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之静以养生理论
有关静以养生的说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灵枢·上膈论篇》说:“恬憺无为,乃能行气。”这些都是我们所十分熟悉的。这些论述说明《黄帝内经》对“清净”、“无为”的保健养生作用已有充分的认识。重温《黄帝内经》,发现有关“静以养生”的论述还很充分,比如《痹论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人之阴气主内,在
内之气宜静藏,躁动则易消亡);《汤液醪醴论篇》:“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
之而病不愈也”(欲望无涯,忧虑、患得患失不尽,阴气精神躁动消亡,内里的营血容易泣涩,卫外的卫气也被削除,所以神气偿失而疾病难以痊愈);《天元纪大论篇》:“应地之气, 静而守位”(与地气相应的人的内在精气神,理应安静以相守);“清净则志意治,虽有邪毒,弗之能害”(人的精神清净则意志安定,虽然有邪气来袭,也不能造成大的伤害);《六微旨大论篇》:“不生不化, 静以期也”(有序的生生化化机制,精神清静则是可以期待的);《至真要大论篇》:“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清静能藏神生机有序,躁动则消亡苛疾丛生);《素问遗篇·刺法论篇》还有“寅时面向南,净(静)神不乱思,观闭息不呼七遍”(寅时面南而坐,精神内守不去胡思乱想,目光止于鼻端,闭息七遍);“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治疗保健方法有固守精神保养真气的旨要,也包涵有修养成真的道行,不完全是为了治疗疾病。所以,重要的在于调和精气神的锻炼)等等。中华文化,不仅医道注重静神,在儒释各个哲学理论体系中,养生保健均是以静为宗。静以养生突现了传统文化智慧养生浓墨重彩的笔迹。
二、《黄帝内经》静以养生之实践
《黄帝内经》养生强调静息养神,积精全神,无为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即已形成,只不过是“师氏藏之”而未见诸于现行版本的经文。但在《素问遗篇》中还是记载着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如上所述《刺法论篇》中就载有因时序不令,变生大疫,甲子孤立,次作土疠等的刺法及休养方法:“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其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假令丙寅, 刚柔失守……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当先补心俞……其刺如毕……”“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等等。
《黄帝内经》养生主旨在医家实践中也时以应用。如唐代太仆令王冰在他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实践体会深刻;被誉为真人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他著述的《千金方》中就载有“勿外缘”的“真人初学道之法——黄帝内视迎气法”。所谓“勿外缘”,是“既屏外缘,须守五神,从四正,言最不得浮思妄念”。黄帝内视法则是“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配合“每旦初起,面向午(南),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习练此法,要求“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概括“黄帝内视迎气法”的具体练法就是:每天早晨初起时,面向南方,内守五神,松正四体,剪灭妄念,平展双手,放于膝上,屏息念想,闭口,以鼻吸气,用心内视,存想观气,上达头巅,下达涌泉。如此,《黄帝内经》把调心养性,调息养气,调身练形结合起来,即能使人体脏腑气血经脉得到滋养,从而获得长寿。孙真人所述的“黄帝内视迎气法”,实质即是遵照《黄帝内经》“无为行气”养生主旨而实行的吐呐行气之法。 三、古法行气术是《黄帝内经》智慧养生的基本方法
综观古代养生文献,除上述医学文献记载外,我们以为,战国时期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中表述的有关行气摄生的文字记载,更能体现《黄帝内经》养生主旨。《玉佩铭》关于“行气”的45字内容,我们把她概括为“行气,深蓄伸下定”和“无为,固萌长退天”二个运功步骤,正是当时修真者“后天补先天”及“后天返先天”的行功规范。
《行气玉佩铭》所谓的“行气”,当然是运练体内真气。《黄帝内经》有“真气者,经气也”;“真气,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全身”的说法。真气来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一节,表述培养运行真气的锻炼从中丹田入手,意息结合,通过呼吸运动,汲取天阳氧气,激发中焦脏腑功能。脾胃功能旺盛,从饮食中摄取的地阴养分,由“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黄帝内经》),以成后天之精,化生后天之气。随着呼吸运动的细匀深长,真气的进一步饱满并逐步下沉,趋向小腹下丹田,则充养先天真气。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真气“根柢于先天,而养长于后天”(何梦瑶《医碥》)。故而《玉佩铭》一步功法“行气,深蓄伸下定”的修炼,实际上是古代修真者“后天补先天”的功夫阶段。
下丹田气海,《难经》称其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是真气生发和存蓄之所,对真元精气有很好的蜇藏,定摄作用。行功继续意守小腹丹田,神定于此而不外驰,则精不摇而固藏;精固则化气,先天元精化为真元之气,气海日充,下丹田小腹萌生热气团日益充实增大,丹田内压增长。随着内练时日的增多,功夫的增长,气团壮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继续沿任脉下行,通过会阴下鹊桥,向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室泥丸。故《玉佩铭》说“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
神凝气海,精益化气,充养上田,气益化神,元神的力量得以不断加强,主宰一身之生命力也就日益旺盛,协调全身的自然疗能即可不断壮大,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抗衰延年的自我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得到充分发挥。人能遵循“后天返先天”这一练功规律,则虚无生气,生生不息,自然可以长生久视,“尽享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之则疾病在所难免,健康不保,甚至中寿而亡。故曰“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由此可见,《行气玉佩铭》的行功方法体现《黄帝内经》智慧养生主旨,也许就是“师氏藏之”的实际修练方法。当今李少波教授创编的真气运行法是《玉佩铭》古法行气术基础上的总结提高,功法简便易行,功理通俗圆融,功效确凿可靠,是强身治病抗衰延年的难得的优秀保健养生方法,值得广大养生爱好者实践推广。
编辑:迟昊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