称评审的话。他们也守口如瓶,严守工作纪律规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职称评审工作后期,他们移师我校西校区干训部,办公地点就在前教学楼二楼中间的办公室。工作小组的周老师,是市教育局元老,当时已退休,因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办事一丝不苟,教育局返聘他协助工作。我的一个同事与他比邻而居,下班后看到他还在办公室里忙,遂向他询问能否评上讲师,老周一脸严肃,“无可奉告”式的外交辞令令同事很不爽。此后,再也没有同事“为难”过他。

当年我校评上高级讲师的只有3人。财会教研室主任是我校申报高级讲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正式出版了教材8部,还有一些论文公开发表,并曾荣获南通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在当时南通市并不多见。遗憾的是,最后他终因学历未达到本科要求无功而返。一大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学识能力俱佳,在这一轮职称评审中竟无一人获得高级职称,主因是受到高级职称指标的限制。当时规定,凡申报高一级职称,现有工资与高一级职称工资相差2级及其以上者,如若申报,即被视为破格,而破格成功者鲜见。

职称评审结果公布后,我和同事们都很兴奋,其时我刚好40岁。高兴之余,回想起我母校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曾经的遭遇,感慨良多,他们中有的20多年来一直是讲师,个别的甚至还是助教。1987年南通市实施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之后,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教师们一个个扬眉吐气,教书育人干劲倍增。

(责编:孙展)

 

老字号 童年梦

70岁绽放爱美心

我的非正式学习生涯

“冠军奶奶”陈序华

背妻去旅游 山川见证真情

歌声嘹亮,唱响亲情好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