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时值《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12周年,并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到来,邮电部于1996年12月19日发行《香港经济建设》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名分别为“香港中银大厦”“香港集装箱码头”“香港启德机场”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迎来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再回首这套邮票,启德机场(图1)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大堂(图2)昔日繁忙的影像被永久定格在方寸之间,如今再也无法寻回当年的情景……
启德机场(1925—1998)
2018年7月6日恰逢启德机场关闭20周年。
很多人认为,商人何启、区德与投资兴建启德机场有关,其实不然。早在1912年,何启、区德等人组建“启德投资公司(Kai Tak Investment Company)”,随后斥巨资申请在九龙湾填海兴建花园城市式住宅区,并将这块土地命名为“启德滨”。由于种种原因,“启德滨”未能付诸实现,土地还被港英当局收回。直到1925年当局利用这块土地兴建军用机场,才以原地名“启德”来命名机场。4
5
6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第一架民航飞机—螺旋桨双翼飞机“多拉都(Dorado)”号(图3)1936年3月24日降落启德机场,时任港督郝德杰等还亲自到机场接机。据次日出版的《工商日报》记载(图4),这架飞机除了搭载两名机长及一名乘客外,还有16袋总重103磅的邮件,而乘客的单程票价为30英镑,双程收45英镑。原来这条航线开通的首要原因是希望加快英国与香港之间邮件的传递速度,没有太多的空间留给乘客,这也难怪那名乘客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他在航程中一直坐在邮袋上。
“二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对航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经过数次扩建,启德机场成为一座管理高效、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国际机场。但由于机场位于市区,可供扩建的空间越来越少,且不时发生惊险画面,为保持香港作为国际航空中心的地位,中英两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商议,在大屿山赤鱲角兴建新机场。
终于在1998年7月6日凌晨0时02分,伴着轰鸣声的渐渐远去,最后一架载客航机驶离香港,启德机场在夜幕中熄灯道别,香港国际机场则在同日华丽启幕。为纪念这项盛事,香港邮政于7月5日发行《香港启德机场关闭》小型张(图5)及《香港机场》邮票,其中《香港启德机场关闭》的邮资图选用1984年3月7日发行的《香港航空事业》印有“多拉都”号飞机的那枚,并将“香港”及皇冠徽志改为“中国香港”铭记,面值由港币40c改为$5。
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堂(1986—2017)
由于战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上市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香港一共有4家证券交易所。直至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4家交易所合并为一,共同组建“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6年4月2日,位于香港中环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堂正式启用。启用初期,交易大堂共有800个交易席位,高峰期曾增至906个。相信大家对交易大堂内那些身穿红色马甲,俗称“红杉仔”的交易代表印象深刻。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证券交易开始实现电子化的转变,人们交易的手段变得更加多元、便利,因此“红杉仔”无需亲身前往大堂也能实现股票买卖。2006年1月,翻新后的交易大堂面积大幅缩减,交易席位降至294个。直到2017年10月27日收市,联交所交易大堂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昔日“红杉仔”们在交易席位上忙碌着为客户“打拼江山”的身影,今后只能在小小方寸中寻觅。
不可否认,启德机场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厅内一幕幕繁忙的景象,为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增添了璀璨色彩。但它们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失落,而是一段更美好的时代全新开启。
如今,香港国际机场(图6,最左的建筑物)每天飞机起降量突破1100架次,每年为超过7000多万人次的旅客提供安全、愉快及高效的机场体验。由交易大堂改建而成的金融大会堂于2018年2月启用,将作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举办会议、展览、企业上市仪式等活动之用途,继续为推广香港金融市场形象作出新贡献。
(责编:焦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