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
5
6
7武汉的一个邮友新收藏到一组20世纪60年代的美术实寄封,均印有武汉长江大桥图案,让人大饱眼福。这组实寄封所处的年代,恰好是我国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相对匮乏,经济尚在恢复之时。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在邮票(邮品)的设计方面,受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头方兴未艾,这组实寄封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让我们先来看看三年“困难时期”在普通信封上留下的痕迹。图1这枚封是用废纸浆生产的再生纸印制的,图2这枚封是用草筋纤维毕露的粗纸印制的。虽然用纸极差,但信封印制厂家(未留下印制单位)没有忘记在其正面设计、印刷当年最值得骄傲的“国家级”名胜—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尽管画面较小,且所在位置不太适当,但单色印刷的红色大桥雄姿和风采却丝毫不减。尤其是图2这枚封,还用大树、江滩、轮船等景物来衬托大桥的宏伟。而图3这枚封虽然纸质也比较差,但印制却比较考究,不仅有淡绿的底色,而且武汉长江大桥横贯了整个封面,并以风姿绰约的玉兰花来做陪衬,使画面更为秀美壮观。由此可见,那时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们的精神却很饱满,这就是这几枚信封给人留下的印象。
图4~7这几枚美术封则基本代表了当年最常见、最常用的信封阵容。其中以既薄又软的普通书写纸印制的图4这枚封最具代表性,一是其用纸及印制水平均为承上启下的阶段,虽然画面因像素较低而显得不太清晰,但比起再生纸、草筋纸的单色印刷,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二是此封将本该印制在背面右下角的厂铭移至正面左下角,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厂铭印制方式。三是此封背面的销票戳竟是一枚罕见的“通框”邮政日戳(即日戳的“腰框”两端没有封口),为该封增色很多。其它3枚封的用纸则好一些,既洁白,又厚实。其中图5为淡黄底色,图案为武昌桥头左侧方向的长江大桥全景;图6为浅蓝色,图案与纪43《武汉长江大桥》邮票第二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图7为水红底色,左上角印有“毛主席语录”,是“文革”开始后印制的。8
9
10
11
12图8~10这3枚封是这组美术封中的佼佼者,其设计思路似乎受到了中国邮票总公司为国外特别制作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信封的影响(图11),采用了赏心悦目、气势恢宏的满幅来展示。其中图8为水彩画风格,画面与中国邮票总公司制作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信封非常相似;图9为油画风格,选取了与纪43《武汉长江大桥》邮票第一图相同的角度,再现了大桥的雄姿;图10为水粉画风格,画面特别秀美典雅,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受。
最为特别的是图12这枚封,远看就是一枚没有封图的“白封”,近看才能发现它是以压凸技术印制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桥身主要轮廓以及繁茂的草木、行驶的汽车均清晰醒目。这种压凸技术在当今时代已经不算什么高新技术了,但在50多年前却非常少见,而在信封这种低值易耗品上使用这种技术就更加少见和难得,体现了当年有关方面对民众生活用品的重视和文艺宣传的深入。
纵观这组历经50多载的美术实寄封,虽然纸张不同、生产厂家不同、设计风格不同,却都全方位展示了“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风采。同时,这些经过实寄的美术封虽有同城平信、同城挂号和外埠挂号之分,却都邮资相符、贴票完整,收寄戳、落地戳、投递员名戳也都基本清晰,且邮路准确。它们不仅是佐证半个多世纪之前邮政历史的收藏品,更是颂扬共和国当年顶级风光的工艺品。其散发出的历史沉淀感、岁月沧桑感和那个时代的气息,给观赏者、研究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